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序性特征

心理学证明智力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客观序列,认为“智力是一个连续的构造活动”①。因此教材的智力结构必须具有有序性的特点,使教材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能按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进行。

国外的教育工作者十分重视对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研究。50 年代以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创立的发生认识论是一门研究智力发展过程和结构的学说,对西方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皮亚杰通过大量实验对儿童认识发展的年龄阶段做了划分,如图 5 所示。他认为这一智力发展过程是不可逆的,同时这些阶段之间又是参差和重叠的。所以他提出:“要按照儿童心理结构和他们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将要教的材料以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形式进行教学”②布鲁纳在皮亚杰理论影响下,领导了 60 年代美国的教学改革。在第 24 届国际地理会议上,法国代表 L.O.Olincira 也作了“皮亚杰理论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的报告。日本的地理教学研究论文中,有很多篇幅是研究日本中、小学生在学习地理中智力发展的年龄特征,并对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智力发展制定系统的要求。日本学者还把日本学生和加拿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加以联系对比,在这样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来确定教材中智力发展的序列就比较科学了。

(二)有序性特征 - 图1

图 5 皮亚杰关于认识发展阶段图式

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确定智力发展的系统要求,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作大量调查研究包括心理测验和教学实验才能完成,在此先作一般性的探讨。

  1. 现行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小学、初中、高中教材既互有联系,又各具相对独立性,但

① 皮亚杰:教育原则与心理学的依据,《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 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年。

② 皮亚杰:教育原则与心理学的依据,《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 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年。

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和知识的增长,智力发展应该不断有由浅入深的系统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现行教材智力发展的有序性体现很不明确,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三部分教材在阐述一些重要概念时,有重复、矛盾现象。还有一些概念出现了由复杂到简单的无序性的叙述方法。小学教材与初中教材内容重复较多。如太阳的直射和斜射以及五带的划分都专列一节讲述,但两者内容和插图基本一样,所不同的只是初中教材增加了地轴与公转平面的夹角和回归线、极圈的纬度。教材对一些重要地理概念并非不能重复,但应该体现出智力深化的要求。例如小学教材讲述中国人口可突出分布不均匀的事实, 初中教材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我国自然条件差异性认识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而高中教材则可从不同的生产方式、经济活动、自然条件差异以及政治、历史的因素上认识影响中国人口分布的多方面原因。使智力发展得以深化。

初中教材和高中教材所阐述的一些地理概念和地理事实有一些矛盾的表述,比如陆地自然带名称、气候类型名称和地带性的含义等,这些问题已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在此不一一举例。

第二,地图知识中智能发展的序列的系统性不强。地图被称为是一种“特殊的智力艺术”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地图知识过于浓缩在初中一年级“地图”一章教学中,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复杂的空间概念。

据笔者对上海市黄浦区、徐汇区中学地理教师的调查,大多数教师认为: 初一学生在“地图”一章学习中,对“根据等高线判读地形”和“作地形剖面图”两项要求是很难达到的。判读复杂的等高线图并在等高线图上作关于选厂址、选水库、筑公路一类的练习需要有由二度平面转换为三度空间的想象力,这需要一定时间的训练,有必要在高中学习中增强练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与此相反,初一“地图”一章的某些要求又过低,据笔者对上海、北京、太原等地小学生的地图基础知识的测验表明①: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已具有将三度空间转换成二度平面的想象力(76%学生能将测验题中一幅立体景观图画成平面图),并能较熟练地掌握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和根据方向标的定向方法。由于小学美术课有用方格放大图画的技能训练,所以小学生能熟练并很有兴趣地用方格法放大地图。为此我们认为,现行教材中初一“地图”一章的教学要求一部分可下放小学,一部分可移入初中区域地理不断加强练习(如等高线图),并在高中教材中要增加地图知识与智力要求的深化,这一设想以表 5 表示。

① 测验学校为:上海番瓜弄小学、北京实验二小、太原校慰小学。

中小学地图学习内容设计 表 5

在生活中辩别方向 由立体图转画平面图

在地图中(“上北下南 ”、定向、运用指向标定向

比例尺及计算方法分层设色地形图

图例和符号

用方格法放缩地图

掌握经纬网的概念

定向(高纬度经纬网、中纬度经纬网、低纬度经纬网) 比例尺的运用

等高线知识及练习

做地形剖面图 遥感的简单常识

经纬网的数理原理球体上的方向

投影知识

制图原理和制图技术现代化运用等高线图解决实际问题

遥感的简单原理及应用价值

注:箭头表示知识的联系和智力要求的深化。

第三,现行教材中缺乏发展自学能力的序列。自学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教材的编排,不仅要体现教学方法的因素, 更要考虑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以初中区域地理教材为例,每一区域都遵循同一编写格式,无一遗漏地向学生叙述地理知识,没有体现自学的成分逐步增多。实际上,区域地理教材最能表现自学的程序,当学生通过一两个区域学习以后,已能把握区域地理知识结构,在以后的区域学习中,则可以根据区域之间比较和区域内各种地理要素的联系,通过自己的概括分析来掌握区域特征。教材的改革应力求体现出自学能力的发展要求。

那么,教材如何确定不同年龄学生智力发展的基本要求呢?布鲁纳说: “最理想的序列则随多种因素而定,这些因素包括过去的学习、发展的阶段、材料的性质和个别差异等”①。我们的理解是,所谓“过去的学习”指学生知识基础,“材料的性质”指地理教材内容所包涵的智力价值,这些可视为外在的因素。而“发展的阶段”和“个体的差异”可视为确定教材智力发展序列的心理内因。以下从不同年龄的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对教材结构的影响。

  1. 教材要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观察的目的性不强,尚不能把握对象的本质,如常认为地图上的绿色是代表森林或草原。但是他们对观察活动兴趣很浓厚,这是因为小学生思维活动有很强的直观性,观察是获得感性知识的来源。初中学生观察力的目的性、精确性和持久性有了很大的发展,并能在观察活动中注意事物联系,把握因果关

① 布鲁纳:论教育的若干问题,《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年。

系,如能通过比较观察来掌握南北美洲地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高中学生的观察活动有更强的概括性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并能借助于一些复杂手段和仪器(如天文望远镜、气象仪器)进行观察活动。

中小学生的记忆力也有很大不同,首先表现在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成分上有了很大变化。如图 6 所示。

(二)有序性特征 - 图2

图 6 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成分的年龄差异[6]

另外,小学生的形象记忆优于抽象记忆,一般能很好地识记我国各省区的轮廓特征,识别长江、黄河形状,熟悉各城市相对位置等。据笔者对上海等三城市小学生地图知识测定中表明,小学生对图形(省区轮廓和河流形状) 辩认率达 8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形象记忆到中学阶段逐步减弱,初三以后有下降的趋势(见图 7)。

(二)有序性特征 - 图3

图 7 不同年龄学生的抽象记忆的差异[6]

小学生的想象力中含有臆想、空想、幼想成分,中学生的想象力的科学性则增强,但容易受思维定势的束缚。从空间想象力来说,小学高年级已具有立体向平面转化的能力,但由平面向立体转化的想象能力,在初中似乎还未能实现,因此复杂的地形图的判读以及利用地形图进行的作业应在高中阶段加强训练才能获得一定效果。

从思维水平说,小学生尚处在形象思维阶段,高中学生则急剧转化为抽象逻辑思维阶段,而初中学生则在两者过渡之间。但是应该看到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小学高年级很接近,初二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成分迅速增多。所以要注意初中教材中初一初二不同年级的思维水平的差异性。此外,心理学的研究还指出,只有高中学生才能具有辩证思维的水平。

因此小学、初中、高中三部分教材要符合不同年龄学生心智水平。

小学教材应该从培养地理观察能力入手,要积极创造小学生实践活动的条件,包括小实验、小制作以及在校园内测距、定向、绘制平面图和在校外的参观调查活动。小学教材应增加乡土地理内容,然后学习中国地理的初步知识,再适当讲述一些世界地理基础知识。小学教材要加强地图知识,重点培养学生认识和阅读地图的能力,要注意发挥小学生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见长的优势,熟记一定数量的地名并在地图上牢固地掌握它的位置。

初中阶段是我国中小学生学习地理最主要的阶段。教材以区域地理知识为主,知识体系比较完整。初中教材要体现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要使学生能从多重渠道获取信息,通过概括抽象、比较类比、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来

掌握地理事象的特征,并能分析地理因果关系,能归纳总结一些基本的地理分布规律和地理事物演变的规律,能掌握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并要着重培养学生有分析地图的能力。初中教材仍要求学生记忆一定数量的地名,强调意义记忆。课外活动应有一定综合性的要求。教材的体系可以由世界到中国,以便学生在认识世界整体的基础上来更好地认识祖国。

高中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系统地理方式组织教材,是对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并积极反映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有很强的实践性。高中地理教材应注意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实践活动的能力,要切实地指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进行调查研究和考察,能正确地运用知识,有创见地分析和评价人地关系问题。教材应突出理论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掌握理论和运用规律中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高中教材也应加强各种地图和图表的应用,进一步发展学生运用各种地图图表和资料的能力,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1. 教材要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既有明显的阶段性,又有显著的差异性。教材的编写要注意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之间的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可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地区的差异。因为人的心理发展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我国国土辽阔,各地经济、文化等条件不一,对学生的影响不完全一致。比如,城市和农村,为学生提供地理实践活动的环境条件大不一样,城市学生容易接触到人口、交通、能源等一系列问题,而农村学生则容易接触到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等一些问题。就大、中、小城市而言,教学设备、教学条件也有一定差距。由于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不同的地区应该考虑在教材中如何充分反映本地区地理环境的特点,为学生的地理实践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全国统一使用一套教材,是很难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的特点的。因此,应该编写多种教材,经教材审定部门审定,由各校自由选择使用,以适应我国地域广大的特点。

二是学生个体的差异。由于各人的遗传素质不一样,后天的主观努力和环境条件不一样,相同年龄的学生的心理差异也是很明显的。目前我国许多地区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智力水平的高低划分出省(市)重点中学、县(区) 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就是这种差异性的体现。即使在同一所学校和同一班级,学生之间智力水平也有一定距离。这就要求教材在确定智力发展的标准上,要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的知识内容和智力要求要有一定的伸缩性和层次性,教材中较深较难的内容可用小字排出,供学生自学提高。作业也要有层次性,安排不同难度和广度的作业,有一些较难的习题供学习较好的学生进一步思索。

总之,有序性是教材智力结构合理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要使教材智力结构是有序的,必须重视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分析,既要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阶段性,又要适合智力发展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