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助于减少地理教学的盲目性

在地理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有些地理教师往往十分关心这样的问题:为了“教”这门学科或技能,“我”应作些什么?而忽视同样重要的问题:“学”这门学科或技能的“学生”在作什么?他们对待教法上的成败,不善于从心理学上分析原因、寻找依据,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没有自觉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制定教学决策,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教案实施凝固化而不能随机应变。教案是教师事先准备的教学策略,不免带有主观性,如果把教案一成不变地贯彻下去,很难获得良好效果。因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是难以预料的,比如事先确定的难点,可能学生并不觉得难;事先设计的问题,可能学生并不感兴趣,也讨论不起来,而相反,有的问题却引起了学生的争论;事先计划完成的教学任务,可能因为课堂情况的变化会“留尾巴”。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善于随机应变,即“随”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的“机”采取“应变”措施。教案凝固化的另一种表现是:手持一个教案,用遍几个班级。一个班级与另一个班级的学生心理特征是不同的,用同一个教案上课,势必缺少针对性。这种现象目前仍很普遍,值得注意。

地理课时安排平均化而不能因“材”施教。不少教师习惯于根据“教学参考书”的建议来确定课时。需要指出的是:“参考书”一般是按教材篇幅安排课时的,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教材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其结果是没有时间把难点讲深讲透,学生听得一知半解,而易处却讲得拖沓、松散,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课时安排要反对平均化,讲究科学性。如华东师大二附中的曹康绥老师,总结了一条“难则详、易则简”的原则,即因教材的难度差异决定施教的时数。她在讲“地球”、地图”、“世界气候”等基础知识时,利用的课时总要比别人多一倍,而对于简单易懂的内容则略讲、不讲。

① 余盛泽: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是组织和发展认知结构,《教育研究》,1987 年第 12 期。

① 古茂盛:对学习成绩优、差生的心理分析,《教育研究》,1983 年第 12 期。

地理教学目标单一化而忽视“情趣开发”①和思想教育。我们在地理教学中,一般把地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视为“硬目标”,而容易把兴趣、情感、思想、道德、态度的培养看作是“软目标”。这种认识有失偏颇。学生头脑是活生生的心理器官,而不是单纯装知识的容器,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制定综合的教学目标。

地理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化而不注意推陈出新、博采众长。我国学校地理教学已经历一个多世纪了,然而至今大部分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依然如故,即使有变化,也微乎其微。“灌注式”的传统教学法仍有很大市场。教师靠一张挂图、一支粉笔,学生凭一本书、一册图的现象十分普遍。对“左书右图”这一传统学习地理的方法,当代中学生已不能满足,有的学生在调查答卷上写道:“老师不是让我们看书,就是叫我们读图,真没劲!” 教学方法陈旧化还反映在对某一教法的偏爱上,习惯于用固定不变的模式上课,不能汲取其它教法的长处。当前,不同教法、流派纷呈,各有千秋,各有各的适用条件、对象、范围。我们选择教法要视教师、教材、教具等状况, 但更需根据学生的心理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心理活动、心理状态的变化来变换教法。教法的变化,不仅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地理的要求,还能引起学生的新鲜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地理教学习惯于全体化而较少考虑个性差异。在地理课上,我们要注意了解学生,考虑不同学生的心理差异,体现地理学习的差别性,在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前提下,既要指引成绩优良者乘风破浪,又要帮助学习困难者翻越“学习高原”。

以上列举的仅是地理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使地理教学更加富有针对性、科学性、灵活性、趣味性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