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特征和意义

中国养生体育的特征

中国的养生体育是一个独立的体育体系,是世界体苑的一树奇花,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大贡献。概括其特征:

1、讲求性命双修、神形俱养或心身并育。按今天的说法就是讲求人的生命体机能的整体优化,要求人体的各系统或器官,在人的生命的全历程中都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尤其是人的生命功能的两大构成要素:物质的形、体、命,同精神的神、性、心的协调发展。中国古哲则认为人的生命是精神同肉体的同一,“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范缜:《神灭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嵇康:《养生论》)精神同肉体根本不能分离,两者是二而一的辩证关系。中国古哲还认为,在人的生命机能中,精神、意识又居于主导位置,人的本质就在于人有意识,“人之质,质有知也。”正如马克思所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的意识、精神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本质的决定因素,可见要保养生命必须进行精神神经系统功能的训练和锻炼,所谓“欲全其形,先在理神”(《七部要语》),所以在养生体育中就把神经系统的功能锻炼置于首要位置。陶宏景把精神与肉体比作车马的统一关系,两者相依为命,但精神是积极、主动的决定性的因素,车无马作牵引动力便成为废物。人的一切行为、活动全由意识主导,养生保寿又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若无正确的意识主导,不善处理各种复杂关系,长寿必难实现;且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喜怒情绪直接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活动,也直接影响着作为人的生命基础的细胞的生命活动。因此,中国养生体育在神形、心身的协调发展中更注意利用一些特殊的运动方式,来锻炼、调节人的神经系统的机能, 这样才有利于人体整体功能的优化。

2、在运动方法上,运用并创造了一套对神经系统进行训练与锻炼的内动、静动及两者结合的运动方式。所谓静动是指神经系统特别是信息、意识神经功能的自我调节、整合运动,以大脑的训练锻炼为主;所谓内动是指人体重心在空间不发生平位移的自我肌肉收缩运动,以植物神经系统的训练与锻炼为主;两种运动方式相结合,互为作用。静动就是调心,主要是对大脑机能进行整合锻炼,以保持大脑处理信息机制的健康与活力。其主要运动方式是:调息入静,暂时关闭一切信息通道(闭目、止听、皮肤尽量脱离接触等),把呼吸调节为“纳唯绵绵,吐唯细细”,尽量减少或停止外部信息干扰,使大脑处于“关门盘点”状态,对已接收信息进行清理,消除积熵,以保证信息机制的灵活运作,这种保证大脑细胞在自我静态控制下的自由思维活动,便是静动。内动则注重于植物神经及其调控的脏器的功能锻炼,主要方法是腹式呼吸与腹肌、脊椎运动。还有就是静动与内动结合的意念领动的肌肉收缩方式,即在半入静状态下进行的,由意念主导的各部肌肉的收缩运动。肌肉收缩运动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为了应答外部信息进行的运动器官的运动,竞技运动皆为此种方式;中国养生体育则强调由自我意念主导的肌肉收缩运动。所谓气功运动,本质上便是在意念的主导下肌肉按照经络通道而进行的收缩运动。所谓气感,就是自我对肌肉收缩的连续性的内感,所谓小周天、大周天就是意念主导的多种肌群参加的循环式的自我收缩运动, 这种运动动作不大显现于空间,也无外部信息或刺激的诱发,完全产生于自

我的意念,在自体内进行肌肉收缩运动,也同样能够促进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

3、强调适量或适度的人体外运动。中国养生体育也很重视人体的外部运动,汉代名医华陀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 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古哲认为人体各种形式的外动对促进人的生命体内外物质、能量交换,促进人体的血气流转有重要作用, “运体以却病,体活则病离”是也。古人讲的人体运动,首先是人的自然运动,包括人的各种劳动活动,“自朝至暮,常有所为,使外体不息”,参加各种农事、手工、家务、娱乐等形式的身体活动,使生命体“摇动不息”, 但必须认真掌握“不当使极”、“觉劳即止”的原则,运动量和强度要适可而止。避免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运动,这是养生体育同竞技体育所不相同的。中国养生体育对人类的重要贡献还表现在它创造了一系列的人工编制的运动方式,主要是导引运动。导引是模仿动物的动作针对人体生命发展的需要而编制的动作组合。其重要价值在于:第一,这是人类自己为了自我优化生命机能的目的而创造的运动方式,表现了人对自己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的发展,也表现了人对于改造自身自然的创造能力的发展;第二,导引运动的动作组合,有许多是在同医疗活动的结合中形成的,通过肢体的定式化的运动以消除或减轻人体部位的病患。这实际上就是发展到今天的医疗体育之初形;第三,这种运动是个体自觉进行的自我运动,主张按照个人的生理、心理的特点来活动,不主张参加竞技比赛,认为比赛竞争于养生保寿并无积极作用;第四,导引动作强调在意念引领下进行,运动动作必须与意念合一, 意念先导,以意领动,意至动随,心身融汇,身体运动同意念活动合而为一, 心身并动,神形共练。导引在我国已发展成为重要的体育运动系列,不仅发展出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门类,也发展出上千种的气功动功套路, 对中华民族的体质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对竞技体育的影响

1、对竞技项目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中华民族在其数千年的历史中,受各种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影响,长期处于封闭自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环境里,铸成了追求人与社会、伦理与心理、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的理想,重人伦、重情操的美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养生,则一直受其影响使以伦理道德观念为基础的养生思想和采用控制呼吸等方法获得超自然体验的养生活动,这不仅制约和影响了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对抗性、竞争性以及运动员竞争精神、武勇精神的发挥,而且也使具有明显对抗性、竞争性的运动项目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影响。

首先,在伦理道德养生观的影响下,一些竞争性、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往往被人们忽视或遭冷遇;人们更多地偏爱中庸、平和与稳重的非对抗性、非体力性运动项目。即使在对抗性项目中,人们也多偏爱对抗程度相对较弱的。如在球类这一对抗性项群中,我国运动员在无身体直接接触的隔网类球类项目(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上,始终保持着较明显的优势;而在接触较明显、对抗性很强的同场对抗类项群(足球、篮球、冰球等)上,却始终难以形成优势。更如拳击运动以“置人于死地”为取胜标准的,这对受到千年来伦理道德养生思想影响的中国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不仅如此,伦理道德养生思想还影响了许多以娱乐性为特点的中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向竞技性项目的转化。例如,有可能发展成为世界性竞技体育

项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也在伦理道德养生思想的长期影响下,逐渐被淡化其固有的“技击”性,过分强调“武德”而逐渐向技巧性和表演性方向发展。比如武术对打虽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对抗性运动形式,但按养生思想的观点,主张不要真打,只要做做样子即可。“射箭”这一已成为竞技体育项目的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也曾一度沦为实施礼教的工具。“足球”源于中国的“蹴鞠”,在齐、楚时代已很盛行,成为我国民间的一种娱乐性项目, 但它也在花样不断更新、技艺精益求精的过程中,丧失其对抗之争的固有特点。到汉代时,它进一步成为提高士兵身体素质的强身手段,可最终也未能在我国发展成为一项竞技体育项目。另外,一些对抗性很强的项目也被逐渐转化成娱乐性项目。例如“人马合一”的中国传统对抗性体育项目“马球”, 虽也有过李唐“马球势”的盛史,但到了唐代后期,由于受到军队中“骑兵优于步兵”的实用主义观点的影响,而逐渐取代了“蹴鞠”,成为训练士兵的一种手段,最后也逐渐消声匿迹了。

2、对竞技体育训练极限的影响

训练和比赛是竞技体育的两个基本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运动员将承受极大的运动负荷。一个运动员承受极限负荷的应激能力直接决定了他的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因而,运动负荷的极限性已成为现代竞技体育训练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

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全过程来看,运动员承受负荷的能力一直落后于国外体育先进国家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制约了我国运动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究其因,在于人们对运动员承受极限负荷能力的认识,始终处于一种过于保守的观念。而这种观念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的健康长寿与自然养生观的影响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一直把健康长寿做为其主要愿望。这种思想的核心, 是任何人体的活动都要以有利于健康长寿为前提,有损于健康的活动不予提倡,甚至被禁止。道家的养生思想为“自然养生观”,核心是宣扬一切都要“顺其自然”;其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一贯崇尚“无为”、“自然”,即一切听其自然,复归自然。在人生观上,他们主张“抱朴”(保持自然纯朴的状态)、“无欲”、“复初”,提倡不谴是非的处世之道。这种理论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和处世方法,而且也在观念、理论和方法上促进了以“顺其自然”养生思想为原则的养生术的形成。在它的影响下,养生活动多以平和、自然和运动负荷适中的活动项目为主,活动的量和强度也多以不尽全力为准。华佗一再向人们强调“人体欲得劳动(运动——笔者注),但不得使极” 的养生原则。也就是说,人们应该从事运动,但不能承受过大的运动量。正是由于这种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使中国的一般大众对运动员实施严格的极限负荷训练和类似控制运动员饮食(体重)、服用药物改变女运动员经期时间、调控运动员竞技状态、比赛中的合法身体接触(冲撞)等做法,在感情上难以接受,甚至产生“竞技体育是对运动员身体和健康的摧残”之说。这种强烈的社会舆论,必然对我国教练员和运动员实施大负荷训练等做法产生消极的影响,使之对运动员人体最大潜能持保守态度。

自然养生观的“顺其自然”不仅指人体在自身活动中的顺其自然,而且也指人体与外界环境相统一的顺其自然。现代训练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从时间生物学、时间医学的角度,研究如何将训练节奏、比赛节奏与人的生物节奏和影响生物节奏的自然节奏、宇宙节奏协调起来,以产生最大的训练和比

赛效益。养生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精神调摄、起居锻炼和饮食调节。古人经长期摸索,总结出“因时养生”的重要原则,提出了只有“因时调摄饮食”、“因时起居”、“因时锻炼”、“因时调神”才能更好地达到养生的目的。介于儒家、道家和法家各家之间的杂家学派的杂家养生思想中也早已有此论述。在杂家的代表著《吕氏春秋》中提出的养生之原则——节欲。运动强身和结合四季养生中,提出了“因时养生”的观点。在《吕氏春秋》的《尽数篇》中对这一问题的阐述,与现代时间生物学、医学的观点有类同之处,这又是有积极意义的。我国中医学已分支出一门新的学科——时间中医学。我国一些体育科学者也已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

3、对竞技体育整体性调控的影响

中国养生思想的另一个积极的影响是提出了一系列的整体养生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神形相关论”。即把生命活动的两个主要方面——神(精神、心理)与形(躯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生理与心理调控的统一。这与现代训练中由单纯的体能、技能训练转向与心理、智力、思想作风训练相结合的立体化训练是一致的。

二是“人天相关论”。即把人与自然(天地)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与现代训练中越来越重视对运动场外的各种环境的影响、调控也是一致的。三是“主客观相关论”。即认为养生的主体,是参与养生的人。中医学

的观点认为“三分医治、七分调养”。这里所指的“调养”和“自养”是指病人自己,说明养生术中贯穿着强调养生的自我性、主体性和自控性。这与现代训练中越来越强调运动员的自我调控作用,强调教练员、科研管理人员对运动员的外控作用与运动员的自我控制作用的有机结合,以及“自控式训练思想”的提出是一致的。

四是“动静相关论”。即指动与静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且是相对的。古人由“以动养生观”发展到“以静养生观”,最后形成“动静结合养生观”。它的形成与发展必然带来大量与之对应的动静养生方法与手段,其中以动静气功和动静导引术的产生与发展最具代表性。这些方法和手段已开始,并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到中国竞技体育的训练与比赛中。如心理训练、恢复性训练、健身和调治伤病,以及调控赛前竞技状态等方面。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对未来社会的价值

现代社会诞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城市化。城市化的生活与几千年来人们所习惯了的农业社会的生活相比有明显的区别,见表 1。

表 1 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的比较

农村 城市

人口

分散

高度集中

生产

分工不细

分工精细

能源

人力、畜力为主

机械力、电力

环境

自然环境为主

人工环境为主

心理紧张度

人际关系

密切

疏远

社会角色

单一

多样

经过 200 年的发展,在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和生活方式,既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又对他们的健康带来了新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良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威胁

在前工业社会中,对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是瘟疫和饥荒。如公元 1000

—1855 年西欧发生了 450 次农业欠收, 855 年中平均每两年闹一次饥荒, 大量人口丧生。14 世纪蔓延欧洲的黑死病至少夺走欧洲四分之一人口的生命。19 世纪初,仅恒河三角洲一带的霍乱先后引发了 7 次世界性的大流行, 生命损失惨重。但是,二次大战以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社会生产发展迅速,特别是由于医学科研的不断突破,曾经猖獗一时的急性流行性疾病不再是人类的主要威胁,代之而起的是心脏病、高血压、癌症、肥胖症、神经衰弱等所谓的“文明病”。“文明病”的病因不再是病毒、细菌,而是现代社会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过度而不当的营养摄入、体力消耗不足、过细的分工造成的身体片面发展、神经系统的长期紧张、吸烟、喝酒等等。在这类疾病面前,现代医疗手段显得回春乏术。社会迫切需要一套不仅有维护身体正常功能之效,而且还有纠正和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的特殊功能的健身术。

2、现代社会心理压力对健康的威胁

1851 年,英国的医生贾维斯写道:“精神病是我们为争取文明所付代价的一部分。”1904 年,精神病学家安米尔·克勒佩林发现不同的文化对精神病有不同的作用,也就是说,精神病患者除了生理、心理原因外,与潜在的和间接的文化因素有密切关系。

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深化,人们越来越感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往往成为与人相对立的、支配人的异己力量。人们不断地革新科学技术,本来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但是到头来,人却沦落为物的附庸,失去应有的尊严和自由,迷失在物欲的横流中。在大城市茫茫人海中, 人们却有步入沙漠般的孤独,感到世界和他人疏远了。于是寻找失去的自我, 是当代西方的一股潮流。当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决,但是人们仍然试图找一种方式能够缓解它,减少它对作为社会的人的健康的威胁。

1981 年美国心理学家马塞勒发表的研究成果表明,许多非西方人产生的抑郁症主要不是因心理问题,而是由于躯体功能受到抑制而导致的。然而西方人所产生的抑郁症有许多是因为文化因素导致而出现了自我责备、负罪感和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等。

精神高度紧张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工业化社会的快节奏的工作、复

杂的社会关系、多重的社会角色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经常处于应激状态,不良的精神能量不断积累,导致行为失常、神经衰弱,以致精神病例不断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仅有良好形态结构,发达的骨骼肌肉,还远不足以称为健康,还必须具有强健的心理素质。因此现代社会的健身术还必须具有心理锻炼的功效。

3、随着西方文明在世界上传播,这种文明所带来的副产品——理性与感情的割裂,自我的分裂在更多的人身上表现出来。对于这一可怕的景象,精神分析法的大师弗洛伊德及其弟子曾做过许多种尝试,然而他们深感从西方文化中寻找不到良策,却从东方文化中受到了启示。中国的传统养生体育集东方文化为一身,对于调节西方文化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偏差有着特殊的功用。

首先在接受中国传统养生体育这一文化时,必然潜移默化地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观念的影响,即使个人与社会周围的人加强联系,产生关心,形成“伽利略”人格观。这一过程必然有助于克服孤独、寂寞感。

另外,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象征性思维方式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能把被“理智的我”牢牢束缚的“自然的我”解脱出来,同时通过模仿鹰、鹤、虎、猴等动作,象征日、月、星、辰的行走,这些诗情画意、浪漫色彩的运动过程令人体验到想象的愉快、创造性的激情。这对于克服呆板的唯理性思维大有益处。

其次,中国传统养生体育讲究“头脑清空,万念俱消,”要求做到“无意识”。这一活动过程必然消除自我的分裂,即做到理性的自我与感情的自我在“无意识”状态下统一起来,使人在这一过程中完全复归为一个自然的人,使他远离现世的纠纷和烦恼,这一切对恢复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其它方法无法相比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对于未来社会的人类来说,即使不去考虑它对防止疾病、增强健康的实际效益,而仅从协调人类文化环境,保持人类精神健康也有着巨大的价值。

所以在未来社会中,中国的传统养生体育将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起到东西文化互补、调解的作用。因此,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价值就不仅仅只是对中国人而言,而且具有广泛的世界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