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辅导质疑、组织讨论
学生在作文的准备阶段,有问题可随时向老师质疑,老师及时给予指导, 并可组织讨论。这里的讨论,就是让学生根据一定的作文要求展开充分的讨论,海阔天空,畅所欲言。在各抒己见的环境气氛中开阔思路,明确观点, 确定写作内容。
引导法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及教师对学生四冲八突“反应”的及时疏导,体现出自我以现、相互评判发现、在发现中寻求更深刻发现的学习行为特征,这一点,主要通过讨论这一途径来实现。
-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
无论写什么文章,动笔之前,首先应考虑的是写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思想。我国古代作家称之为“立意”,即确立中心思想。元人程端礼说:“作文,以意为将军,转换开阖,如行军之必由将军号令。”十分形象地论述了“立意”的重要性。同一次作文,如何确立中心思想,学生们各抒己见,不可避免地有一部分学生把题意领会偏。那么,如何使中心思想正确、鲜明、集中、深刻呢?我们采取了老师领、学生跟、师生共探的做法,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分析、比较、鉴别,将各种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加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提炼出深刻新颖的中心思想。
譬如写《一个夏天的晚上》,夏天有很多个晚上,写哪一个晚上好呢? 有的同学平铺直叙地从晚上吃饭写起,接着写乘凉、看电视、休息,毫无意义,甚至有的同学顾左右而言他,专门进行环境描写,不涉及其它内容,离题千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对作文中心思想把握得不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领着学生再一次回顾了本次作文要求,特别是中心思想的要求: “正确、鲜明、集中、深刻”;然后接着进行讨论,同学们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互相评判,发现自己的选材与中心思想之间的矛盾;最后,师生共同研究、探讨,确立了中心思想。有的同学写夏夜乘凉发生的或听到的某件值得称颂的事;有的写小伙伴在夏夜做游戏,学到知识;有的写举行家庭音乐会,反映人们精神生活的提高⋯⋯这样,避免了偏题、离题现象,从而写出了符合要求的作文。
- 通过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丰富写作材料。
学生作文确立了中心思想后,首先解决的是材料问题。材料是形成文章主题的支柱,是文章的特质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者没有材料就写不出文章。材料可以说是文章的血肉,有了丰富的材料,文章才可能血肉丰满。历史上一切有名的著作,都是在详细地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学生掌握的材料,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各不相同,对生活观察的方式、方法不同,他们所获得的作文素材也就不同。他们掌握的材料,大多是通过直接经验所得。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掌握的材料讲出来,也就是给每个学生传授经验的机会。这样,彼此取长补短,每个人的作文素材相对来说就丰富多了。
例如,写一件你看到或听到的表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事。一开始,在督促检查时,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还是老一套,不外乎以前存入他们头脑中的及作文选上的拾钱包、手表、让座之类的事,很少有新颖的东西。于是,我们就组织学生举行了一次交流会,让每个学生起来讲一讲自己的选材。结果, 同学们发现,他们的选材是雷同的。这时候我们稍加引导,讲了徐洪刚、孔繁森的事迹,点明像这样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做贡献的新人新事都符合要求。然后让同学仔细回想周围的、电视上的类似的事,进行交流。最后,学生们选材与前面迥然不同。有的写农村中身为村长的爸爸怎样拒收礼品为村民办实事;有的写村里的团员组织的义务服务队为村民服务等等,篇篇都独具特色。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及时解决,杜绝了千篇一律的现象。
-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锻炼自己分析、辨别、取舍材料的能力。
材料具备了,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所有的材料都写进文章里,要根据中心思想有所取舍。到底取哪些、舍哪些呢?例如:有的同学写自己的妈妈,其中心是表现妈妈关心他的生活,但选的材料是妈妈助人为乐,不计较个人得失。像这样的文章,虽然材料不错,但与中心不符。怎么办?通过讨论,同学们认真分析、比较,最后提出可行的意见:或是另立中心,或改写材料⋯⋯像这样经常进行这种活动,学生就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辨别能力, 对别人的观点逐渐分辨清了,对自己感知的材料就也能分辨清楚,并选取合适的材料,写出高水平的文章。
实践证明,用引导法抓作文的准备阶段,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卓有成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为学生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