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

山东省东明县教育委员会 韩聘修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难看出,学生最怕写作文。其原因一是缺乏材料, 写作时感到无事可写,无理可说,无情可抒。二是没有掌握方法和规律,产生惧怕心理,越怕越写不好,越写不好越怕,长此以往,学生就不愿写作文了。但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但又不能操之过急,应该根据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

首先,培养学生的取材聚事能力。

学生写作文缺乏材料,是心中无“物”所致。实际上,学生仅在校门—

—家门之间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材料就使他们取之不竭。为什么他们还不知写什么好呢?这就是认识生活的水平和能力不高的问题。大家知道,文章是思想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什么样的文章。一般来说,一则蕴藏着美好的积极意义的写作材料,只有思想上具有相应水平的人才能被接受并引起共鸣,对于思想上达不到这种水平的人,就无所谓有用无用了。因此,所谓的缺乏材料,就是缺乏对材料的认识,司马迁之所以写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与他丰富的知识、广博的见闻有密切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与他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分析生活,取材聚事的能力有关。因此,

抓好学生的取材聚事能力,是提高写作水平不容忽视的一环,不研究学生写作中材料的积累,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仅在写作技巧上下功夫,是很难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的。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取材聚事能力,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观察是学生写作的源泉,也是认识事物的途径。提高观察能力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有利于提高思想素质。观察的方法很多,数不胜数,我经常指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观察。因为事物的本质并不是表面所显示的那样,只有往深处挖一挖,才能揭示其真正的含义,比如一张优秀的奖状,有人只看到光荣,有人只看到成绩,有的看到成绩背后的艰辛和为祖国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观察得深,才能写出真正有深意的作品来;浮光掠影,也就只能泛泛空谈而已。我还指导学生抓特点,有层次地观察。如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就是抓住了“清国留学生盘辫子”这一特点揭示了那些留学生既要追求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的本质,茅盾在《白杨礼赞》中写白杨树的外部特征,就是按照“干枝叶皮”的顺序来写的。要想在写作中做到重点突出,层次清楚, 观察中就要抓住特点,分清层次。我结合《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等文章的写作特点,组织了一次作文训练,发现了学生的观察基本上做到了抓住特点,层次清楚。

二、指导学生多读书。杜甫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许多优秀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都是作者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再现生活的艺术结晶,其中包含着作家的思想观点、艺术情操等,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杰作。阅读这样的书,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我经常指导学生阅读屈原、司马迁、鲁迅、朱自清、巴尔扎克等人的文章,指导学生学会摘抄、做札记,学会整理和归纳,并应用到写作中去,长期训练,效果很好。三、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联想和想象是思维能力发展的高级阶

段,是使原始材料升华所必备的条件,它们可以使文章在主题表达上更有新意和内涵,使文章在无形中增加许多亮色。例如 1986 年的高考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就要以由树木、森林、气候三者的辩证关系,由此进一步联想到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有内容,也有深度。我在教学中通过分析上面的例子,让学生作文时展开联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对作文要求“宁下而勿高,宁沉而勿浮”。

古代学者胡居仁曾经说过:“学者功夫,宁下而勿高,宁沉而勿浮”。作文教学也是如此。不注意“下”而求“高”,高就成了空中楼阁,不求“沉” 而注“浮”,浮就成了浮华不实。所以,我要求学生从基本功做起,切勿华而不实。同时,我做到了如下几条:

一、多写。语文教学要求每学期作文六至八篇,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来看,这显然是不够的。为此我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周记、随笔,发现在这些“小字辈”中往往有真情实感的流露,文笔优美、简练。我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加以点拨指导。学生感到自己的劳动得到了肯定,惧怕作文的心理逐渐减轻。

二、快发,重点评讲。平常作文,从写好到老师批改须两个星期,等学生拿到作文后,当时写作的构思立意也已淡化,往往一看成绩就完了。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我看还是快发好。作文收齐后,争取用最快的时间看一遍

(只给分数,不给评语),找出三、四篇有特色的比较好的文章,对字、词、句、篇、标点、语法等各方面精批细改,以便讲评,或把原稿印出来,作为“镜子”发给大家对照。这种“镜子”的作用是:能激发学生的攀比心、竞争心。总之,快发的目的是把握及时反馈的信息,有利于作文讲评。

讲评是作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讲评前,先把作为“镜子”的文章发给大家,让学生及时照“镜子”进行修改,同时指出“镜子”文章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取长补短,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后,老师归纳总结,指出今后努力方向。一次作文经过对照——评价——介绍,学生会对文章的立意、谋篇等有更深刻的体会。由此可见,盲目多改,不如重点少改几篇,重在讲评好,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道理。

三、激发学生兴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鼓励学生向各种报纸杂志社投稿,如果作品发表,这对学生来说也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综上所述,只要针对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