二、第二次雅克萨战争

托尔布津率领俄军从雅克萨退到了尼布楚,但侵略的野心不 死,仍想卷土重来。这时,由拜顿率领的六百名援军到达尼布楚,俄军的力量增加了。同时,他们打听到,清军战胜后已全部撤回瑷珲,并没有在雅克萨留兵驻守。

② 《清实录》康熙朝,卷一一九,第六至八页。

③ 《康熙帝为使俄国速撤罗刹,停止滋扰,致察罕汗敕谕》康熙二十四年三月十七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藏。

① 《八旗通志初集》卷一五三《郎谈传》。

因此,托尔布津和拜顿立即率军重新占据雅克萨,并全力构筑城堡工事,妄图负隅顽抗。

俄军再占雅克萨,清政府就不得不再次出兵。一六八六年(康熙二十五年)三月,康熙下令:“今罗刹复回雅克萨筑城盘踞,若不速行扑剿,势必积粮坚守,图之不易。其令将军萨布素等⋯⋯速修船舰,统领乌喇、宁古塔官兵,驰赴黑龙江城(瑷珲)。至日酌留盛京兵镇守,止率所部二千人,攻取雅克萨城”①。七月,萨布素率清军二千余名进抵雅克萨,先释放俄俘鄂克索木果,令他带信入城,再一次警告俄军:“你们又偷偷返回,重建城堡, 据守其中。你们还欺凌我方渔民猎户。⋯⋯今我大军已兵临城下,我方决不轻易舍弃,你们对此是一清二楚的。你们将被逐出,无力卷土重来,结局便是如此。”②

在雅克萨据点里的俄国侵略军共有八百多人,已做好顽抗的准备。俄军火器较多,有充足的弹药、粮秣,还有坚固的城防工事。他们频繁地从雅克萨出击,不让清军的炮位和攻城器械逼近城垣。清军除了一些大炮之外,只有火枪五十支,士兵们全用刀矛弓箭作战,杀伤力较小,不利于攻坚,因此未能迅速攻下雅克萨。但清军士气高昂,又有当地各族居民助战,屡次挫败出城搦战的俄军,在战斗开始以后的几天内,就打死了一百多个侵略军,俄军头子托尔布津也中炮毙命。

清军和俄军在雅克萨相持,黑龙江上寒冷的季节 很快就来到。清军由于缺少火器,为了避免太大牺牲,停止了强攻,在雅克萨周围筑垒挖濠,团团围困。经过长期的战斗和包围,俄军大多战死病 死,八百多俄军最后只剩下六十六人,粮食弹药亦消耗殆尽,尼布楚方面也无力派来援军,困守雅克萨的侵略军只有坐以待毙。

清政府的军事行动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为了求得边界上稳定的和平,清政府仍努力争取和俄国进行谈判。一六八六年九月,清政府委托从北京回国去的荷兰使臣宾显巴志带信给俄国沙皇,建议两国休兵,举行谈判。“仍望察罕汗(沙皇)撤回其属下,以雅库某地为界,各于界内打牲,互相和睦相处”①。又把同样内容的信件,交葡萄牙传教士闵明我带往欧洲,设法转送沙皇。总之,清政府想尽一切办法,争取和俄国谈判解决边界的冲突。一个法国历史学家评论说:“发出这些信件,就足以表明中国方面有希望达成谅解的意愿”②。

一六八六年十一月,正当雅克萨围城旦夕可下的时候,一批俄国信使, 由文纽科夫和法沃罗夫率领,从莫斯科星夜奔驰,来到了北京,路上经历一年之久。原来,俄国政府已知道了雅克萨战争的消息,康熙的几封信件也先后带到了莫斯科,俄国政府知道:中国的自卫反击,将会使自己多年侵略所得的成果化作乌有,因此十分焦急。可是,当时俄国正由彼得一世的姊姊索菲亚公主执政,贵族们争权夺利,统治很不稳定,又在西方连年作战,兵疲财尽,不可能再派大量军队到中国去,困守在雅克萨的俄军眼看有被歼灭的

① 《清实录》康熙朝,卷一二四,第十六页。

② 《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二卷,第七六九页。

① 《兵部为通告俄国撤回罗刹于雅库立界致察罕汗咨文》,康熙二十五年七月三十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挡案部藏。

② 加恩:《早期中俄关系史》,江载华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下同),第八页。

可能。沙俄政府为了缓和远东方面的紧急局势,决定接受清政府的建议,举行边界谈判,并派出了以戈洛文为首的谈判使团。文纽科夫和法沃罗夫奉俄国政府之命,先期赶到北京,递送沙皇给康熙的书信,要求清政府停止攻打雅克萨,等待戈洛文使团到达,进行谈判。

清政府表现了极大的和平诚意,以礼接待俄国信使。在雅克萨城唾手可得的情况下,同意了俄国的请求,停止战斗,解除包围,并实现单方面撤军。康熙派人向前线将领宣谕:“萨布素等撤回雅克萨之兵,收集一所,近战舰立营,并晓谕城内罗刹,听其出入,毋得妄行攘夺,俟鄂罗斯后使至定议”①。雅克萨围城五个月,俄军死亡殆尽,城内缺少粮食木柴,清军送去了粮食, 还准备派医生入城为俄军治病。一六八七年,清军单方面撤离雅克萨返回瑗珲,等待俄国使团到来。

由于中国方面倡议和平谈判并停火撤军,第二次雅克萨战争才得以结束。此后,中俄关系的历史进入了谈判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