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口才作文训练法”初探

湖北省京山县杨泽镇中学 王以文

作文,是令许多中学生感到困难的一门主课。改进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在作文教学上独辟蹊径,探究出一种置身于乐, 截取生活,以优为范,口笔结合的写作训练法——“一分钟口述作文训练法”

(经当地 20 余所中学教学尝试,获得一致好评,誉为“写作成功之法”)。“一分钟口才作文训练法”即每节语文课在开课之前师生做准备工作的

同时,用一分钟按一定的顺序轮流让一名学生脱稿、有表情地、演讲式地口头发表自己的课外小作文。教师和其他同学边听边做记录,完后教师按计划讲课。周末利用写作课对本周“发表”的文章再作书面传阅,指导修改,集体点评,评佳选优,汇集成册。

“口才作文”,乍一听来,仿佛只是“口头”的功能,无益“写作”。其实不然,“口才演讲”能使书面作文更具文学性、表情性、真实性,使文章更加流畅、凝练,更富有感召力。这是既显文才、又练口才的形式。用作文锻炼口语,用口语锤炼文字,无疑是一个多功效的训练。口才作文要求句顺其“口”,章见其“才”,习作者谁都希望自己抛出的作品是“玉”而不“砖”,谁都希望自己的文章一鸣惊人,其作品必是经过了几番润色之后, 才“丑媳妇见公婆”,这就是“口才作文训练法”的奇功妙处之一。

兴趣萌生灵感。常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宋代著名学者程顾说过: “教人而未意趣,必不乐学。”“作文作文,一提头痛”,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因为教者无妙法,学者无兴趣,不少语文教师偏重课文教学而忽略作文教学,只管完成写作篇数,不教给学生训练方法、写作要领,凭空出个题目, 让学生“搜索枯肠绞尽脑法,东编西抄老套套,应付差事把卷交”,如此作文艺能有兴趣?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教师批改时懒得加评说,只批一个“阅”, 评讲时只能是左一个“必须”,右一个“不能”,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神秘感和恐惧心理。如此这般恶性循环,尽令学生扫兴,还能不“头疼”么?

兴趣是乐学的重要心理因素,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的兴趣,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运用一分钟口才作文法就是让学生置身于乐,捕捉灵感。灵感,是感知的闪光,是思维的显现。写作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灵感就想,想出框架就写,发现问题就改,偶得佳句就用。这样,“长期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联想,妙手偶得之,一挥而就”。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了无形压力下的自觉行动。

“口才作文”又是不定题材和体裁的自由作文,更生兴趣。习作者或赞美祖国,或讴歌时代,或评论古今,或针砭时弊,或颂扬英雄,或斥责坏人, 或倾诉衷肠,或抒发情怀,或谈论人生,或放眼世界此法妙就好在“身边题材,信手检来,生活的天地任意剪裁”。另外,能将作品自我吟咏,抒情品味,润色加工,再用“口才”汇报成果,体会成功的快乐。还能让初稿在“诵” 中求流畅,在“讲”中增艺术,在“议”中受启发,在“评”中得提高。“优秀的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样多程序的训练,这种有始终的练笔,真是意趣无穷,何乐而不为之?

生活孕育文章,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深入生活”, 放飞敏锐的目光,截取生活精华。因为那感性的材料、优美的文辞,都来自于生活的天地。作文是青少年运用有组织的文字描述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基础训练。写作的素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人说:写作是截取生活的光点,用挚诚的心灵描述挚诚的篇章。“口才作文”更要求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就必须抒真情,写真感。没有真情实感,道不出挚诚的心声,这是自古以来的定理。无病呻吟的文章,绞尽脑汁的编造,从来也不会打动读者的心灵,也没有当众“演讲”的价值。其实,客观存在的种种事物、景象, 一旦经过作者的笔端表露出来,就不可能不融入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在体验和表现客观的时候,自己的思想感情早已在起作用了,在写作时,要把自

己真切的感情体验表达出来,关键在于作者投入生活,对周围的事、物、人、景细心观察,反复比较截取生活,找出其所蕴含的深意,才能写出真情。融进真情的文章,再通过“口才演讲”蕴于语感表情,更是动人肺腑之作。随着学生写作兴趣的增长、写作水平的提高,教师在作评点时再渗入政治与文学,作高层次的指导,按训练步骤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拥抱自然、涉足山水、游览名胜,那艺术的构思、哲理的语丝、花季的辞藻、文学的素养、世事的内涵都寄寓其中。这里仅以 93 届初中生为例:

初一时,举行远足拉练,置学生于多彩的大自然怀抱和纷芸的社会大课堂,开阔视野,领略人生,让他们从单调乏味的课堂中解脱出来;从单纯追求智育第一的旧观念中解放出来;从小太阳、小皇帝的娇生惯养中解救出来, 行程 110 公里,参观了郢都显陵,一路上活动丰富多彩。晚上借月光“神道

抒怀”,当场赋诗撰文 100 多(首)篇,返校后,利用每节语文课的“一分

钟”口才发表习作 360 余篇,集成校刊。学生写作兴趣大增,水平大长。

初二,组织参观宜晶,饱览了荆州古文化、葛洲坝船闸和三峡工地建设, 晚上“坝上献珍”口才作文 80 多篇,其中有 14 篇“处女作”在《荆州日报》和《长江文艺》等报刊上变成了铅字。学生写作兴趣更浓,经常向刊物投稿。

初三毕业前夕,大胆地开展“艺术周活动”。让学生进行文娱体育、琴棋书面比武献艺,加大素质教育,本班 15 人参加县中学生作文竞赛,15 人全部获奖,囊括了全县一、二等奖。4 篇文章被收入《当代新人优秀作品选》, 7 篇佳作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收藏,写作水平最差的学生也能用简洁平实的语言叙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小作者大都做起了作家梦。

试想,如果不让学生到大课堂去“集锦”,到生活中去“感触”,能有这么丰硕的成果吗?如果不用“一分钟口才作文”的方式提高写作的兴趣和加大训练的密度,能有这样大面积的收获吗?这可以证明让学生乐学之法实乃成功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