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康熙中叶至乾隆中叶的阶级斗争一、朱三太子案

康熙前期,平定了吴三桂等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清朝的统治秩序渐趋稳定,大规模的抗清战争消歇下来。从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下半期(康熙中叶至乾隆中叶),除在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外,已没有长期用兵的情况,经济上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上争得了近百年相对的安定和承平。

当然,在这近百年相对的承平下,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也没有停息,全国各地依然存在着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表面静谧的历史长河的底层,许多漩涡和暗流正在回旋、激荡。

明王朝的统治已一去不复返了。南明几个小朝廷的腐败与内部倾轧使得汉族地主阶级在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斗争中彻底败北了。但在许多汉人心目中仍然厌憎满族新政权,眷恋朱明旧统治,因此,恢复明朝仍然是许多反清志士对抗现政权的一面旗帜。康熙年间,扰攘不息的“朱三太子”案件就是这种旧时代的回光反照。早在顺治年间,当抗清战争还在如火如茶地开展的时候,全国就发生了许多起冒称崇祯帝的儿子,逃出北京,组织反清活动的事件。例如一六五五年(顺治十二年),扬州捕获朱周◻,称“朱三”公子, 在苏北组织反清活动。次年,直隶平山又拿获朱慈焞,自称是崇祯之子,谋在正定举事。一六七三年(康熙十二年),北京有杨起隆, 冒称朱三太子, 准备在京城起兵,响应吴三桂的反清叛乱。由于事机不密,被清廷迅速镇压, 杨起隆逃出了北京。以后全国经常发生朱三太子的案件,清朝统治者风声鹤唳,饱受虚惊。一六七九年(康熙十八年)安亲王岳乐奏报捕获崇祯的太子朱慈灿,康熙不承认是真太子,上谕中说:“朕曾以此事问之在内旧太监。据云:彼时朱慈灿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①。翌年, 四川又报告捉到了冒充朱三太子的杨起隆,审讯质对的结果,此人不但是冒牌的太子,而且也不是杨起隆,“面有刺字疤痕,明系旗下逃人,入杨起隆伙内,知其缘由,遂假借杨起隆之名,于陕西造反”②。直至一七○八年(康熙四十七年)捕获了在浙江大岚山起兵抗清的张念一(念一和尚),供出与朱三太子有联系,并探明他在山东藏匿,清廷才捉获朱三太子。据康熙说: “朱三者乃明代宗室,今已七十六岁。伊父子游行教书,寄食人家”。尽管这位七十六岁的老人隐姓避祸,教读糊口,并无不法行为,但是,单单听到他的名字和身世就令清朝统治者如芒刺在背,寝食不安。因此,这位无辜的老人被凌迟处死,全家老幼均遭杀害。当时,以明室后裔作号召的反清活动甚多。雍正帝说:“康熙年间,各处奸徒窃发,动辄以朱三太子为名,如念一和尚、朱一贵者,指不胜屈。近日尚有山东人张玉假称朱姓,托于明之后裔,遇星士推算有帝王之命,以此希冀鼓惑愚民。现被步军统领衙门拿获究问”③。

顺康年间众多的朱三太子中,究竟哪一个是真太子?由于文献不足,今天要确凿地证明朱三太子的真伪虚实是很困难的了。历史上像这类不易彻底

① 《清实录》康熙朝,卷八十六,十八年十二月。

② 同上书,卷九十三,十九年十一月。

③ 《大义觉迷录》。

弄清楚的事件和人物不知有多少。重要的不是朱三太子这个人,而在于这个名字曾唤起许多人对旧王朝的 眷念和对新政权的憎恨。他是当年抗清斗争的象征。明清之间的战争已经终结,而其余波荡漾,长时期平息不下来。一场持久的、激烈的国内民族斗争在以后许多世代内给历史打上深刻的印记,许多反对压迫和剥削的斗争,往往打着朱明的旗号。应当注意的是:以朱三太子为号召的反清起事虽然颇能耸动耳目,却都停留在秘密活动阶段,都没有发展成公开的大规模运动。可见仅仅是“名义”、“旗帜”并不能造成阶级斗争的高涨,大规模的群众斗争应具有深刻的内容和必要的条件。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满汉之间的矛盾,而是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 这一历史的内容决定着阶级斗争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