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概括能力

概括则是通过综合,在思想上将事物的本质属性联结起来的思维过程, 从而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

离子反应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高一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在离子反应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课堂教学对学生按照课本上规定的四个步骤对这项基本技能的训练,知识似乎到位了。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后学生做练习时往往发生困难,判断离子反应能否发生感到无从入手,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离子反应的外围知识缺乏概括能力, 对离子反应的条件缺乏提练本质的思维能力。

笔者分析学生在关于离子反应的认知结构中的缺陷就在于分不清难电离的 、 难 溶 的 、 易 挥 发 的 物 质 。 教 师 应 不 失 时 125 机地帮助学生归纳概括酸、碱、盐的溶解性。进而从本质上揭示离子反应的趋势:就是反应体系中某种离子浓度下降所致,而离子浓度的下降表现为形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或脱离反应体系的气体。

学生若理解了关于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实质性问题,就能居高临下地分析问题,很轻松地写出离子反应的方程式。

思维可促进认知,加深认知,不断获得新信息,同时还可运用已有的信息时而导出新的信息。

在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认知结构后,教师应把知识继续展开,发展新信息,恰到好处地总结:高一化学常见的离子反应有:难溶物的产生(溶液中析出沉淀,微溶物转化为难溶物)、难溶物的溶解(包括某些沉淀溶于强酸, 某些沉淀溶于弱酸)。并配以典型例题讲解,说明这些离子反应都造成了原来物质的某些离子浓度下降,所以离子反应可以进行。由于高一学生未学习电解质溶液的知识,一些复杂的离子方程式,如酸式盐与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宜强塞进去。

综上所述,高一化学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列入重点来考虑,必须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为每一节课设计能力的因素和方法,着重考虑如何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积极开始思维活动, 要把“能力”这把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打开知识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