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教学中引入实验内容

地理教学中引入实验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运用仪器、模型进行演

示实验,或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观察完成实验报告(如通过观察地球仪完成有关经纬线概念、经纬度划分、经纬网等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即教师根据自己设计的教具对某些自然现象的形成原理进行演示实验,如热力环流、水陆受热的不同、密度流等。在地理教学中引入实验,不仅激发学习兴趣, 许多原理的学习变得容易了,而且有助于正确理解地理课的学习,改变某些片面的看法。

课堂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服从于整个地理教学改革指导思想的,因此要敢于打破原有模式,不墨守成规;当然也不能为追求形式上的变化而不考虑效果。要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在不同年级根据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如高中学生更适宜讨论课和作调查报告等)。每位地理教师,都应不断探索, 勇于创新,使主导作用发挥得更充分、更完善。

(四)创设教学情境——以情育思

地理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要考虑到学习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心情愉悦,如沐春风,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积极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安排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这里包括教师的仪表、教态、语言, 和谐的师生关系,优美安静的学习环境,以及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等。教师要精神振奋、满怀信心、情绪饱满地进入“角色”,教师的仪表、教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情绪和教学气氛,这是良好教学情境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好相应的教学语言,根据教材内容需要,考虑启发性、描述性、逻辑性或艺术性等不同语言的运用,同时注意声调、速度、语气、中休、重音等技巧的变换。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在于及时调控教学进程的应变能力, 根据教学反应,学生的表情、动作、情绪等反馈信息,随时注意教学的阶段性与连贯性,有张有弛,有思考,有问答,有讲解讲述,有板书板画,有指图画图,有阅读朗读(地图或课本)等。

教学情境还包括教学环境的整洁优美,教师上课前要考虑好本节课的教具,教学挂图和悬挂位置,多幅挂图的出示顺序,板图的位置等。有条件的学校有专用地理教室,当然更易形成学习气氛,但即使不具备这种条件,教师也应创造条件自己设计制做教具,幻灯投影片等。此外如黑板与地面的保洁,幻灯投影器或地球仪的摆放位置,学生前一节课或课间的情绪是否异常, 教师的服装发型等等,都是可能影响学习情绪的因素,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都是应该注意的。教学系统中的四个要素(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学生), 其中师生关系是很重要的,因为教师不仅要通过教材与教学方法影响学生, 还有教师的人格、品质、作风等无形的影响。学生对地理课是否喜欢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也包括教师的循循善诱、和蔼亲切,严格公正、严谨认真、博学多才等方面。总之,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完善的课堂教学艺术,以及优美的教室环境,都为活跃学生思维,启发积极思考创设有利条件。作为地理教师,应该考虑创设教学情境的每个环节和因素, 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五)博与新——扩大视野,开拓知识面

当前地理科学的发展非常迅速,人类探索的自然与人文领域的新发现、新问题也急剧增多,许多科学知识间相互联系、交义、渗透;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生态问题、城市问题等都和地理知识有着密切关系。而目前我们的地理学科教材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材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上的应用,总是走在教材的前面。譬如许多工业新材料的研制,就超出了目前地理课本中一些资源的范畴。为了使我们的学生能学到将来不致很快落后而真正有用的知识,教师除自己要不断充实、丰富与更新知识外,也应适当介绍一些新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扩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地理知识与相关学科的内容,也应使学生掌握其联系,以便能触类旁通、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迁移。基础广与博,才能专和深,在中学阶段,使学生知识面宽一些,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发展思维。从地理教学活动看,课上当然不宜旁征傅引, 避免喧宾夺主,但在课下可利用一切可能条件,丰富学生的知识。如利用墙报介绍地理知识,搜集地理景观图片或有关地理知识的邮票举办展览,并要求学生编写说明,组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野外考察等活动,这都是扩大视野、开拓知识面的有效措施,有人说“课内长知识,课外出人才”,是有一定道理的。

(六)独立获取并驾驭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地理课发生兴趣,明确了学习目的,但仅有这两点学生还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即能主动自觉地学习,独立获取并驾驭已掌握的知识,这就需要掌握学习方法。地理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包括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体系或属性,即哪些属于地理事实(地理名称、分布、数据、过程、演变等感性知识), 哪些属于地理原理(地理成因、特征、概念等理性知识),还有如地理观点、地理技能等等。还要让学生了解有关地理知识结构、地理知识系统、地理知识规律,以及综合特征、类比差异、分析因果关系的方法。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技巧,明确知识联系并交代思路是很必要的。如联想,从一项地理事物联想到另一项地理事物,包括接近联想(如从亚马孙平原联想到亚马孙河、热带雨林区),类似联想(如从亚马孙平原联想到刚果盆地), 对比联想(如从亚马孙平原联想到撒哈拉沙漠)等。还要学会分想、串想, 把一项地理事物分成若干部分,或把若干地理事物串在一个主题下。还有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和读图方法也是很必要的,会读课本,勾出重点,分清主次,理顺关系(主次、并列、因果等),会分析地图知识,作出结论,这都是独立掌握地理知识不可缺少的基本功。此外教导学生会列表比较,会列出关系式阐明地理知识间的联系,会用图解法或示意图说明原理,会以口头或书面语言解释图象,而且要训练学生会用规范的关键语言来说明,这些都是掌握学习方法驾驭知识应该学会的。

(七)空间意识与空间思维的培养——学好地理的关键

地理事物存在于一定空间,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也离不开空间(以及时间),因此学好地理知识的关键之一,即在于树立空间概念。

并由此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与空间思维,这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空间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地理知识中的空间概念是根据地理事物存在的广袤性和许多现象不可直接感知的特点,通过形象直观手段(如地图等), 树立地理事物的远近层次关系,在平面图上获得立体的、广阔的、深远的空间概念,在等高线地图上获得海陆轮廓、高低起伏的主体概念,在分层设色图上获得更为形象直观的感觉,并能据此以进行动态与静止、运动与变化、制约与联系等空间想象。即使脱离地图,也能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空间概念是空间思维的基础,无论范围大小,距离远近,都应善于想象。如从平面的圆、圆心、圆半径,想到立体的球体、球心、球半径,再想到地球、地心与地球半径;由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长度对比关系想到地球的形状;由阳光直射点的季节位移规律,想到正午太阳高度在不同纬度的变化,甚至想到极点到极圈之间极昼或极夜在范围与时间的变化,这些都是结合空间思维建立空间概念的有效方法。

(八)着眼于灵活运用知识和能力——考试的改革

学习掌握知识以后,当然要进行检查以了解教学效果,包括讲完新课后的提问,下一节讲新课前的检查,不定期的小测验,阶段考试包括期中与期末的考试等等。考试应该既检查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要检查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应当以后者为着眼点。从我们培养一代新人的总目标出发,决不能仅满足于知识积累的多少或牢固程度,而应重视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程度。那种单纯以机械记忆为命题原则的做法,实际上只能是“考前背笔记,考过全忘记”,谈不上运用知识联系实际,或进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考试的方法与内容,也势必应作相应的改革。譬如:开卷考试,这是较为普遍的做法,但并不是让学生抄书。我们学校的做法是:在 60 分钟考试中,前 35 分钟闭卷;交卷后,另发白纸,打开地图,分析一个未讲过地区或国家的地理情况(如初一第一学期末可分析新疆地理,初二第一学期末,可分析法国、美国地理等),这样可考察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又如:联系实际命题,在初一第二学期末,出一道以振兴中华、建设祖国为内容的题:“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提出一项改造祖国山河或利用资源的设想和建议”,由于学生刚刚学完中国地理,可以就其印象最深、感想最多的问题写出自己的认识,把课内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高中可出“拟一篇农村或工厂的地理调查提纲”,使所学内容具体化,并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推理等能力上,可适当出一些跨度较大的选择题,扭转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同时利用各种图象,不是仅从记忆角度来填注,而应着眼于能力,检查绘制、分析的技能。在综合问题中,可通过分析资料数据,检查阐述地理观点的能力,这些都可作为命题的参考。考试前,应该让学生学会自己列出复习提纲,整理知识系统,复习各种图象, 而不能依赖教师划范围、圈重点、写答案的办法,表面上的高分数常常掩盖了教学的不得法与学习的能力差,造成中考和高考中的“高分低能”现象, 这是应该努力克服的。

三、地理教改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借鉴国外经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当前国外有许多教学理论和方法(如发现法、范例法、程序教学法等), 也提出许多教学原则(如赞可夫、布鲁纳、巴班斯基等),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许多行之有效的优良经验,因此我们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全盘照搬,应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和各校具体情况,使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对某些教学方法和原则应作具体分析,我国过去常提到的循循善诱、温故知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仍是我们今天应遵循的原则。千万不能“为改变填鸭式,而变成放羊式”。因此为了使改革走在正确道路上,加强学习,善于吸收,不断实验,勇于创新是很必要的。

(二)提高素质,不断完善自己的智能结构,是地理教师搞好教学改革的关键

地理教师的智能结构,应包括地理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和地理教学法的知识,思想教育工作的有关知识;同时也要不断涉猎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和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既有不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层次。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两个方面,所以从改革的目标看,对教师的要求是更高了,只有不断完善自己的智能结构,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高教学水平、扩大知识面,才能搞好教学改革。

(三)讲求教学艺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地理教师在改革的道路上要结合自身特长,扬长避短,不要机械模仿, 而要勇于创新,要讲求教学艺术,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教学艺术是指教学活动中教育思想、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设计等达到准确、鲜明、生动,形式完美、统一,给人以美的感受。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学生能豁然开朗,恍然大悟,课堂充满和谐的情境。学生求知愿望强烈,教师也蕴含着创新的激情。无论采用哪种新的教学方法,进行地理教学改革,在课堂上教育与教学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教与学的统一、教材与教学方法的统一,教师的道德素质与专业素质的统一等,都应力求做到完美与和谐。

(四)要树立新的质量观、秩序观和学生观

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当然要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中是以基础知识为主,还是把所有问题都讲到?是留有余地,还是天衣无缝? 是留些学生自己探索的机会,还是把所有时间都占满?显然这里牵涉到如何看待教学质量的问题。在知识教育、情感教育、行为教育三者的结合中应该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从新的教育思想出发,重新考虑教学秩序才能对改革的某些做法给以应有的评价。

地理教学改革是新生事物,其出现必然伴随许多新问题,形成新经验和新理论,相信在探索中,这些新问题将会逐步解决,新的经验和理论也会不断发展日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