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尺度准

语文课上值得争论的范围十分广泛,层次也非常丰富,既可以是思想上的争鸣,也可以是对某一段、句,抑或是对某一个词的用法的探讨等等,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素质的学生,其认知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作为教师应当根据各自的特点,把握好尺度,力求使争论切合实际,贴近学生的认识水平。只有在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前提下,恰当地触发、组织一场场富有实效的课堂争论,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争”有所得。如果教者不能因班制宜,因人而异,那么,他组织的这场争论,要么论辩乏力,难以捉摸;要么众口一一词,无需争鸣,这样的争论都是没有意义的。

譬如,《死海不死》一文最后说: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初二学生对语言准确性问题已级有了一定的体会, 为加深学生对语言准确性的理解,可这样来引发争论:结尾说这么绝对,是否符合说明的科学性呢?学生可能会有两种意思:一种认为说得过于绝对; 一种会认为这样说可更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教师可先放手让学生争论,最后作如下归纳:这一结论,是根据统计数据推算出来的,并非危言耸听,有一定的科学性,提醒人们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死海。当然,在“真的”前面加上“可能”二字,说明就会更准确一些。这样的争论,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因而通过争论,能够增长见识。若不顾学生的认识水平,任意放低要求,肢解争论题,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反之,若要求过高,争论就会勉强进行,不具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