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必先养德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极大地主张“养生必先养德”。
古人提倡在养生过程中要注重讲究修养,是含有极深的科学哲理的。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倘若不重视道德修养,追名逐利的精神枷锁不能解除,大脑就不会安宁,整天思虑过度,势必加速机体的衰老。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许多道德品质恶劣的不义之徒突然暴病身亡。这就是从一个侧面说明缺乏道理的人是难能长寿的。已故前中华医学会会长付连璋在《健康漫谈》一文中明确指出:“个人主义往往是忧伤烦恼的根源。因为个人主义欲壑难填,一天到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妄想、愤恨和沮丧在他的脑海里‘大闹天宫’ 没个安宁。这样的人往往自食苦果,衰老过快,就是其中的一个。
养生之所以要先养德,是因为良好的个体品德之修养,有益于健康长寿。孔夫子曾在《论语》中指出“仁者寿”。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则说: “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其意思是说,如果不讲究品德修养, 即使经常服食灵丹琼浆,对延年益寿也无济于事。明代医学家孙志宏在《简明医彀》中指出:“德为福寿之本,若其刚恶不肯好德,柔弱而怠于修养, 则祸极随之,而绝福寿根源矣。至卫生一节,尤为修德中事也”。其意思可理解为如果不注重道德修养,即不能延寿,更不能得福,所以讲究养生,首先注重个体道德修养。
然而,要达到健康长寿,还必须善于在注重养德的同时进行养生。如何养生呢?明代名医龚延贤在《寿世保元·延年良箴》中说得具体全面,“四时顺摄,晨昏护持,可以延年;勿为无益,当慎有损,可以延年;勿令身怠, 可以延年;寒暖适体,勿侈华艳;行住量力,勿为形劳,可以延年;悲哀喜乐,勿令过情,可以延年;动止有常,言谈有节,可以延年;诗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极苦度厄,洛难扶危,可以延年;身心安逸,四大闲散, 可以延年。”龚延贤所谈的养生之道,包括了顺天时,讲人和,慎调理,涉及衣食住行,视听言行,喜怒哀乐,若能做到这些,对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是颇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