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说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及功用

湖北省钟祥市冷水二中 易思红 袁付海

作为学生,他们经常听课、质疑、讨论、回答,这些总离不开听说,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便成为语文教学中的必要环节之一。

所谓视听说课,实际上只是在“听、说、读、写”综合训练过程中加入了视觉效果,这样,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语文信息通道。据一份资料研究表明, 人的知识获取,视听兼用比单纯听或视获取率高 30%—40%,因而,信息通道的占有无疑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最佳捷径。视听说课的侧重点在“说”上,我并不主张将“说”同其它三种技能的培养割裂开来,事实上也不可能完全割

裂开来,在任何一门技能课的教学中都包含着四种技能的训练,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口语是一种双向型或多向型的语言交际活动,它首先要听懂、理解对方的语言,方能够按照一定的话题进行语言交际,这个听懂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一种“听”的训练过程。视听说课在训练,即画面描述言语写成文字,在问题讨论阶段,还要求学生阅读一定量的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这样, 在视听说课的整体教学过程中,其它三种技能得到不同的程度的附带训练。

一般来说,具有视觉形象意义的写景散文、实物说明文、富有画意诗歌、寓言和故事等大多适应听说课的教学。以《荷花淀》一课教学为例:在听录音后,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把“淀上风光图”和“月下编席图”描述出来, 再示之电影“荷花淀”中特定镜头,这样把难于言传的作品意境美从想象描述生活实景中体现出来,学生就可以从中体会到作品所描述的诗情画意,领略到荷花淀的美丽风光、宁静生活以及诗化了劳动场面。这种直观教学手段, 可以使教师从口干舌燥的繁冗讲授中解脱出来,既减少了教师朗读中方言的干扰和错误,又能使教师更好地发挥“引导”、“点示”作用。

由于相当一部分课文与电影、电视、纪录片等有着极为相近的关系,就为视听说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智取生辰纲》、《拳打镇关西》、《祝福》、《阿 Q 正传》、《中国石拱桥》等,这些都将可能进入我们的视听课中去。

怎样实施视听说课呢?

一、建构框架,准备材料。将电影或电视剧中涉及课文部分分成若干, 每一课由台词、结构框架、回答问题组成,并全部配录音,“台词”部分的录音除保留原电影、电视剧中的人物对话声音外,还有清晰的稍慢于正常语速的朗读。这些录音可以让学生操作,也可以教师操作后于课前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学能力,在课前初步掌握。

二、声像同步,描述画面。声像同步之后,便是画面描述阶段,它是将电影与电视中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作口头描述,画面描述学习是视听说课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画面描述的学习来训练自己口头表达能力,为在话题讨论阶段能够自由、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象、见解打好基础。

三、话题讨论,拓宽视野。祝听说课选用的电影、电视剧往往都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话题,我这里所指的话题是指自然风光、社会环境、文化古迹、风土人情,以及人物情态、生活细节、语言特征等问题,这些无疑给学生展现了一个广阔的天地,这些讨论对于扩大写作素材,开拓视野何尚不是有益的尝试。

四、课外练习,说写互促。课外练习采用以“说”为主,以“写”为辅的方法,这里的“写”实际上是把课堂上口头描述的画面内容以文字的形式重现出来,目的是反馈学习情况,加强记忆,巩固学习效果。

下面我将以《绿》文为例,具体剖析视听说课的实施。

《绿》课的训练重点有两个,一是写景的观察点,一是写景抒情。前者可以通过描写梅雨瀑部分的教学落实,后者可以通过描写梅雨潭部分的教学落实。在落实第一个学练重点时,可以通过纪录片作为辅助手段,而对第二个学练重点,几乎任何画面都无济于事,因为梅雨潭的描写,着力于“离合的神光”,既可知、可感、又不可确知、确感,真是“渺渺忽忽,若神仙之仿佛”,正是在这种空灵的写景中,作者深烈而温馨的感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抒发。如果让学生反复欣赏优美的朗读录音并交叉描述各自的感受,使之

全方位地投入,集众所长,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就能体味其中的妙处。讨论阶段,设置第一部分画面展示的一个内容,以原问题为核心,扩大涉及的范围,诸如“绿”有“梅雨瀑”、“梅雨潭”,“红”呢?则有枫叶红、霜叶红等,让学生回答内容也随之扩大。讨论后的延展作文便不再是我们口语讲授后那般定格、定调的格式文章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视听说课的教学扩大了知识的容量。

从听、看、描述、写到“讨论”即:“说”,使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组织力和品评力得到综合提高。同时,积累了语言材料,掌握了语言规律, 学习了别人表情达意的方法,无疑对审题立意的能力,而局谋篇的能力及遣词造句能力全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从另一个侧面说,视听说课的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法。例如在教学《窦娥冤》一课中,当录音机传出窦娥的控诉,投影器上投影窦娥在刑场发誓愿的形象时,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引起了共鸣,同时,也能够加深对窦娥性格的理解,可谓是一步到位。视听说课还具有营造氛围、诱发审美想象等多种功能,如教师在讲故事《周总理,你在哪里》让学生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时,听播音员如泣如诉吟诵,其庄严肃穆的气氛自然形成,从而达到了“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功效。这样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活动都调动起来, 其教学进度和质量均能达到最佳效果。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揣摩或品味作品的文学形象,产生美的启迪和体验,自愿倾心赏美并陶醉在趣味无穷的想象之中,产生了共鸣,就产生了效率。

综上所述,语文听说课的教学,无论对于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还是听说能力,无论是对语文的品评,还是相关知识的延展,都有着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