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清政府统一天山南北

一、准噶尔的内部分裂与清政府平定阿睦尔撒纳的叛乱

一七四五年(乾隆十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 尔部的封建贵族为争夺汗位,展开了斗争。噶尔丹策零留下三子,长子喇嘛达尔札, 十九岁;次子策妄多尔济·纳木札尔,十三岁;幼子策妄达什七岁。喇嘛达尔札虽年长,因系庶出不得立。次子策妄多尔济·纳木札尔遂“以母贵嗣汗位”①。但年纪最小的策妄达什却为准噶尔部权势显赫的大小策零敦多布所拥护。登了汗位的策妄多尔济·纳木札尔,“童昏无行”,肆意荒淫,不听其姊鄂兰巴雅尔的劝告,反诬说鄂兰巴雅尔“欲效俄罗斯自立为扣肯汗(即女皇),拘而系之”②;对当时扎尔固(部族会议)对他的谏阻,更是置若罔闻, 并“处死了许多名宰桑”③,引起准噶尔内部多数贵族的不满。一七五○年(乾隆十五年),策妄多尔济·纳木札尔的姐夫萨奇伯勒克“助其庶兄喇嘛达尔札,攻而弑之”④。喇嘛达尔札取得了准 部的汗位。

喇嘛达尔札虽然取得准部的统治权,但争夺汗位的斗争并没有就此而结束,一场新的夺权斗争仍在暗地里继续酝酿着。因为喇嘛达尔札出身微贱, 不孚众望,遭到一些准噶尔贵族的反对。一直拥戴策妄达什的策零敦多布家族达什达瓦(小策零敦多布之子),为了夺取喇嘛达尔札的汗位,便联合同绰罗斯家族有亲密血统关系的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与和硕特部台吉班珠尔,共同谋划拥立策妄达什为汗。但这个计划被喇嘛达尔扎发觉,杀死策妄达什及达什达瓦,造成准噶尔部更大的动乱。由于准部贵族内部夺权斗争而造成的混乱局面,却给出身于辉特部的阿睦尔撒纳以可乘之机。

阿睦尔撒纳本为辉特部台吉,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①,与准噶尔部贵族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当策划谋立策妄达什失败之后,便转而拥戴准部的另一贵族达瓦齐。

达瓦齐是巴图尔珲台吉之后,大策零敦多布之孙,“依照传统的习惯, 达瓦齐有合法的继承汗位的理由”②,阿睦尔撒纳投向达瓦齐,双方建立起反喇嘛达尔札的联盟,两人在哈萨克中玉兹经过一段密谋之后,于一七五二年

(乾隆十七年)底,“率精锐卒一千五百人,裹粮怀刃,于山岭僻境绕道入伊犁,乘其不备,夤夜突入其幕。达尔札方围炉拥妾饮酒,阿逆(阿睦尔撒纳)趋而斩之,抚定其部落。迎达瓦齐入,立之”③。达瓦齐与阿睦尔撒纳的联合本来就是相互利用,他们的共同敌人被打倒以后,内部又产生矛盾,而

① 魏源:《圣武记》卷四《乾隆荡平准部记》。

② 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卷十二《厄鲁特要略》四。

③ 古朗:《十七和十八世纪的中亚细亚——卡尔梅克帝国还是满洲帝国?》一九一二年,里昂——巴黎版, 第九八页。

④ 祁韵土:《皇朝藩部要略》卷十二《厄鲁特要略》四。

① 阿睦尔撒纳是和硕特拉藏汗长子丹衷的遗腹子,其母博托洛克为策妄阿拉布坦女,与丹衷结婚,先生班珠尔,后又怀阿睦尔撒纳,及丹衷死后,博托洛克带着身孕改嫁辉特部台吉韦征和硕齐,生阿睦尔撒纳。

② 兹拉特金:《有关阿睦尔撒纳的俄国档案资料》见《蒙古民族的语文与历史》第二九三页,一九五八年, 莫斯科版。

③ 昭梿:《啸亭杂录》卷三《西域用兵始末》。

且 愈演愈烈。阿睦尔撒纳本游牧于塔尔巴哈台地区,为了扩展实力,他凶残地袭杀他岳父杜尔伯特台吉达什,迁帐于额尔齐斯河,因而与据守伊犁的达瓦齐势力发生了直接的冲突。据俄国档案资料记载,阿睦尔撒纳与达瓦齐之间的火并是在一七五四年(乾隆十九年)春夏之间,“在额尔齐斯河源进行的”。起初,阿睦尔撒纳“集聚各地约六千士兵的部队”进攻达瓦齐,而达瓦齐“也调集了大量军队”,双方经过一场厮杀之后,阿睦尔撒纳大败①,率所部二万余人,投归了清朝政府。

阿睦尔撒纳之投归清朝,是想利用清朝中央政府的兵力,消灭其政敌达瓦齐。一七五四年冬,他在热河避暑山庄被乾隆帝召见,封为亲王,他力陈“伊犁可取状”,请求清廷出兵,攻打达瓦齐。

清政府对准噶尔部的动乱十分关心。从十七世纪以来,准噶尔崛起西北, 割据称雄,对于清朝政府长期抗命、对峙,并且屡次兴兵进犯喀尔喀、青海、西藏,干戈扰攘数十年,成为国家实现统一、安定的主要障碍。在乾隆帝看来,平定准噶尔割据势力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是祖、父(康熙、雍正)两朝“筹办未竟之事”,“准噶尔一日不定,其部曲一日不安”②。但在策妄和策零的统治下,准噶尔政局清明、内部安定、兵力强盛。如果冒然出兵攻战, 长途跋涉,道路艰险,粮运不继,势难取胜,雍正九年的和通泊之败,即是前车之鉴。所以,乾隆前期,只能与准噶尔划定牧区界线,求得暂时和平。到了策零死后,准噶尔内部纷争,局势大乱。达瓦齐夺得汗位后,内部矛盾更激烈。达瓦齐庸碌无能,但却贪婪残暴,为了掠夺财富和牧场,多次兴兵攻打各部,烧杀抢劫。广大牧民受苦极深,不少贵族牧主也受到达瓦齐的掠夺,弄得众叛亲离。在准噶尔人民和 上层中间,归附清朝,拥护统一的倾向迅速地增强,他们盼望摆脱达瓦齐的专横统治,结束长期的混乱局面。这样, 就为清政府进行平准战争、统一西北边疆创造了前提。早在阿睦尔撒纳归附清朝以前,已有许多厄鲁特蒙古族脱离达瓦齐的统治,投向清朝。

最早归附清廷的是达什达瓦部的宰桑萨喇勒。一七五○年(乾隆十五年),当达什达瓦在内讧中被杀,萨喇勒就逃出了准噶尔,投向清廷。一七五三年,达瓦齐洗劫杜尔伯特部,其部长车凌、台吉车凌乌巴什、车凌孟克“集族谋曰:依准噶尔非计也,不如依天朝为永聚计”①,率领属下三千多户、一万余人离开原牧地额尔齐斯河,越阿尔泰山,到达清朝定边左副将军的驻地乌里雅苏台。在清朝和准噶尔割据势力的长期斗争中,厄鲁特蒙古族象这样大规模内迁还是第一次,这反映了厄鲁特蒙古广大牧民对准噶尔统治者制造的混乱和战祸极为不满,反映了他们要求统一安定的强烈愿望。乾隆对杜尔伯特部三车凌的内附极为重视,妥善地安排他们的生活,接济牛五百头、羊二万一千只、粮食四千余石。一七五四年(乾隆十九年)五月,乾隆在热河避暑山庄隆重接待三车凌,封车凌为亲王、车凌乌巴什为郡王、车凌孟克为贝勒,连续宴会八次。乾隆通过三车凌进一步了解准噶尔的内部情况,决定出兵平准,剪灭割据势力,宣布:“今车凌、车凌乌巴什等来到,问其情形及准噶尔来使敦多布等光景,彼处人心不一,甚属乖离,乘其不备,议定

① 兹拉特金:《有关阿睦尔撒纳的俄国档案资料》,见《蒙古民族的语文与历史》第二九五页。

② 《清实录》乾隆朝,卷四八九。

① 张穆:《蒙古游牧记》卷十三。

明年由阿尔台(泰)、巴里坤二路进兵”②。不久,阿睦尔撒纳归附清廷,更增强了乾隆帝的平准决心。

一七五五年(乾隆二十年)春,清政府以班第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由乌里雅苏台出北路;以永常为定西将军、萨喇勒为定边右副将军,由巴里坤出西路,约期会于博罗塔拉 河。在清军两路进攻之下, 准噶尔军纷纷归降,“自大兵前进,准噶尔部落人众,各带领鄂拓克,陆续前来投诚者甚多”①,“各部大者数千户,小者数百户,无不携酒牵羊”②, 接应清军。达瓦齐军土崩瓦解,失去了抵抗力,清兵几乎兵不血刃地进抵伊犁,前锋部队都是归附的厄鲁特蒙古军。

达瓦齐见形势不妙,退往格登山,负崖临水,结营顽抗。清兵分两路追击,直捣敌营,达瓦齐军惊愦奔窜,自相蹂躏,降者六千余骑,达瓦齐仅率数十人,向南疆逃窜。这时,南疆的维吾尔族纷纷起来响应清军,摆脱准噶尔统治,达瓦齐逃经乌什,被维吾尔族领袖霍集斯擒获,押送清营。从此准噶尔割据政权结束。达瓦齐被俘后,乾隆赦其罪,封为亲王,住在北京,受到清廷的优待。

达瓦齐割据势力被平定下去,阿睦尔撒纳隐藏着的攫夺厄鲁特部统治权的野心必然要逐渐显露出来,而与清政府统一国家的基本方针相对抗。乾隆原想在平定伊犁之后,为削弱准噶尔部的割据势力,采取“众建以分其力” 的方针,把厄鲁特四部“封为四汗,俾各管其属”③,但一心想作“四部总台吉,专制西域”④的阿睦尔撒纳,施用一系列阴谋伎俩,想让清廷承认他为厄鲁特四部总汗。尽管清政府加以特殊的荣宠,晋封他为双亲王,食双俸,但他欲壑难填,制造民族分裂的野心恶性地膨胀起来。他独断专行,任意杀掠, 不穿清朝官服,不用清朝官印,“自用浑台吉菊形篆印”⑤,行文各部,“以总汗自处”,并遣人四出,招兵买马,竭力扩展割据势力,积极准备叛乱。

阿睦尔撒纳图谋割据的野心,已明显暴露出来,清政府采取对策,命他于一七五五年(乾隆二十年)九月到热河避暑山庄入觐, 欲以调虎离山之计, 消患于未萌。但狡诈的阿睦尔撒纳已看出了清廷的用意,在赴热河的路上, 一再迁延,行至乌隆古河,“诡言暂归治装”,把副将军印交给与他同行的喀尔喀亲王额琳沁多尔济,间道逃回塔尔巴哈台,公开扯起反清叛乱的旗帜。

当时驻在北疆地区的清军大部分已经撤走,仅有班第、鄂容安所率五百清军驻守伊犁处理善后,遭到阿睦尔撒纳叛军的围攻,寡不敌众,班第、鄂容安兵败自杀。而永常所率西路清军,虽有数千劲旅驻于乌鲁木齐,但闻变不敢赴援,疑惧退却,致使天山南北变乱四起。

在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后不久,喀尔喀和托辉特部封建主青滚杂卜也揭起反清叛旗。青滚杂卜随班第平定伊犁有功,被清朝授以喀尔喀副将军,封为郡王。在进军伊犁过程中,青滚杂卜见阿睦尔撒纳“潜谋叛志,亦隐有二

② 《清实录》乾隆朝,卷四六五。

① 转引《新疆简史》第二九九页。

② 昭梿:《啸亭杂录》卷三《西域用兵始末》。

③ 魏源:《圣武记》卷四《乾隆荡平准部记》。

④ 魏源:《圣武记》卷四《乾隆荡平准部记》。

⑤ 魏源:《圣武记》卷四《乾隆荡平准部记》。

心”①,遂与阿睦尔撒纳勾结起来。由于平准战争中,清政府在喀尔喀地区征丁征马,骚扰很大,群众中非常不满,青滚杂卜利用了这种不满情绪,特别是当喀尔喀大活佛呼图克图的兄弟额琳沁多尔济,以放走阿睦尔撒纳的罪名被清廷“赐死”后②,更加引起一些喀尔喀封建领主的疑惧与不安,因而在阿睦尔撒纳揭起叛旗之后也发生了叛乱,青滚杂卜“自军营私行逃归,遂将伊

(指青滚杂卜)卡伦、台站兵丁尽行撤回”③,使清政府北路台站,从十台到二十六台,全部瘫痪,联络中断。

针对当时喀尔喀蒙古与准噶尔地区的叛乱形势,清政府采取平叛措施。命成衮札布等出兵,迅速镇压青滚杂卜的叛乱,稳定了 喀尔喀的局势。一七五七年(乾隆二十二年),清廷命成衮札布为定边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 出北路;命兆惠为伊犁将军,富德为参赞大臣,出西路,进剿阿睦尔撒纳。时准噶尔地区“瘟疫盛行,死亡相望”①,清军长驱直入,锐不可挡。阿睦尔撒纳在清军进剿下仓皇失措,逃往哈萨克,不久,又率领几名亲信逃往沙皇俄国。

应该指出:尽管清政府的平准战争对于恢复国家统一,维护西北国防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但是正象历史上的很多进步事业都要付出重大的代价一样,清政府实现统一的手段是十分残酷的。由于准噶尔长期割据,时服时叛, 清朝统治者对之抱着根深蒂固的敌视和不信任心理。清军乘准部内乱,驱兵直入,烧杀抢劫,波及无辜,杀人之多,超过了一般战争的范围。“凡山陬水涯,可渔狝资生之地,悉搜剔无遗”,“草薙禽狝无噍类”②。有些部落已经归降,但清军疑虑重重,也悉数屠杀,使准噶尔部遭到严重的灾难。清政府采取这种残暴的手段是应予揭露批判的。

清朝政府对阿睦尔撒纳的漏网脱逃,深感忧虑。乾隆认为,“逆贼一日不获,西路之事一日不能告竣”③,决心要把阿睦尔撒纳逮捕回来。特别侦知阿睦尔撒纳逃入俄境后,更加不安。乾隆认为:“俄罗斯既收留叛贼,必且抚而用之。”④因而命理藩院一再向沙皇政府发出照会,要求俄国“遵照原定不匿逃犯之条”⑤,把阿睦尔撒纳引渡回来。但沙俄政府支吾推脱,说阿睦尔撒纳已“落水身死”。实际上,阿睦尔撒纳逃到俄国后,西伯利亚总督格拉勃连洛夫“担心此事会泄露出去,就决定把阿睦尔撒纳安置在离托波尔斯克二十俄里已经废弃的库杜斯克酒厂的一所房子里”①,以后,阿睦尔撒纳患天花病死,在清政府再三交涉下,沙俄政府才把阿睦尔撒纳的尸体送到恰克图, 交给清政府官员验视。

①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三十。

② 据《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载:“额琳沁多尔济为喀尔喀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之重孙。乾隆八年, 袭札萨克和硕亲王,二十年以罪诛,削爵。”(卷七,表第七:《喀尔喀土谢图汗部》)

③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三十。

① 《圣武记》卷四《乾隆荡平准部记》。

② 《啸亭杂录》卷三《西域用兵始末》。

③ 《清实录》乾隆朝,卷五四七。

④ 《清实录》乾隆朝,卷五四七。

⑤ 同上,卷五五五。

① 兹拉特金:《有关阿睦尔撒纳的俄国档案资料》,见《蒙古民族的语文与历史》第三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