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之类型及其节制方法

在人的一生中各种变故都有可能发生,如事业的挫折、亲人的逝世、疾病的磨难等等,都会给人带来重大的打击,使人产生悲痛感。

心理学家把人的悲伤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悲恸型:即遇到悲痛之事总爱嚎啕大哭,泪如泉涌,痛不欲生,其悲势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悲风为我从天来”;第二型是悲切型:就是不论遇到多大悲痛之事,都不愿放声大哭,只是整天悲悲切切,凄凄惨惨,哭哭啼啼,泪水涟涟,其悲态犹如“悲泪点点到天明”;第三类是悲郁型:这种类型的悲痛一般不轻易落泪, 只是整天愁眉苦脸,忧郁满腹;第四类是悲忿型:这种悲痛的表现是欲哭无泪,欲悲不啼,悲中含怒,怒中藏悲。

悲是一种不良的心理,长期的悲伤会使人体器官受到损害,甚至直接导致某些器官的病变。《黄帝内经》中就有“悲伤肺”的记载,肺是主“气” 的,所以又有“悲则气消”之说。“气”是人体的生理功能,为生命之动力, 它在人体中周流不息,运行表里,具有推陈出新,温煦脏腑,防御外邪,固摄精血,转比营养的重要功能。人如果长期过分悲伤,会使体内五脏六腑的功能发生紊乱,从而诱发一些疾病。

有的学者曾对 55 岁以上的丧妻者进行调查,发现丧妻者在半年内的死亡率比未丧妻同龄者的死亡率高 40%,而半年后,两者的死亡率的差距就逐渐缩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妻子逝世后,在短期内经受不住失伴悲痛,精神上的崩溃导致生理上的崩溃的缘故。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悲”直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可使交感神经兴奋, 从而使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心跳加快,外周小血管收缩,致使血压升高。长期的悲痛使神经系统持续处于紧张状态,胆固醇和脂质易于在血管壁上积聚,从而形成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当人悲痛时,血小板的粘滞性升高, 从血小板释放出的血栓烷增多,形成微血栓,容易引起心肌梗塞。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血和尿中儿茶酚胺及其代射物含量增加,容易引起心率变化,其中以窦性心动过速较为常见。此外,过分悲伤会使体内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使胃酸分泌增加,容易导致胃溃病。

由于悲伤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因此对“悲”应有所节制。

对于亲人的逝世而导致的悲痛,最好是以“自拔”精神来化悲痛为力量。当然,人是有感情的,亲人的逝世不可避免会带来悲痛,但切不可长期沉浸在悲痛之中,应当振作精神,善于自拔。

对于由于疾病而引起的悲痛,最好的办法是以“乐”散之,以“笑”驱之。祖国医学早就有“喜胜悲”的记载,就是根据体内存在着的由于某种情绪激动过甚而形成的不平衡,再激发另一种可以战胜它的情绪,使之复归于平衡。“悲”这种不良的情绪,对人体虽有一定的摧残力,但遇“喜”就要败化了。俗语说:“乐而忘悲”就是这个道理。

外出旅游也是制悲的有效途径。因为外出旅游能开阔视野,调节情绪, 摆脱悲哀感。在旅游中饱览大自然的风光,看看那雄伟挺拔的山岳,赏心悦目的奇松怪石,蔚为壮观的飞瀑急流,五彩缤纷的漫山野花,会使人心旷神怡,这样,悲痛之情也会随之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