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地理教材编制的一般理论问题

以往,人们并不把编制教材看作是一项科学的、创造性的工作,至多把它看作是一项技术性工作。编制教材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里,先来分析编制一套地理教材可能经过的几个过程。

第一步,需要有资料来源。不论是大学地理教材还是学术专著,或者是以前的学校地理教材,都可能成为编制学校地理新教材的参考材料。第二步, 是要把这些资料变成中小学生能够接受的东西。例如,将深奥的学术专用语改写为通俗的学生用语;将学生没有必要或没有能力接受的内容删去。第三步,采用某种形式将选择好的内容表述出来,如前面分析的课文、图像、作业等形式。第四步是地理教师和学生的使用。这一步,看起来不属于教材编制的范围。但是,如果把它同下一步联系起来,就成为教材编写的重要环节。第五步是地理教师和学生使用教材的结果以及对教材的反映。教材编制者根据这些结果和反映再去修订教材,直至使它比较完善。可以用框图(图 8)表示上述过程:

(一)学校地理教材编制的一般理论问题 - 图1

图 8 教材编制程序示意图

再看图 9:这是 1949 年香农和韦弗提出的信息论的传播模式。在这里, 我们找到了教材编制与信息传播之间的相似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材编

制实质上应属传播科学。它研究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是怎样通过特定符号和方式在学生中间进行传播。或者说,它是研究教学系统和外界环境之间信息

(一)学校地理教材编制的一般理论问题 - 图2

图 9 信息论的传播模式

交流的一种特定方式。从整体看,教材编制是一个循环往复、没有穷尽的过程。每次新教材编制成功,既是前一阶段的结束,又是新的阶段的开始。不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教材永远要更新。但是这种循环往复不是走“环形路”,而是走“立交桥”。每循环一次,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一层。从局部看,从收集资料到获得反馈信息,一个教材的编制过程就告一段落。对教材编制过程本质的认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以检验所用方法,从全局出发考虑具体步骤。

具体到学校地理教材中每一章节的编写,也可用系统论、信息论的观点考虑各章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消除一部分可能避免的任意性。整个地理教材是个系统,其中每一章也可看作是一个子系统。前一章一定有某些信息输入到后一章。其中包括学习新的一章所需要的旧知识,也包括前一章提出、留给后一章解决的问题。这些信息输入到该章后,以某种形式与新知识结合而呈现出储存状态和传递状态。尽管各章的主题可以完全不同,但绝对没有信息交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

对于地理教材的整体,其信息输入要复杂一些。除了地理科学的知识体系外,还要考虑和中学其他课程之间的信息交流。例如,怎样编排教材,使学生学到的数、理、化知识可以在地理学习中得到应用的问题。初中生物教材中有“我国植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植物资源的保护”,高中生物教材中有“生物与环境”一章,和初中、高中地理教材都有重叠之处。关于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涉及到整个中学课程设置和各门学科教材在编写时相互通气的问题,已超出本文讨论范围,故仅在此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