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分子的共振式
与 MO 法相互补充的共振论,于本世纪的二十年代问世以来,广大化学家对它抱有浓厚的兴趣。到了 1931~1933 年间,L.Pauling 鲍林进一步将共振论引伸来描述某些分子的性质。图 2—4 表示臭氧的共振表示式:
图 2-4 臭氧的共振表示式
在图 2—3 中,氧原子的位置不改变,键级相同,只是原子间价电子分布不同。共振论对分子结构的描述与 MO 法是相辅相成的。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科学家通过对臭氧层的观测,确认氟里昂对臭氧的威胁是不可忽视的。然而,氟里昂是当今电冰箱行业不可缺少的致冷剂,安全、无毒,且化学稳定性好。氟里昂是稳定的气体,在对流层不分解,当扩散到达同温层时,遇到强烈的太阳光线辐射而分解。使氯原子游离,这种氯原子同臭氧产生连锁反应,致使臭氧原遭到破坏,从而使到达地表的紫外线量增加。
氟里昂(CF2Cl2),无毒,实际上无色,在通常条件下不活泼,然而当氟氯化碳扩散到高层大气时,它们能吸收紫外辐射,使碳—氯键断裂生成氯原子。即
CF2Cl2—→CF2Cl+Cl
活泼的氯原子参于破坏臭氧,可能的反应是:
这是一个连锁反应,氯原子不仅破坏了 O3,还破坏了重新生成的 O2 所需的氧原子,这就是氟里昂造成的威胁,导致当今美国禁止使用作为喷雾器的
喷射剂。生物家认为,臭氧层遭到破坏。紫外光不断辐射到地面,势必对生物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人类是一种威胁。据报导,南极上空的臭氧层遭破坏, 臭氧空洞的形成,致使臭氧的浓度下降到 1987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臭氧浓度
的极限由 1987 年一亿分之二百降至一亿分之一点五。南极地区,紫外线照射比一般高出十倍左右。其恶果是更多的人会患皮肤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