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的迂回术
安徽省贵池市殷汇中学 许小伶
《孙子兵法》中有“以迂为直”的谋略,讲的是在战略上,那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教学有时也是如此。只要教师匠心独到,巧妙设计,将迂回术安排在教学中一个最能发挥作用的环节点上,它不仅能为教材的重难点突破创造有利的条件,也为教学染上一笔浓重的艺术色彩。
在多年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我发现教学“物质的量”,采用单刀直入, “直奔主题”,效果并非最佳。假如采用迂回战术,有意地先“宕开一笔”, 从学生爱听故事的特性出发,讲起“曹冲称象”的趣事,效果会更好。三国时代的曹冲以船产生的浮力为标准,将大象的体重分割成一块块石头的重量,从而巧妙地解决了这一智力试题,成为千古佳话。教师在讲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注意调控好学生的心理,让他们陶醉于我国古人的智慧中,在他们啧啧称奇时,酿成一定的情绪动势后,我就不失时机地抛出一个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曹冲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巧妙地称出大象重量,我们大家都很佩服,如果让他称出一粒小麦的质量,这个问题不知能不能难倒这个年少聪慧的曹冲?“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当学生经过自己的积极思维找到答案形成“积零为整”的思想后,我又趁热加温, 层层深入,顺势揭开这节课的主题:刚才是大家代替“曹冲”“称”出一粒小麦的质量,为师佩服(鼓励性语),如果有人让你们“称”出一个分子的质量,有办法吗?将一个严谨的科学理论放在一种轻松、自由、快乐的开放状态中讨论,是符合学生心态的,将“摩尔”概念的形成设计成“一个分子
→”一‘堆’分子→整体质量”的知识线索,也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这种教学上的“秋水四溢”,看似汪洋恣肆,但只要引导得法,最终就能水到渠成。
一本正经地就化学问题谈化学问题是没有多少味道的,施教者可以根据被教者潜在的认识意向,先从人们感兴趣或熟悉的事物开始来操纵或驱动学生的心理,在他们大脑设置或造成一定和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后,再“画龙点睛”来化解他们对新知的“不平衡点”。比如,在学生初涉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时,不能理解酸溶液中有 OH-(或碱溶液中有 H+),这时我就暂时放下“化学”而大谈“哲学”,讲社会的贫困与富有,讲下棋的进攻与防御, 讲方向的东与西,讲成绩的好与坏,讲冷与热,讲湿与干⋯⋯让学生们先形成“世界上不存在只有统一,没有对立的事物”这一思想后,我再“言归正传”,这时学生不仅对知识难点有“豁然开朗”之感,也加强了他们思维的哲学深度。
迂回战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只是教师的专利品,我们应该把这把智慧的钥匙交给学生,引导他们来破解一些化学难题。例:在硫化钾、硫酸钾和亚硫酸钾的固体混合物中,经科学测定钾元素的含量为 a%,求该混和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份数。如果从正面探求该混合物中氧的的含量是很困难的,暂且回避求氧的质量份数,先观察一下 K2S,K2SO4,K2SO3 的分子结构特征,不难发现钾元素的物质的量都是硫的两倍,如果先求出钾、硫元素的百分含量, 剩下的氧也就随之水落石出。
欲说 A,先从 B 开始,采取“弯弯绕”的手法,不失为一种“曲径通幽” 的艺术形式,教师深钻教材,展开广泛的联想,将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教学经验充分调动起来,从人所熟知的视角或相当多的人都认可的观点出发,使学生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熟悉的面孔、由此及彼,从 A 到 B,攻克难点,突破难点,这就是迂回术在教学运用中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