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清词义,了解诗句的结构,是学生学习和全面理解古诗的关

古诗中有些词类是活用的,有名词作状语的,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

迎凉有感》一诗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之“东”,表示动作的方向,意为向东;有名词作为动词的,如《春望》中“浑欲不胜簪”之“簪”,意思是“簪插”。其它还有名词作形容词,形容词作动词的等等。

在解释词语时,也可采用一些辅助方法。为《梅花》诗中“凌寒独自开” 的“凌”,可联系成语“盛气凌人”的“凌”来解释。《泊船瓜洲》诗中“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可由同义双音词“间隔”知其义为“隔”。又如

《草》一诗中“一岁一枯荣”的“枯”与“荣”,是反义词,由“枯”可知“荣”的意思为“茂盛”。另外,还可利用上下文意思的形式上的联系来帮助解词。

辨析词义的同时,还要分析好古诗的句子结构,这也是很重要的。可以通过补充词语、补充句子成份前后调换句子成分,位置等几种方法分析解释, 使学生明白句意。如《江雪》一诗中的“孤舟蓑笠翁”,可补充虚词和实词来理解:孤舟(之上)(穿)蓑(戴)笠(之翁);补充句子成分,如《枫桥夜泊》的“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可补上中心词为:江枫渔火对愁眠(之人);《咏柳》一诗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句,可调换句子成分的次序, 成为“碧玉妆成一高树”这样,学生就完全理解了。

有些古诗的解释,学术上素有争论。一般教学参考书和其它工具书,相对来说是比较可靠的,但也有例外,这就需要教师博览群书,比较万家之说, 选择其释义准确、通达的说法教给学生。

师者,解惑也。教师总不能带着似是而非的观点或疑问踏上讲台。教学古诗,要认真备好课,就要不断学习,启发心智,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