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健全我国学校地理教材体系

中小学地理教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从整体的观念上来建立教材体系。完整的教材体系应具有纵向和横向两重结构,这样才能保证智力教育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通过多种渠道得以发展,以形成智力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1. 教材体系的纵向结构

1978 年以来我国已经逐步恢复了小学、初中、高中教材体系,但是由于这些教材不是在同一时期、统一的大纲指导下编写的,不可能通盘考虑教材系统的知识结构与智力结构问题,因此各阶段的教材衔接不够密切,系统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智力发展的有序性。随着我国教育形势不断发展,特别是小学、高中地理课的开设,以系统观念来通盘研究各年级教材的纵向结构体系,确定智力发展的系统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我国的现行的教育体制,以及目前阶段我国教育的普及程度,小学、初中、高中教学既要适应升学的需要,又要适应就业的需要,因此三部分教材必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要有一定的联系。传统的教材整体结构一般有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但鉴于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空间性的特点,我们认为可采取同心圆式的结构方式,即小学地理教材从观察周围环境、了解乡土地理开始,进入到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学习;初中在给予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掌握初步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之后,先学世界地理,再进入到中国地理的学习;高中则从更为广阔的地球的宇宙环境开始,逐步进入系统的地球自然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再深入学习人类社会的生产环境(资源、能源、工业、农业)以及人类的居住环境(城市),集中到以人为中心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

这样的教材整体结构,体现了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系统连贯的特点, 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

在这一设想中,初中教材结构有较大变动,其一是实行先外后中的编排方式,其二是在区域地理之前加强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这两处的变动, 笔者主要是立足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角度上提出的,其理由如下:

  1. 小学以同心圆扩大的方式组织教材,初中则以同心圆收缩的方式组织教材,使两部分教材在结构形式上避免简单的重复,容易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意欲。小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中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

识过程,符合认识规律。同时,初中中国地理总论部分中的一些有关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邻国、人口民族以及地形、气候方面的知识均可下放至小学教材中,适当提高这些内容在小学教材中的知识要求和智力要求,特别是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提高小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

  1. 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初中教材实行先外后中的编排方式,有利于学生从世界整体环境中来加深认识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现行教材由于采取先中后外的体系,在中国地理部分对我国地理环境特点多采取直叙式的表达方法,实现先外后中,教材则可以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对资料的分析来认识我国在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方面的特点,正确认识和评价其优缺点,逐步懂得要因地制宜、符合我国国情地建设现代化,以利于智力的发展。

  2. 初中教材以区域地理知识为主,但必须加强地理成因、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因而这些知识内容较之于地理事实材料有更大的智力价值。而且作为教材内容,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我国现行教材是将这一部分知识内容采取难点分散的方法穿插在区域地理中讲述,由于系统的内容不适合于分散,而使其教学效果和智力价值受到一定影响。从国外教材情况来看,初中区域地理教材之前,一般都要安排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浅易的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甚至于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①。如西德七至十年级相当于我国的初中阶段,四个年级都有地理课,前二年先学习自然地理基础知识。罗马尼亚小学地理最后一年也以学习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为主。受到英国一贯的区域地理教学影响较深的新加坡,在中学一年级的教材中也有地球概论部分,包括浅易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等高线等内容。我国在 50 年代,曾参照苏联教材编写过初一“自然地理”教材〔10〕,集中学习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并设计了较多的地理实验和课外活动,为学习区域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样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可以体现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改变区域地理无“理”可循的现象。当然这一部分教材的深度、广度和表达形式,都不能脱离初一学生的接受能力。上述的初一《自然地理》教材,在这方面实际上已经提供了较好的经验。

  1. 教材体系的横向结构

教材系统除了具有小学、初中、高中教材的纵向结构体系外,还应建立横向结构体系。这种横向结构表现为:

一是必修课教材与选修课教材相配合,基础教育教材与职业教育教材相联系。随着我国教育形势日益发展和教育结构的改革,高中阶段的地学与人文地理的选修教材,以及职业高中的各种类型的地理教材,也必须纳入学校地理教材系统中进行统一的规划与设计。

二是狭义的课本教材和广义的教材配套,实行系统的、整体的建设。就目前情况来看,地图册、地埋填充图以及地理作业册的配套是十分重要的。美国初中地理教材《世界地理》附有一种习题册,是由教材编写人员在编制课本时统一编写的。该习题集按课本的各章顺序为每一章提供了四种目的不同的练习,每一种练习又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习题,如有:①以复习为目的, 要求学生回忆本章内容,复述重要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实的练习内容;②以发展地图能力为目的,通过填图以熟悉、掌握地理事实的分布概念,通过操

① 王肇和:在初中阶段进行地理学基本原理教学的几点看法,《地理教学研究》第一辑,1983 年。

作性的技能训练掌握投影、比例尺、经纬度和等高线等方面的练习,还有培养分析地图和使用专题地图的作业,如表示季风模式、气候类型、时区、交通路线等练习内容。③以培养地理研究能力为目的的练习,如分析曲线图、图表资料、示意图、漫画、像片等,还有要求学生运用资料,作出假说,作出判断一类的习题;④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目的的练习,包括使用字典、目录、索引,制作卡片,摘录资料,写出文献摘要,以及写出读书报告等。

可以看到,这样的作业册有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智能,提供有效途径。为此,我们认为图册和作业的设计应置于课本编写同等重要的地位,建议在中小学教材编写中,配置相应的图册和作业本,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智能发展。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广义教材应不断扩大,教材系统的横向结构应日趋完整。包括闭路电视、教学电影、课外阅读丛书都应和课本教材配套, 多渠道、多侧面地把发展学生智力纳入一个完整的系统。

总之,只有教材体系系统化,才有可能使智力结构合理地体现在教材之中。其中,教材体系纵向结构的系统设计,有利于教材智力结构有序性特征的实现,而教材体系横向结构的系统设计,能使教材智力结构整体性特征得以实现。

结 论

  1. 现代化教材应该是引导学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媒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无疑对发展学生智力有着积极的影

响,但是应该看到:一套优质的具有现代化特征的教材则对教学双边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学校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应对教材的改革予以高度的重视。

  1. 现代化的学校地理教材应具有最优化的结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思想教育结构的三者统一,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学校地理教学的基本目的要求。三重结构的统一必须通过课文、图像、作业三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合理地科学地加以表达。教材是否形成合理的智力结构是现代化学校地理教材的重要标志之一。

  2. 教材的智力结构是指教材的知识内容中所涵含的智力要素之间相对固定和有秩序的联系与组合,是教材中智力价值的综合体现。从系统论观点来看,地理教材的智力结构应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地理性三个基本特征。地理教材必须立足于地理学科的特点,考虑以多种途径充分地、全面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要适合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体现不同年龄学生的智力发展要求,使学生智力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地理教材的智力结构应以发展创造性能力、培养富有开拓精神的人才为核心。为此,教材要充分运用现代地理学的最新知识,并选择有丰富智力价值的传统知识作为教材内容,

    并建立多层次的开放性的广义的教材系统,为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知识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开辟多重渠道,使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发挥。

  4. 教材的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首先明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并以课程改革为基础,全盘考虑广义教材的整

体结构,系统地考虑小学、初中、高中三部分教材的智力发展要求,并坚持通过“手脑结合、视听结合、课内课外结合、传授地理知识与指导学生自学相结合”的途径加以实现。一本成功的教材,还必须在经得起教学实践中得到反复检验,在此,笔者看到自己的研究工作还需要在今后教材编写实际工作中和教学研究中不断地充实,并求得到实践的验证。

参考文献

〔1〕张德琇:教育心理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年。〔2〕褚绍唐、孙大文:地理教学法,华东师大出版社,1982 年。

〔3〕〔日〕山崎谨哉:地理教育的本质和实践,古今书院,1977 年。

〔4〕〔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年。

〔5〕褚亚平、曹琦、周靖馨:中学地理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年。

〔6〕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北京出版社,1983 年。

〔7〕〔德〕阿尔夫雷德·赫特纳著,王兰生译: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商务印书馆,1983 年。

〔8〕〔美〕Sara Rau et al,World Gengraphy,American Book Company, 1979。

〔9〕〔日〕尾留川正平著:社会科地理,日本学校图书株式会社,1977 年。

〔10〕褚亚平:自然地理(初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 年。

〔11〕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年。

〔12〕陈孝禅译:皮亚杰学说及其发展,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年。

〔13〕〔苏〕赞科夫著,杜殿坤译:教学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年。

〔14〕黄锦汉主编:智力研究文摘,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年。

〔15〕林礼元、吴胜三:小学生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年。

〔16〕〔美〕普雷斯顿·詹姆斯著,李旭旦译:地理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2 年。

〔17〕褚绍唐:试论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教学研究》第一辑,1983 年。

〔18〕褚亚平:地理教学与智能发展问题,《地理教学研究》第二辑, 1984 年。

〔19〕褚亚平等:浅析学校地理教材构成的三系统,《课程·教材·教法》,1984 年第 5 期。

〔20〕陈尔寿:中小学地理教育的演变及改革趋向,《地理教学》,1984 年第 2 期。

〔21〕陈尔寿:三十五年来的地理教学,《教程·教材·教法》,984 年第 5 期。

〔22〕叶立群:中小学地理课的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教法》,1983 年第 1 期。

〔23〕黄德芬:当代地理教育的改革及其趋势,《课程·教材·教法》,

1984 年第 1 期。

〔24〕查有梁: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及其对教育科学的意义,《教育研究》,1984 年第 5—7 期。

〔25〕〔美〕Samuel N.Namowitz et al.,Earth Science,American Book Company 1981.

〔26〕华缇健译:环境的组成(联邦德国中学地理课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3 年。

〔27〕〔新加坡〕刘凌 v

〔28〕〔香港〕史壁琦等编:澳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精义文教社,1997 年。

**本篇论文导师:**褚绍唐教授

指点和提供意见者:孙大文副教授、褚亚平教授、陈尔寿编审等。论文答辩通过日期:1985 年 4 月 7 日(在北京)

(论文作者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