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组织形式的确定

知识信息经过处理后,还需有合理的形式把它们组织起来。区域地理知识面广、量大,本文着重对区域地理知识的下列几种组织形式进行探讨。

  1. 条述法,即按地理要素的项目(如位置、地形、气候等)组织区域地理内容的方法。这样组织条理较清楚,但体系千篇一律,不易突出地区差异性。我国目前已不用这种方法。但据调查,赞成用这种方法的中学地理教师的人数比赞成用特征法(即目前教材采用的方法)的人数要多得多,两者之比是8:1。这个倾向应引起重视。

  2. 特征法,即按一个地区的主要地理特征来组织区域地理教材的方法。如现行教材按“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布广泛的丘陵和低山”、“淮河及其治理”、“钱塘江和钱塘潮”、“亚热带”、“梅雨和伏旱”、“红壤”、“重要的农业区”、“发达的淡水渔业”、“矿产资源”、“工业从沿海向内地发展”、“水陆交通和城市”、“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这样 13 个特征来组织“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这一章内容。这样突出了地区差异性, 克服了条述法的缺点。但是,地区特征太多的话,知识就显得零散,知识的类型化和层次化不足。

条述法和特征法各有其不同的学习心理学方法论依据。条述法强调知识的类型化,即把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嵌入一个业已组成的结构之中, 以便于学生识记和回忆这些信息,即各种信息都“按号入座”。特征法则是通过认知结构中各个不同的认知范畴之间的相互联系来把握较多的知识,即通过一些重要的知识“以点带面”。如通过“鱼米之乡”这么一个事实来把握与之有关的气候、地形、水文等方面的知识。

在实际教材编写中,仅仅用条述法或仅仅用特征法都有局限性。仅用条述法很难表达一个地区特有的地理事象,如“工业从沿海向内地发展”、“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等知识很难纳入一个整个学科中普遍适用的结构。而仅用特征法也有局限性,如关于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一般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进行说明,气温包括冬夏气温、季节变化等,降水包括年降水量和降水量季节分配等,这样的结构便于学生掌握。如果一定要打乱这个结构,把这些知识分成一个个的“特征”来讲述,就会造成学生记忆的困难。调查中, 中学地理教师赞成用目前特征法的人数很少,也反映了中学地理教师希望加强地理知识类型化和层次化的强烈愿望。

  1. 特征归并法,即把区域内比较多的特征进行归并,突出区域最主要特征的方法。它可以弥补条述法和特征法的某些不足。例如,有关东北三省的内容可以这样进行组织:

第一,山环水绕的地形。讲述兴安山地、长白山地、东北平原、辽西丘陵四个地形区的特征及其形成和主要水系。

第二,寒温的气候和改造自然。讲述冬长夏暖、积雪和冻土、土地资源的开发、东北西部的防护林、开发水利和消除水害等。

第三,丰富的林、矿资源和重工业。讲述林海、石油、煤炭等资源及重工业体系。

第四,稠密的铁路网和主要城市。[18]

  1. 分区法,即在一个地区概述中将共同的特征按某些要素项目讲述基本内容,在分区中突出各分区特有的地理事象。如美国图书公司 1979 年出版的美国中学教材《世界地理》在“北美洲”概述中用“地形”、“生态系统”、“交通”、“土地利用”和“人口”五个标题,比较系统地讲述了基本内容。

关于“美国”这一节则分八个大区讲述,每个大区只讲最主要的个别地理事象。“北部和大湖区”是八个大区之一,对它不全面介绍,而只是讲了它的工业和人口。这样,对一个地区的基本内容用条述法组织,便于学生掌握一个地区共同的特征,然后再讲各个分区的个别特征,既可便于了解共同现象, 又可突出地区差异性。这样体现了条述法和特征法的较好的结合。

  1. 范例法,即通过研究个别的带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和实例,让学生由此理解其他的地理事象或地区的一种组织方法。例如,由香港中国地理模型制造社 1974 年出版的香港高中教材《人文及经济地理》,以四川盆地为例证, 讲述灌溉与农业的关系;以台湾省为例证,讲述甘蔗种植的知识。

范例法的着眼点是寻求一种合适的途径,以解决大量的知识与学生掌握知识的可能性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这种努力打开了知识信息组织的新思路,给人以新的启发。但它对系统知识作出的这种处理,却是不少学者不能接受的。苏联的拉普钦斯卡娅针对西方一些国家围绕个别问题编制大纲的做法,尖锐地指出:“如果完全采用这些主张来编排大纲,就会破坏知识的系统性。”[28]在地理教学中,如用范例法来组织区域地理的内容,即试图通过个别国家和地区就让学生掌握整个世界地理的知识,这样的观点也是难以接受的。

  1. 问题法,即把教材内容归结为一些问题进行组织的方法。如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3 年翻译出版的美国通俗读物《科学知识宫》对“地壳” 部分的知识通过分别回答“地壳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矿物有哪些用途”、“我们怎样识别矿物”、“我们怎样在教室里检验矿物”、“什么是火成岩” “什么是沉积岩”、“什么是变质岩”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知识的叙述。

这种方法创设了问题的情境,趣味性较强,并且把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放在中心地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它的问题是难以体现出各部分知识从属、并列、因果等逻辑关系,如上述“地壳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这一部分是以下各部分知识的概述,把它与后面的知识相互并列,在逻辑关系上容易引起混淆,即不易使学生掌握整个知识的体系。

以上几种方法均各有优缺点,最优化的教材组织,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组织方法。然而一本优良的课本要体现其体系的一致性,因而可以以一种方法为主,在某些部分参用其他方法。如一本课本可以以特征归并法或分区法为主,在个别内容中,也可参用问题法。例如,美国中学教材《世界地理》在“全球的水陆形态”一章中,各部分内容的标题是:

  1. 水陆形态

主要地形:高度表图解;你能读出高度吗? 主要水体形态

理解这些事实(作业题) 2.地球表面的变化

大陆漂移的原理;构造活动;理解这些事实(作业题)

陆地卫星图像的判读;你能判读洛杉矶这幅陆地卫星像片吗?

山脉建造:褶皱;登山的漫画;断层;专题知识——人们能够预报地震吗?理解这些事实(作业题)

侵蚀和堆积:水的侵蚀;冰川侵蚀;专题知识——尖叫声, 哭诉声和冰冻的乳齿象;

风和海洋的侵蚀;你愿意当一名⋯⋯家么?理解事实(作业题)

地质之谜 3.本章实习本章要点

考察地表形态 关于地理的谈话未来的探讨[6]

这样组织,体现了从现象到原理,比较系统地讲述了这部分知识。它的

形式比较多样,相互配合也较合理。它注意叙述与提问结合;注意作业与课文的结合;地理技能穿插在知识内容表述之中;它还注意穿插各种专题知识, 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开阔学生眼界;该章最后的作业形式也多样,并体现了不同的难度。这种组织形式可以作为借鉴。

上述是对地理教材表述最优化途径的一些初步探讨。为了进行验证,笔者对现行初二《世界地理》教材中“欧洲的位置和地形”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改写,在讲述位置和地形内容前,分别设计了一些启发引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查阅地图来学习有关欧洲位置的知识,通过查阅地图来探讨欧洲地形的特征,并向学生提供一个概括地形特征的参照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在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上,均优于对照班。但这仅是初步的试验。要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还需进行较长时间和较大规模的系统的试验。

结论

本文是在总结当前教材编写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有关教材表述研究的论述,并通过资料分析、实际调查和一定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几点初步的意见:

  1.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一个重要媒介。合理的教材表述,可以增强教材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使学习材料的结构、序列、数量和难度都比较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也可以使教材体现较高的智力价值, 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还可以使教材体现较高的思想教育价值,对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起促进作用。教材表述的方法已引起国内外教育界的重视,并对教材改革的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解放 30 多年来,我国地理教材的表述由偏重提供事实材料向事实与原理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表述也趋向于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表述对发展学生的智能也开始予以重视,区域地理的组织形式由条述法向特征法转变,表述手段也渐趋多样化和合理化。但地理教材表述还存在一些问题,他们是:地名罗列、材料堆砌的现象还是存在;中学教材中感性材料不足;一些内容缺乏必要的说明,使教材偏难;地区特征太多使知识显得零散,不易掌握;教材趣味性不够;表述对学生智能发展尚重视不够;在表述手段上还存在着不够合理的地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许多问题的存在有历史原因; 因课程安排时间较紧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表述也有影响;教材编写工作上的原因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对地理教材表述的理论研究不够;对国内外地理教材表述的经验缺乏总结。

  3. 辩证唯物主义是教材表述的根本指导思想;地理学及其有关科学是地理教材表述的科学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是地理教材表述方法的依据;传播学是教材表述的思想武器。地理教材表述的基本原则是:思想性原则、科

学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学生智力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培养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原则。

  1. 要取得教材表述的最佳效果,首先要合理选取教材内容,对此,要对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性、有用性、可接受性、智力价值、思想教育价值以及学制、课时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其次,要设计好教材的整体结构,着重处理好概论知识与区域地理知识、中国地理知识与世界地理知识、总论与分区、自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关系。还要看到文字和图像各自的作用和局限性,对不同的知识要选用不同的表述手段并使它们合理结合起来。此外,要对知识信息进行必要的处理,包括从已知到未知进行知识的排列;注意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进行知识的排列,也要注意按照抽象的逻辑思维的要求排列知识;对由易及难、由近及远宜作具体分析;要努力使事实与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复杂的事象要进行概括化,对复杂的数据要进行近似处理;对抽象的事象要注意进行形象化;还要加强知识信息的趣味性;增强表述的启发性。最后,要确定知识信息合理的组织形式。初步的实验表明,教材体现启发引导作用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迁移。学校地理教材表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随着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学

手段的更新,学校地理教材表述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苏〕M.A.达尼洛夫:教学过程,《外国教育资料》1984 年第 4 期。

〔2〕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年。

〔3〕张德琇:教育心理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年。

〔4〕〔美〕J.S.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年。

〔 5 〕 SamuelN.Namowitz et al.,Earth Science,American Book Company,1981.

〔6〕Sara Rau et al.,World Geography,American Book Company,1979.

〔7〕〔美〕J.M.索里等: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年。

〔8〕夏禹龙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人民日报》, 1984 年 1 月 30 日。

〔9〕董远骞: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 年。

〔10〕竺可桢:地理教学法,原载于 1929 年《地理杂志》2 卷 2 期,转载于《地理教学》1984 年第 3 期。

〔11〕〔美〕西摩·罗森:科学知识宫(地球科学部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3 年。

〔12〕J.马诺:关于 1970—1980 年普通教育内容的调查报告,《外国教育》,1980 年第 6 期。

〔13〕〔苏〕M.H.斯卡特金:现代教学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年。

〔14〕〔美〕J.S.布鲁纳:论教学的若干原则,《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年。

〔15〕甄德山:教学论教材建设浅议,《课程·教材·教法》,1984 年第 5 期。

〔16〕徐俊鸣:战后新中国地理(中册),国立中山大学地理学会,1949 年。

〔17〕 徐俊鸣:人民新中国地理(上册),正大书店,1950 年。

〔18〕 陈澄、褚绍唐:关于地理教材改革和智力发展的几个问题,《地理教学研究》,1984 年年刊。

〔19〕褚绍唐:新中国地理(上册),地图出版社,1954 年。

〔20〕褚亚平、芮乔松:自然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年。

〔21〕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年。

〔22〕张黎:传学概论简介,选自《传播学(简介)》,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3 年。

〔23〕 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83 年。

〔24〕 〔美〕普雷斯顿·詹姆斯著,李旭旦译:地理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2 年。

〔25〕杜殿坤:赞科夫的教学论思想,选自《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年。

〔26〕陈尔寿:变革中的中小学地理课程和教材,选自《地理教学研究》1984 年年刊。

〔27〕〔香港〕史壁琦等:澳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精义文教社,1977 年。

〔28〕B.Л.拉普钦斯卡娅:现代资产阶级教学论的若干问题,选自《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年。

〔29〕褚绍唐、孙大文:地理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年。

〔30〕褚亚平、曹琦、周靖馨:中学地理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年。

〔31〕车文博:教学原则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年。

〔32〕V.阿布雷希特:环境的组成(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中学地理课本,九、十年级),文化教育出版社,1983 年。

〔33〕褚绍唐:新中国地理(下册),地图出版社,1954 年。

〔34〕〔香港〕梁蕲善:人文及经济地理,中国地理模型制造社,1974 年。

〔35〕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等: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年。

〔36〕查有梁:爱因斯坦的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研究》, 1981

年第 5 期。

〔37〕〔英〕戈登·克罗斯:学习心理学,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4 年。

〔38〕〔美〕莫里斯.L.比格: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文化教育出版社,1983 年。

〔39〕褚亚平:地理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地理教学研究》, 1983 年年刊。

〔40〕褚亚平:地理教学与发展智能问题,《地理教学研究》, 1984 年年刊。

〔41〕陈胜庆:日本中小学地理教学中的智能教育,《地理教学研究》, 1983 年。

〔42〕陈尔寿、吴履平:中小学地理教育的回顾与前瞻,《教育研究丛刊》,1979 年 12 月。

〔43〕〔苏〕列·符·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年。

〔44〕孙大文:地理教学中的智力因素与创造性思维,《地理教学研究》, 1983 年年刊

〔45〕〔苏〕H.A.敏钦斯卡娅:学习与发展问题,《教育研究丛刊》, 1980 年第一辑。

〔46〕 蒲心文:教学过程本质初探,《教育研究》,1981 年第 1 期。

〔47〕 张蕾:中学生兴趣状况的调查,《山东教育》,1984 年第 3 期。

〔48〕虞承洲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改革,《教育研究丛刊》,1980 年第 3 期。

〔49〕〔新加坡〕刘凌聪:自然地理,世界书局私人有限公司, 1980 年。

〔50〕〔香港〕史壁琦等:香港及今日世界,精义文教社,1977 年。

〔51〕日本小学教科书新理科第 3 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 年。

〔52〕黄德芬:从赞可夫的教学实验看地理课对发展学生智力的作用,

《地理教学研究》,1983 年年刊。

本篇论文导师:褚绍唐教授

指点和提供意见者:褚亚平教授、孙大文副教授、陈尔寿编审等。论文答辩通过日期:1985 年 4 月 7 日(在北京)

(论文作者现任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地理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