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查研究法

为了探讨中学生地理概念学习心理变量并了解和掌握其相互关系,我们在提出问题之后,以及在大量查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中学生地理概念学习的各个变量及其经验模型,设计出相应的问卷调查材料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实际调查工作,然后对所得的结果予以分析和讨论。

  1. 变量选取与问卷制作

教育心理学中不乏关于学习变量及其分类的研究。出于本文目的考虑, 我们在一般学习变量的基础上,更注重于学生的概念学习过程,选取了认知结构、练习、动机与态度以及教师教学行为等变量,建立起中学生地理概念学习心理变量的经验模型(见图 3)。在此基础上,我们按照社会学问卷调查设计的要求分别编制了“中学地理概念教学情况调查”的学生用表(附录一) 和教师用表(附录二)。

如图 3 所示,各变量在调查中是通过指标 X1—X12 来分别予以反映的。其中 X12 所调查的是中学生上一学年的地理学科测试成绩: X1—X11 与学生调查用表(附录一)中各调查问句题号的对应关系依次为:一、二—1、2、3、4、5、6、7、8、9、10。

在作为自变量的地理概念学习心理变量初步确定之后,便可将中学生地理概念的掌握程度定为与之相应的因变量。为了对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定量的分析,从而得以甄选出各学习心理变量,在调查中还必须对目前中学生地理概念掌握程度进行测试和评价。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本研究只能集中于某一年级阶段,为此,我们拟选取了初二年级作为本文的论域,按照教育测量学的要求编制了相应的“初二年级地理概念阶段测验”试卷。根据中学的教学进度,测验内容为 1987—1988 学年《世界地理》上册第一章全部, 以及第二章的第 1~3 节。

(三)调查研究法 - 图1

图 3 中学生地理概念学习心理变量经验模型

在试卷编制过程中,我们首先拟出了本段教材中所包括的地理概念清单,然后,采取了随机抽取的方法,在保证其代表性的前提下,按解释、填充、填图、选择、判断、匹配以及改错等多种题型反映于试卷之中。为了能够较全面地检验学生对地理概念的掌握程度,区分知识的理解与机械记忆, 试卷在概念的记忆、理解与应用三个层次上的分值比重分别为 22%、60%和18%。全卷满分为 100。

  1. 可行性

上述学生用调查及测试材料均通过了再测检验。其中“测验试卷”的信度系数为 r=0.9386,具有很高的信度;“调查表”中各指标的信度检验结果见表 1,结果表明其信度都是可靠的。

所有调查材料的效度均已经过专家及部分教师的审定。此外,调查材料在形式与内容上也适合于初二年级学生。在对学生进行的调查中,问卷及试卷的收发任务均是由笔者所承担的。

问卷调查表的信度系数 表 1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R

0.938

0.741

0.957

0.863

0.774

0.685

0.833

0.955

0.766

0.712

0.894

  1. 研究对象与范围

笔者于 1987 年 10 月对西安、成都、重庆、武汉及南京等城市的 813 名初二年级学生进行了面访调查和测试工作。经无效问卷的剔除后,剩余样本数为 716 人,有效率达 88.07%。学生样本的分类情况见表 2。

学生样本分类统计表 表 2

一类学校

二类学校

三类学校

男生

女生

总人数

人数

102

317

297

371

345

716

注:“一类学校”指省、市重点校;“二类学校”是区(县)重点;“三类学校”为一般学校。

对地理教师的问卷调查是以面访和函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样本数量为 114 人,来自黑龙江、青海、广西、福建、北京等 22 个省、市、自治区。

  1. 数据处理

在调查材料搜集之后,我们对调查表中的“正态度语句”从“总是如此” 到“从不如此”分别赋予 5、4、2、1 的分值;反之,“负态度语句”的分值参数则按 1、2、4、5 而赋予并一一登录于统计表中。对于“测验试卷”,我们拟订了统一,详细地评分标准,以力求其标准化。

登录后的原始数据经过了求均值(M);标准差(S);百分率:变异系数(Cv);标准百分转换; U 检验;相关系数;偏相关系数:多因系方差分析等常规统计方法和因子分析方法等统计学运算,所有计算工作都依相应的BASIC 程序在 IBM-PC 型微机上进行,其科学性得到了基本保证。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