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性特征

现代化的学校地理教材内容的各智力要素应该构成怎样一个完整的结构呢?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认识。

  1. 教材智力结构是多层次的系统

教材的智力结构是一个属于思维科学范畴的复杂系统,要认识它的整体,必须进行层次上的分析。从发展智力的角度着眼,本文认为教材的智力结构首先可以划分为动力结构和认识结构。

根据有些学者的研究,智力按其形成条件来看,具有三个不同的亚结构: 即素质结构、动力结构、认知结构。①素质结构是指智力发展的先天条件,是人遗传得来的先天素质,它提供了智力发展的可能性,是智力发展的生理基础,因此这是无法在教材中实现的。而动力结构和认知结构则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是可以而且应该在教材中体现出来的。教材的动力结构和认知结构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智力结构。如图 4 所示。

(一)整体性特征 - 图1

图 4 教材智力结构与个体智力结构

动力结构由一些非智力要素构成,如兴趣、爱好、动机、责任感等,成为智力发展的动力。很多地理教育界人士一再在文章中强调教材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首要条件,把激发学习兴趣视为学生学好知识的起点,也是智能发展的起点。

中小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分化,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出现了。到了中学阶段,95%以上的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有了明显的分化。表 4 是中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调查:

① 吴福元:大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智力结构,《教育研究》, 1983 年第 4 期。

中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调查〔 6 〕 表 4

百分比 学科兴趣

政治

语文

外语

历史

地理

数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音乐

体育

美术

最喜欢

1.7

19.6

8.8

2.4

12.0

32.5

2.2

8.0

4.4

2.8

1.6

1.4

最不喜欢

12.5

5.1

29.5

5.4

10.0

7.4

7.2

4.5

7.4

5.0

2.9

2.6

由表 4 可见:对地理学科“最喜欢”的中学生仅占 2%,位于 12 门学科中的第九位,仅高于政治和美术。对地理学科“最不喜欢”的中学生占 10%, 位于 12 门学科中的第三位,仅低于外语和政治。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对地理学习不感兴趣呢?

笔者在对上海市黄浦区、徐汇区中学地理教师的调查中了解到:有 84% 的教师认为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习不感兴趣,与“地理课本中要背的东西太多”(占 20%)和“地理课本编得没有吸引力”(占 64%)两项原因有关。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地理学习有兴趣,但在调查中教师认为这主要是“学生本身很想了解各种地理知识,也很想了解世界各国的情况”(占 51%)和“教师讲授得法”(占 31%)两项因素有关,只有 6%的教师认为这是由于“地理

课本编写生动活泼”所造成的。

这一调查虽然没有全面反映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所有因素,但至少说明了目前教材的生动性、趣味性欠佳,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此,对教材如何建立激发学生学好知识发展智力的动力结构,是值得注意的。

教材智力结构的主体是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可由三个层次组成。

第一层次由智力基本要素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组成。其实这些基本要素本身也是一个小的系统,具有内在的结构。如观察力可以分解为实物的观察力、图像的观察力、模型的观察力;记忆力可以分解为机械记忆力和意义记忆力,也可以分解为抽象记忆力(字词的记忆)和形象记忆力(如地图轮廓特征、山脉河流的相对位置等);想象力可分解为再现型想象力和创造型想象力。思维力作为智力发展的核心,具有更为复杂的结构,如按思维方式来看,则有抽象概括、比较类比、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如按思维方向来看,则有辐合型思维和辐散型思维之分。

地理教材要注意各种不同的智力活动的互相联系。现行初中区域地理各章教材都注意从读图入手,但是各章节的读图要求都局限在查阅地名和确定位置的一般要求上,没有注意到把地图的观察活动和比较、分析等智力活动加以联系。假如“欧洲概述”一章的读图提出以下的要求:(1)欧洲大陆轮廓与大洋洲、非洲相比有何不同?(2)欧洲地形与亚洲相比有什么特点?(3)北大西洋暖流为什么特别强盛等。那么对地图的阅读与观察,就能放在全球范围之内,从多角度出发,并把观察活动与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材的智力因素就丰满得多了。因此教材在体现不同智力活动的深度和联系上,是应充分予以重视的。

由各种智力要素互相组合可以形成第二层次的具体能力,包括: (1)理解地理课文的能力;

  1. 阅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

  2. 理解和分析图表的能力;

  3. 从事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包括实验和课外活动);

  4. 获取社会地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来自书报、电视、电影、旅游等第二渠道的地理信息)。

这些都属于获得地理知识的能力,这一层次的能力结构越齐全,学生获得知识的本领就越大。教育家们认为“学校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①,学生能独立地通过以上各条渠道获得地理知识,则能形成很强的自学能力。从这一层次的能力序列中,可以看到地理知识不仅来自于课本,也来自于社会,不仅依赖于认知活动,更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褚亚平先生曾指出:要谋求发展智能的教学效益,必须充分体现“手脑结合”、“视听结合”、“课内外结合”、“传授地理科学知识与指导学生自学相结合”② 的原则。我们认为:这四个结合的原则在教材中也应该有所体现。但现行教材在体现这些结合上以及通过多种渠道输送信息是尚显不足的,比较侧重于课文在传授知识上的作用,缺乏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缺少课外活动的指导。从发展智力的角度来说,就容易形成结构上的缺陷,也难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在第二层次能力的基础上,则构成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第三层次的能力包括:

  1. 概括地理特征的能力;

  2. 分析地理因果关系的能力; (3)总结和运用地理规律的能力;

    (4)正确评价人地关系的能力。

这一层次的能力要求是根据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和地理学习的基本要求而归纳的。什么是中小学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和地理学习的基本要求呢?褚绍唐先生曾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研究地面各种事象的分布并探寻其原因”、“阐明地理事象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域差异性”、“探寻地理事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和“阐明人和地理环境之间的正确关系”③。只有具备第三层次的能力,才能达到地理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教材应该尽量避免对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规律采取直叙式的表达方式,而应启发学生自己概括总结, 自己“发现”,在获得这些知识后及时发展智力。当然,这里所说的三个层次,是一个整体,层次与层次之间的联系十分复杂,它们之间关系是相对的, 一些具体能力的发展,反过来也能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一般智力素质的提高。

  1. 教材智力结构是开放性的系统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开放的,都与外界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笔者认为,要体现学校地理教材智力结构的完整性,必须要注意到教材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地理教材要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促使各科知识之间的渗透,使得中小学生在各科学习中形成的智力、能力都能得以有机的结合。传统的地理学就表现为很强的综合性特点,正如赫特纳所说:“知识的一切

① 刘佛年:有关发展学生智力的一些问题,《教育研究》, 1981 年第 3 期。

② 褚亚平:地理教学与发展智能问题,《地理教学研究》,第二辑,1984 年。

③ 褚绍唐:试论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教学研究》第一辑,1983 年。

巨大进步,即使是那些相去很远的知识的进步,都促进了地理学,⋯⋯地理学的进步,也有利于其他多种科学和一般世界观”〔7〕。地理学科具有文理相通、人地结合的特点,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紧密地结合起来。现行的高中教材已经注意渗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科知识,已作了很好的尝试。据悉,1984 年 4 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在《关于进一步完善青年的普通中等教育和改善普通学校工作条件的决定》中指出:“在学生的经济学和生态学教育中,要充分利用学习地理学的可能性”①。英国新近开设的中学 SIS 课程(ScienceIn Society)是一门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生态和历史、经济、管理、统计、社会等相结合的综合课程,它的 10 个专题中很突出的以“粮食问题、交通运输、能源资源、城市人口、环境问题”等现代地理问题为核心②,由此可见,现代地理与各门学科互相结合,是学校地理教材渗透各科知识的有利条件。应该看到,现代化的学校地理教材能协调各科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分科教学的缺陷,更重要地在于能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的立场上来分析与认识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二是地理教材要沟通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和社会生活的联系。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课本教材中的知识信息量总是有限的,学生从电视、电影、报刊、书籍以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可以吸收更多的地理知识,增长实践活动的才干和能力。因此,作为开放性的教材必须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获得知识,发展智力,而且大自然和整个社会也是学生应用知识的广阔天地。香港的高中地理教材就有要学生摘录、解释和运用诸如报告、文献、普查资料、新闻报道等文字材料和从报刊杂志中引用的文章来说明地理问题的作业、练习。我国的教学大纲也曾作出规定:“学生从课本获得的地理知识只是地理的基础知识,为了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该指导他们开展课外活动”①。现行的小学教材在第一部分“认识自己的家乡”中编写了一些实践性的作业题,如“根据本课程提出的问题,把家乡的地形、河流、湖泊、物产等情况,简单记录下来”,“说一说我们家乡一年中的气候变化情况”②等,较好地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新编高中教材在第二版修订中设计了很多联系实际的作业,均需要学生走出课堂,在野外观察和社会调查中来完成,如“根据本地的农业生产条件,讨论一下农业发展方向问题”,“你所居住的城市存在哪些环境问题,是怎样造成的?”③ 等等,计有十多个类似的问答题,都需要一定的课外活动时间才能完成。但据了解这些作业一般都未能很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得以有效地进行,其原因之一是教材缺乏对这些课外的观察和调查活动的必要的指导。为了使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教材不仅应该提出实践活动的要求,而且应该考虑有如何进行这些活动的指导,在这方面,日本的教材是很重视进行课外活动的指导的,可供我们借鉴。

总之,开放性的教材能促使智力结构完整化,使学生的智力发展能不束缚在课本知识的范围之内,而是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得到锻炼。因

①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情报室编:《教育情报参考》第 29 期,1984 年 7 月。

② 王觉非:英国 SIS 课程评价,《教育研究》,1984 年 6 期。

①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1980 年。

② 全日制五年制小学地理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年。

③ 高级中学地理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年 5 月。

此开放性的教材,应该成为沟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渠道,并尽可能与各科知识取得横向联系,这是教材智力结构整体性特征所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