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可以为地理课程设置以及大纲、教材的编订提供心理依据

地理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一般包括课程设置的改革、教学大纲的修订、教材的更新诸方面。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是教材的基本依据,而学生的学习心理是进行上述三项工作的共同依据之一。首先,对于我国地理课程设置问题,议论也很多。有的人认为,小学阶段地理学习还可以早一些,课时多一些。有的人提出:初中应先学世界地理,后学中国地理。还有人主张中学阶段的地理课程要“细水长流”,从初一至高二不间断,每周课时略少一些, 总的学习年限长一些。这些建议与做法是否合理,需要从学生的心理角度进行调查、实验与科学论证。其次,我国的地理教学大纲几经修改,比较符合教学实际情况,受到地理教师的欢迎。然而,从总体而言,大纲还存在着“成人化”、部分内容过深、知识技能的实用性不强、与实际联系不紧、结构体系还欠合理等等问题。大纲中“教学要点”是否真正都是“要点”,这些要点的密度、难度是否恰当,名词概念、地理原理等知识的分布、配置是否合理,都要在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中得到检验。另外,地理教材的知识体系、编排方式、文字表述、图像作业等等,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才能引人入胜,达到最佳效果。

对于地理教学大纲的制订者、课程的设计者、教材的编写者来说,不仅

① 施红芳:浅谈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地理教学》,1988 年第 2 期。

(三)可以为地理课程设置以及大纲、教材的编订提供心理依据 - 图1要认识心理依据的重要性,而且需了解心理依据的内涵。心理依据不是一种笼统的提法,而是有具体内容、是多侧面的:一是心理发展目标,即要求中学生按年级不同应该达到的心理水平。有人把这一目标具体分为“认知的、情感的、操作的”三个领域。二是实际心理水平,即中学生在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实际心理水平也就是通常讲的“可接受性”。它与心理发展目标是相辅相成、互相矛盾,又互相促进的。一般来说,实际心理水平是制定心理目标的基础,而心理目标总要比实际心理水平高出一些。三是心理学基本原理,即心理学领域里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各种带有规律性的心理学知识。

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