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形象化教学法的心理依据及措施

形象化教学的心理学依据就是要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展感觉、知觉与表象活动,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使他们在再造想象积极活动起来,从而在头脑中形成鲜明而真实的新形象,才能生动地理解教材,正确地掌握知识。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实验、模象、语言等直观教学的感知效果,是实现形象化教学的主要途径。

  1. 利用鲜明、生动的实验揭示物质的变化,为学生提供真实可靠的形象材料。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实现形象化教学的最有效的途径。如教材在叙述分子的概念时,先安排酒精与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和碘的受热和冷却实验,为说明分子的存在和分子的性质提供事实材料。在进行原子概念教学中,如果先做氧化汞受热分解的演示实验,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对原子的理解。但实验不能反映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变化的实质,还必须采取其它教学手段。

  2. 应用模型、图象和幻灯等模象直观手段,形象地反映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的实质。化学研究的范围要深入到微观粒子的内部结构,然而人们的感官只能觉察到大量微观粒子的行为,为了使学生建立原子、分子等物质结构的概念,常需借助模型或图象。如: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分子和原子的照片证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用磁性黑板或幻灯机演示氧化汞和水分解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情况,揭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重新组合的实质;用分子结构的球棍模型表示分子的结构等。模象能补充化学实验的不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人为扩大或缩小某些特征, 采用动、静搭配的方式,将被感知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而使被感知的对象达到形象化。其缺点是造成模式化和简单化。微观粒子的结构和变化是相当复杂的,单纯的模象很难正确反映微观领域,还必须和语言密切配合。

  3. 应用语言来唤起和组织形象化教学。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教学语言是实现形象化教学的必要手段。通过语言,一方面可以唤醒学生原有知识

经验中的表象,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另一方面用对比、比喻等形象化语言引导学生的再造想象,产生新的形象,并进行想象、联想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课本中关于分子、原子的大小和结构,就是通过比喻让学生进行想象和思维,从而间接地掌握知识的。在讲解能量低的电子, 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内运动时,好比拴在橡皮绳上绕手旋转的石子,速度越快(能量越高)橡皮绳拉的越长,离核越远。能量最低原理,就好像水总是向低处流,只有当最低处流满后,才能依次升高水位(即排满第一层,才排第二层,排满第二层,才排第三层), 因为水位越低能量越小,就越稳定。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只有种类之分, 没有个数的意义。这就好像人类是人的总称,只有种类之分,没有个数的意义,因此我们不能说“有几个人类”。总之,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思维和想象,一方面能化抽象为具体,化难懂为易懂;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很好的思维形式,使思维能力变得更机敏更灵活。

由此看来,形象化教学是和直观教学分不开的,但是形象化教学又不同于直观教学,它是一种突出形象性的直观。在化学教学中只有把实验、模象和语言直观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直观手段的感知效果,才能实现教学的形象化。形象化教学的一般规律是:通过实验揭示物质的宏观变化,应用模象使微观领域形象化和简单化,再通过语言达到真实化和抽象化。最后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