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整体结构的安排

教材整体结构的安排,需要根据学校地理数学的目的、任务、地理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综合考虑,着重处理好下述关系:

  1. 正确处理概论知识(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与区域地理知识的关系。对这个问题,我国目前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是把概论知识分散在区域地理中讲述。它的优点主要是使难点分散。但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分散教学,不易使学生掌握系统的自然地理知识。而且,实际上,难点还是相当集中。如关于地形的成因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等地理原理知识,还是集中在中国地理总论之中。据调查,目前中学地理教师中赞成将难点分散教学的人数较少,仅占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一。

另一种意见是把概论知识放在区域地理之前集中讲述。这种方法可以克服第一种方法的缺点。这样做是否一定会造成难点集中,也不能简单就下结论。深入浅出的表述可以使许多比较抽象难懂的材料变得容易理解。1953— 1957 年间曾在初一开设自然地理课,用比较浅近的文字来表述地理原理知识,使它们能够被学生理解。如通过比较游泳池水体与边缘地方温度的差异, 可使学生理解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由此进而说明季风形成的原因。据调查, 目前中学地理教师中赞成用这种方法的人数较多,约占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二。

  1. 正确处理中国地理知识与外国地理知识的关系。对这个问题,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先讲中国地理,再讲外国地理。其理由是学生的认识习惯于由近及远。它的缺点是中国地理的学习不便于同整个世界相比较和相联系。例如,不了解世界各地的气候概况,就难以深刻理解我国气候的特点。

另一种意见是先讲世界地理再讲中国地理。由于目前在小学阶段的地理着重中国地理,在初中阶段从世界开始,有利于学生从整体到部分进行学习, 将中国同世界上有关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使学生较好地认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我国地理环境的各种特征。这种方法值得尝试。

  1. 正确处理总论和分区的关系。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中国地理的两种处理方法。过去中国地理教材,曾经是先讲总论(包括自然和经济),再讲分区,最后不再进行总结。从认识的角度看,这样做符合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认识。

另一种是目前课本的处理方法,即先讲总论,再讲分区,最后进行一定的总结。如现行初中《中国地理》先讲全国自然地理概述,再讲分区,最后从全国自然资源利用的角度进行总结。这样处理,使学生对总体的认识分成两个阶段进行,这比前一种方法有所进步。但在调查中,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认为区域地理中记忆性材料太多造成教学困难。可见,如何将一般原理和具体的大量的材料合理结合,尚待探讨。

  1. 正确处理自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关系。对此, 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自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知识应分开处理,这样使知识结

构比较清楚。但把自然与人文相分离,则割裂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

另一种看法是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统一起来处理。这种看法比较符合地理学发展的趋势和实际教学的要求。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体系不同, 两者如何结合得好,还需研究。

实际上存在两种不同的结合方法。一种是比较简单的自然人文相结合方法,如讲气候结合农业,讲矿产结合工业。这种方法突出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几个重要联系,这比较容易处理。但往往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气候对农业有影响,但对人口分布、航运条件等也有影响;工业生产受矿产资源的影响,但也受交通条件、劳动力条件等影响。因此,这样表述,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综合思考的能力。另一种是多要素的结合方法,如从东北的气候条件联系到东北的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森林、动物等多方面,从我国的农业生产,联系到我国的气温、降水、日照、耕地等多种影响条件。这样结合, 知识的综合性较强,而且对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事实上,初中学生对“长冬严寒对于东北三省的水、土、动植物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类一因多果的问题,是能够回答的。

总之,地理教材整体结构的设计十分复杂,对上述几个关系的处理,要有辩证的观点。既要看到某种方法的优点,也要看到它的一些缺点。对各种方法需进行比较论证,以选取比较合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