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各种活动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如天体运动、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地表形态的变化、动物生态、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状况等。其中有的属宏观范畴,范围广、空间大,人的视野有很大的局限性;有的无法直接观察,是借助于某些手段建立的假说;有的属距离遥远不能身临其境。因此录像和电影采用动画、模型、实验等手段来摸拟、表现了它们的运动。如地壳运动发生在地下,是我们不能直接观察的地理现象,而影像采用了动画的手法,展现了水平岩层受水平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了弯曲形变,形成褶皱的过程。而对地球的运动,影像则采用了用电动模型进行演示,形象地表现了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进行着公转。公转的地理意义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困难之处在于没有建立地球在公转时的运动状态的空间概念,通过模型的演示,地轴的显示,说明了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在宇宙空间的倾斜方向不变,黄赤交角的空间概念也就随之建立起来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原因也迎刃而解了。大气的运动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感观现象,教学影片“中国的季风”利用了实验室一系列实验,形象地表现了大气运动的状况、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这些内容对于尚未学过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十分抽象。电影中巧妙地安排了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的砂、水光照实验,表明了砂、水热力性质的
差异。又通过烟迹的运动,形象而生动地显示了发生在砂、水上空空气的热力环流,把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具体化了,由此而迁移到陆地海洋之间的热力差异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原因。
录像和电影还能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变化的全过程。无论是发生在漫长年代里的或是在瞬息之间的,都 能利用电影、录像的特技手法,表现出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如“奇峰异洞”电影片,对岩溶地形的成因演示了全过程。含有碳酸的雨水落到石灰岩层的表面,从产生溶纹开始,发展到溶沟、石林、峰林等。又通过还原实验说明溶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的形成过程。把发生在亿万年间缓慢的溶蚀过程,只通过几分钟的影像展现在学生眼前。而在“五大连池火山群”一片中又把发生在瞬息之间的爆发景象变慢,在一声巨响之后学生可以看到:大量的岩石碎块被抛掷到天空,炽热的熔岩从火山口涌出,山顶一片火红的壮观景象。这样生动丰富的感性材料是幻灯和投影所不能及的。
录像和电影还可以表现活动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如表现生态系统内消费者之间的食物联系;又如表现工农业生产中各生产环节的衔接和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