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点面结合结构

所谓点面结构,就是教学时,抓住一点,分散理解,以点带面,引人入胜。从《粜米》这篇课文来说,采用“点面结合结构”,可以有以下不同方法:

(一)析题入手法。题目是文章是眼睛,题目统率文章全部。教学时, 应紧扣题目,展开分析,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抓住文章脉胳,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粜米》这篇教材是从叶圣陶老先生写的《多收了三五斗》一文中节选的,题目是教材编者根据所节选的内容加的。节选的这部分内容完全围绕着这个题目。我们教学时,可以从分析题旨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具体可以这样进行:题目中的“粜”怎么读法?是什么意思?谁“粜”米? “粜”给谁?在“粜米”过程中遇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二)重点突破法。课文中常有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抓住这些重点词句,展开分析,可以把学生的思路迅速引向文章的思路,收到较好的效果。《粜米》这篇课文中的“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就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一句,是关系全文的。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句,中心开花,启发分析。可以这样进行:同学们都看到课文中这一句子,大家想想,什么叫占卜?什么叫命运?为什么“戴旧毡帽的”出来粜米时,“气也不透一口”,就急急忙忙去“占卜命运(对自己的命运毫无把握)”他们的命运到底怎样?大家这样想想,“戴旧毡帽的”刚出来粜米时,他们估计自己会有怎样的命运?(他们估计:丰收了,大概会有一个好的命运。)他们遇到什么样的命运?(米价大跌,丰收反而带来厄运。)他们想怎样改变自己的命运?行不行?(想不卖,“摇回去放在家里”。可是不行,洋米,洋面多得很,租要交,债要还。)最后他们是怎样的命运?说明什么?(落得一个悲惨的命运,说明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地主、资本家的重重压榨下,命运悲惨。)

这样结构,从一点出发,把学生视线引向全文,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能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能按文章内容,按教学要求,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不过若学生缺乏训练,可能会出现学生思维跟不上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