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地理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

地理知识的应用是地理感知、理解、记忆的目的,但还不是学习过程的终点。地理教学的根本目标“不单是培养消积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更重要的是培养积极改造社会,并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才”,〔7〕培养学生“成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社会主义公民”。〔19〕由于地理知识内容的广阔性以及不同流派提出的地理假说的不确定性,地理教学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舞台”。其实创造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起来的。这种创造性的学习,贯穿于地理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地理感知阶段出现的直觉思维、联想思维;地理理解阶段中思维的敏锐性、灵活性、多端性、求异性、伸缩性、侧向性、预见性;地理巩固阶段的记忆力以及地理应用阶段的迁移能力与各种技能,都可以直接导致创造性的学习。

所谓创造性学习,通俗地说:“凡能克服思维定势”〔25〕的学习活动都可称之创造性的学习。它当然有别于那些地理科研手段的创造、地理深奥

理论的创造、地理学运用于生产实践中的创造等等。但是就其思维本质而言, 它们都有着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对地理教学中的创造性的理解应该是有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26〕例如学生答题的角度新、内容新、论证方法新,或者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新见解或新建议都可以视为创造性学习。为了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地理学习,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经常向学生展示地理创造性学习的课题

教师要设计容易激起学生创造思维的课题,如在“非洲”一课教学中提出:“你认为应该如何开发非洲丰富的资源?”在讲授乡土地理时布置作业: “如果你当上海市长,准备如何规划城市建设?”这些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联想与讨论。有一位中学生“异想天开”地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非洲北部撒哈拉大沙漠有极为丰富的太阳能,可用来发电,来个北‘电’南输;而非洲的热带雨林区又有丰富水源,如尼日尔河水,可以来个南‘水’北调,改造沙漠、灌溉绿洲⋯⋯”。几年前,上海有个中学的几位学生就曾提出架设黄浦江大桥、开发浦东的具有预见性的建议。

  1. 讲课要“有意识地给以一定程度的模糊度”〔27〕

教师可以在有些讲解中留有适当余地,不必迫不及待地把答案一古脑儿地和盘托出。对学生的提问,要启发诱导,既要揭示一些疑点,又留下一些问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机会。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作肯定、否定的明确评价,而要给以一定程度的模糊度。笔者在一次听课中,曾听到一位教师提问:“扇状水系会带来哪些影响呢?”(这个问题提得好,有利于启发发散性思维)。当一位学生回答“扇状水系有利于灌溉⋯⋯”时,教师对此立即加以否定,又请了另一位学生,当学生回答:“容易造成洪水泛滥”后,教师马上明确肯定:“对!这种水系是不利的!”如此肯定、否定的清晰度, 对创造性学习显然是不利的。在学生的回答超出自己原先预想的范围,不能判断其正确性的情况下,教师一般可以采取模糊处理法:“扇状水系易发生洪灾,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至于它是否存在有利的一面,我们若有兴趣, 课后可以查阅资料,作进一步思考与讨论。”

  1. 造成师生和睦相处、畅所欲言的学习氛围

    “地理教学活动中提供一种允许自由表现、独立活动的情境,对培养学

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非常重要”〔28〕。教师的语言要亲切、富有鼓励性, 态度要平等、民主,善于与学生共同探讨。例如经常使用“我认为”、“你们看呢”这类语言,不过于奖励顺从的行为,不过于斥责与常规不符的行为, 准许学生与教师争鸣,与教材争鸣,鼓励与培养标新立异精神,这样,才有利于造成一种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氛围。

结论

在深化地理教学改革的今天,大力开展学生地理学习心理的研究,切实把地理教育建立在心理科学基础之上,已经显得十分必要。它有利于改进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对地理“不爱学”、“不会学”的倾向,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心理学意识,提高教学水平;它还能促进和推动地理课程的改革、大纲的修订以及新的地理教材的编写等项工作。与此同时,逐步建立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理教育理论体系,从根本上改善地理学科在公民心目中的原有“形象”,更好地发挥它在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上的教育

职能。

地理教学是由学生学、教师教两方面构成的。学生地理学习心理的研究是地理教学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研究力量应主要放在“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这个课题上面。对于教师来说,只有认清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 才能有效地施加教育影响。对于学生来说,只有掌握自身的学习原则与方法, 才能更自觉、更主动地接受教师的启发诱导。为了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我们首先要认清中学生地理学习心理的特点,考虑中学生不同年龄阶段以及个性、性别之间的心理差异。

在地理学习心理研究的领域里,地理教学工作者最感兴趣的是学习的过程。本文用主要篇幅阐述了地理学习过程的模式,讨论过程中的各个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试拟了相应的七条地理学习原则:

  1. 发挥意向作用、培养地理兴趣的学习原则。动机、兴趣、注意、情感、意志等意向作用构成了地理学习的维持系统,而其中兴趣又是这一系统的核心因素。发展地理兴趣既是地理学习的动力,又是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

  2. 图文结合、多种地理感知手段并用,以表象为先导的学习原则。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教学,缺少地理感知这一不可愈越的阶段,就无法建立丰富而正确的地理表象系统。

  3. 以地理概念为基础,循序渐进掌握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原则。正确的地理概念是进行地理判断、地理推理的前提,是理解地理理论知识的“基石”, 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地理概念的学习,进而系统地获取地理知识。

  4. 新旧地理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双向交流的学习原则。既要注意将旧知识、旧经验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又要将新知识纳入原模式,或者调整、突破原模式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5. 以理解为主,适量地记忆重要地理知识的学习原则。对于不理解的地理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记忆。要有选择地储存地理知识,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6. 在学用结合中形成地理技能的学习原则。地理技能与地理知识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要在边学、边用、边练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学生的地理技能。

  7. 发展地理创造性思维的学习原则。没有创造成分的地理学习,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要在学习中创造,要在创造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以上提出的地理学习原则,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将会在实践中得到进

一步检验、修正与完善。

参考文献

〔1〕Norman J.Graves,Geography in Education,Lo-ndon,1983。

〔2〕孙大文:初中地理优秀教案课堂实录选评,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年。

〔3〕杨尧:试论地理教育学,《地理教学研究》第二辑,1984 年。

〔4〕李镜流:教育心理学新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年。

〔5〕傅安球:男女智力差异与教育,北京出版社,1983 年。

〔6〕胡克英:教学论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年。

〔7〕胡克:学习过程结构索解,《教育研究》,1987 年第 11 期。

〔8〕王华:人脑的思维“黑箱”剖析,《教育研究》,1988 年第 1 期。

〔9〕燕国材:智力与学习,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年。

〔10〕李耀国等:学生心理与教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 年。

〔11〕〔日〕大桥正夫: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年。

〔12〕金正扬:中学地理教学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年。

〔13〕邵瑞珍等: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年。

〔14〕〔美〕J.M.索里等: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年。

〔15〕褚绍唐、孙大文:地理教学法,华东师大出版社,1982 年。

〔16〕胡焕庸:对中学生讲学习地理,《地理教育》,1936 年 1 卷 7 期。

〔17〕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年。

〔18〕褚绍唐:怎样提高中学生地理知识质量,《地理集刊》(华东师大地理系编),1985 年第一辑。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年。

〔20〕褚亚平、曹琦、周靖馨:中学地理教学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 年。

〔21〕刘间岫:中小学教学原理,知识出版社,1984 年。

〔22〕夏志芳:地理实验与学生智力发展,《课程·教材·教法》,1987 年第 2 期。

〔23〕陈澄:“纲要信号”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地理教学研究》第三辑,1986 年。

〔24〕章永生:教育心理与教学法,北京出版社,1984 年。

〔25〕孙大文:地理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地理教学》,1984 年第 3 期。

〔26〕孙大文:地理教学中的智力因素与创造性思维,《地理教学研究》第二辑,1984 年。

〔27〕刘电芝等:试论直觉的心理机制,《教育研究》,1988 年第 1 期。

〔28〕裘腋成: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地理教学研究》第三辑, 1986 年。

〔29〕〔美〕莫里斯.L.比格: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文化教育出版社,1983 年。

〔30〕伍棠棣等: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年。

〔31〕黎世法:中学生科学学习方法,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年。

〔32〕李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年。

〔33〕〔台湾〕王克先:学习心理学,福建少儿出版社,1987 年。

〔34〕冯忠良:学习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年。

〔35〕周昌忠:创造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年。

〔36〕徐胜三:教育心理学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年。

〔37〕中学生学习心理学编写组:中学生学习心理学,广东高教出版社, 1987 年。

〔38〕王燕生:学习方法纵横谈,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年。

〔39〕江畔:记忆法百种,知识出版社,1983 年。

〔40〕〔日〕高木重朗:记忆术,湖南科技出版社,1982 年。

〔41〕卫杰文等:中学地理教师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年。

〔42〕杨东和等:中学地理解题思路与技巧,福建科技出版社,1987 年。

〔43〕〔德〕赫特纳: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83 年。

〔44〕〔美〕普雷斯顿·詹姆斯著,李旭旦译:地理学思想吏,商务印书馆,1982 年。

〔45〕林方:生活和心理,工人出版社,1986 年。

〔46〕金岳霖等:形式逻辑简明读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年。

〔47〕伦纳德·格尔克:现代地理学中的地图,测绘出版社,1986 年。

〔48〕褚绍唐:巩固性原则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地理知识》, 1955 年第 1 期。

〔49〕黄德芬:当代地理教育的改革及其趋势,《课程·教材·教法》, 1984 年第 1 期。

〔50〕张雨峰:高中普通科地理课程问题,《地学季刊》,1932 年 1 卷1 期。

〔51〕褚绍唐:地理学科设备与作业,《地学季刊》,1935 年 2 卷 1 期。

〔52〕葛绥成:现代地理教育的考察和批评,《地学季刊》,1933 年 1

卷 3 期。

〔53〕胡焕庸:中学地理教师应有之认识与准备,《地理教育》,1936 年 1 卷 8 期。

〔54〕黄晖旸:也谈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心理学通讯》,1984 年第1 期。

〔55〕张士充:怎样使学科教学论成为现代科学,《教育研究》,1988 年第 1 期。

〔56〕吴也昱:潜在课程初探,《教育研究》,1987 年第 11 期。

〔57〕孙大文:中国地理“气候”一章中有关“季风”教学的探讨,《地理教学研究》第一辑,1983 年。

〔58〕毕超:地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地理教学》,1984 年第三期。

〔59〕陈尔寿:变革中的中小学地理课程和教材,《地理教学研究》第二辑,1984 年。

〔60〕胡素云: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地理教学》,1988 年第 1 期。

本篇论文导师:褚绍唐教授

指点和提供意见者:孙大文副教授等。

在教学实验和调查工作中,得到华东师大一附中、华东师大子弟中学、上海青云中学、上海六十中学的有关教师及华东师大地理系 83 级、84 级本科部分同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论文答辩通过日期:1988 年 7 月 1 日(在上海)

(论文作者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