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理园(室)改革地理教学

广东省江门市教育局教研室 蔡达辉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初审稿)对教学基本设备提出了“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创建地理教室和地理园”的新要求。近几年, 不少学校已创建了地理教室和地理园。地理园设置的内容,是融合初、高中地理教材的知识,将教材涉及到的一些自然事物(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太阳系等)和人文景观(如河流梯级开发、城市工业布置等)进行模拟制作; 把一些地理标本(如岩石、矿物、化石、植物等)得到如实的展现;装置各种仪器,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地理园设置的项目一般包括有:气象观测、天象观察、地震测报、环境监测、生态系统池、地形地貌模型、岩石矿物标本、乡土地理、地理橱窗、图表壁画等等,使它成为“大自然的缩影”和地理教学的实验场地。地理教室一般包括仪器图象陈列室和专用地理电化教室。地理园和地理教室的建立,改革了以往地理教学依靠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图册、一张教学挂图这种陈旧落后的教学手段,使地理教学手段迈向了现代化,推动了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地理园(室)对地理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一)改革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中等学校的地理教学仍然存在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现象。而国外地理教学则充分运用第二课堂进行教学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其特点是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活动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口、动笔、游戏、模拟等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个人潜能。地理园(室)为地理教学开辟了第二课堂, 对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着积极的意义。利用地理园

(室)的设施和场所,既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趣味的课堂教学环境,还可以为教师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学进度, 运用探求法、游戏法、模拟法、观察法、复习法、考试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收到“学得活、教得活”的教学效果。学生们说:“以往我们整天在教室里上课,感到枯燥无味。现在上地理课,到地理园去转换一下学习环境,得到实物的直接感知,我们感到学得容易、学得活,很有兴趣地去学了”。教师也深有体会地说:“同一教学内容,如果让学生在地理园进行观察活动,或在地理教室用幻灯、录像配合教学的话,不但抽象的知识容易讲清,而且远远超过以往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地理教学的直观性

中学地理教材涉及了从地球内部结构到地球表面形态和人类的活动乃至宇宙空间的丰富知识。如果这些知识只凭教师口授,学生所得到的知识就不具体、不牢固,因此,直观性教学原则在地理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地理表象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是很重要的,它是形成地理概念,认识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本质属性的基础。所谓表象是人们对过去感知过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由于学生不可能都感知过教材涉及到的地理

事物,所以,我们借助地理园的各种地形、地貌模型(如黄土、冰川、岩溶、风沙、海岸、地质构造等)和各种实物(如地理标本、生态系统池等),就会让学生感知到异地的地理事物和客观事物的实体,从而产生丰富的地理表象,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 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 25%,利用声光同步设备,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获得的知识能记忆可达 65%。利用地理教室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则感知鲜明,记忆深刻。某教师在地理教室讲述“非洲气候”,之中播放《非洲之行》录像片,让学生“亲临其景”地看到非洲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这样,采用声光设备把声、形、色结合起米,直观地说明了非洲气候受纬度位置的影响十分突出,以及揭示了非洲气候特点与河流水文、自然植被、动物种类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对非洲的气候特点、气候分布特征、植物和动物资源的理解和记忆。可见,地理园的各种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人文景观的模型和地理教室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可以使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以及远在天涯海角的地理事物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加强了地理教学的直观性。

(三)进行乡土地理教学

乡土地理是中国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地理园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充实,地理园内一般独立地设有乡土地理部分。其内容包括有: 本省区、市、县、镇的平面图和立体模型,或本城镇建设模型,学生可通过这些图和模型了解当地的地理位置、山河分布、交通路线、城镇布局等;绘有丰富的图表,让学生了解当地的自然、经济、人口、文化教育等基本情况; 各种标本陈列和乡土风光图片展览,学生从中了解当地的资源、物产、名胜古迹和景观。由此可见,这些反映乡土地理的模型、图表和实物,它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直接知识,有助于掌握乡土知识和培养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它符合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知识;它更加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乡土地理的实际,有益于学生认识乡土,进而培养爱国爱乡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地理园中设立乡土地理部分,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就会落实到实处。

(四)开展地理课外活动

美国教育家克伯屈认为,参与生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亲身参加了某一活动,才能真正学到有关那项活动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开展地理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地理工作方法。对于开展地理活动,有些学校由于没有充足的直观教具、仪器设备和实验场地,因此教师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使地理教学的实践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学生接受知识和培养能力受到影响。创建了地理园(室),则为学生开展地理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设备和良好的实践场地。学生在地理园(室)观察模型、制作教具和使用仪器,学会如何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对于理论联系实际大有好处。实践证明,创建地理园(室)是落实义务教学大纲提出“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积极开展地理活动”的要求的有效保证。

二、怎样利用地理园(室)改革教学

地理园(室)的直观教具和实验仪器,为开展地理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

的教学手段和实践场地,成为师生之间互相传递信息的媒介。利用地理园

(室)改革地理教学,可以先由单项的、局部的改革,然后逐步进入到多项的、整体的改革。地理教学整体改革的目标是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智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整体改革的内容包括对构成教学系统的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和成绩评定进行整体的改革,使教学的各要素相互协调,产生整体效应,以达到地理教学整体功能的优化。

(一)变单一课堂教学为三结合的教学结构

以往中学地理教学只抓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传授,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期末考试或升学考试服务。单一课堂教学的后果,往往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教学局面。为克服课堂教学的弊病,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利用地理园(室)开设多门的堆理兴趣课和课外活动,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形成一个必修课、兴趣课和课外活动三结合的教学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以必修课为主,兴趣课为辅。必修课是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兴趣课是以课外专题辅导课的形式,由学生自己选择所爱好的某一专题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以拓宽知识面,培养学习地理科学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某方面地理知识的能力。兴趣课(或选修课)开设的知识专题可以有:天文、气象、地震、环保、人口、地学、地图测绘、旅游地理、教具制作等,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 1~4 门不等,每学期一般为 5—20 课时。选择开设的专题要考虑本校的师资力量、教学内容、仪器条件、学生兴趣、初中和高中学生的不同特点等具体情况。兴趣课学习的内容包括:学习有关的地理理论;掌握仪器的名称、构造和正确的使用方法;初步分析处理数据和推算结论;学习写实验报告和小论文。课外活动是在必修课和兴趣课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地理园进行天象观察、气象测报、地震测报、环境监测、地理模型制作、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实验等实践活动,或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外进行地理考察和调查。为了尽量使学生有观察自然综合体的实践活动, 不少学校在小组活动中实行定期轮换制,某学生在本学期参加了气象小组的活动,下学期他可以参加天文小组或其它小组的活动,使学生在各个不同时期中参加不同兴趣小组的活动。

例如,广东省有一所中学的地震科技小组,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成小组之后,利用自编的《地震基础知识》手册,在科技活动时间开设地震知识讲座,向学生介绍了地震知识的基本理论、测报仪器的制作、仪器观测和记录的方法等等,再后,让小组的学生在地理园定期对倾斜仪、地磁仪、井水、动物、云状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和测报。通过这样,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使有兴趣的学生既巩固了书本有关地震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志趣,又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了一些地震测报的知识和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好了基础。几年来,该校地震科技小组在实践活动中写了大量的小论文,得到了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好评, 并且多年被评为县的先进地震测报点。该小组不少学生在全国高考选拔考试中,地理科获得良好成绩。有些报考理科的学生,在高考上线后选择与地理学相关的专业进入高等学校深造。

学生通过兴趣课的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实践,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

基所说的那样,让他们“在亲身尝试中感受和体验到知识的吸引力和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感!”总之,三结合的教学结构,有效地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使地理教学更好地联系实际,同时,既使学生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新时期的人才。

(二)变教学内容的抽象概括为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具体化

中学地理教材的知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渐丰富起来的,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从现行中学地理统编教材看,一方面内容偏多,将丰富的地理知识高度概括,另一方面理性知识(如概念、原理、规律、理论)显得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也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往往是影响中学地理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地理园(室) 进行教学,则有助于把教材知识的抽象概括变为知识的具体化、形象化。如: 学生通过气象兴趣课学习了气象常识,再到地理园进行气温、气压、风速、云量、日照、雨量等观测活动,了解全盘天气要素的变化,逐渐地领会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天气与气候”、“气旋与反气旋”、“等温线与等压线”、“冷锋与暖锋”等等概念的理解就更加具体了,又如:利用地理园设置的简易斜角器来观测天体,让学生计算出当地的地理纬度和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观察天球的周日运动等,这样,他们对“经纬度”、“天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星座”、“地球的自转”等概念和知识就容易理解和容易掌握了。如有所中学的师生共同塑造了 30 多个立体模型,反映教材中

涉及到的 100 多种地理事象。这些模型把平面地图立体化了,把静止事物动态化了,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和趣味。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 “增加教材本身的趣味,使学生有新发现的感觉,把我们要说的东西转化成为儿童思想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儿童对知识学习的兴趣。

(三)变大班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大班、小组和个别三种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大班上课,小组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是当前国内外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主张,现代教学应该“有意识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即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合理地结合起来”。近年来我国在中学进行的不少教学方式的教学改革, 如武汉师范学院进行的“中学最优教学方式实验”和上海育才中学进行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实验,都体现了大班、小组和个别三结合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既可以发挥大班群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发挥小组教学、个别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对不同学生区别对待、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创造力和独立性的特点。利用地理园(室) 改革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中国地形”一章的教学,其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第一步为大班教学。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和地图,以明确本章学习的目的和要求,然后教师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作为学生下一节课学习和讨论的内容。第二步为小组、个别教学,组织学生在地理园开展学习活动。先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按教师提出的问题观察中国地形、五种地形、中国地形剖面、火山构造、地震结构等立体模型,然后学生个人或小组在问题情境下共同讨论,再以学生个人或小组作出结论并展开辩论。这个过程,使学生按独立思考、共同讨论、检查核对、初步评价的步骤进行学习活动,教师则起引导和调控作用。第三步又为大班教学。先利用地理教室的电教设备,放映有

关录像片或幻灯片,诸如《珠穆朗玛峰》、《黄土高原》、《火山》、《地震》等等。然后,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质疑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总结出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等等,把本章节的知识系统化,并提出深一层次的问题激发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和实践。显然,这三种相互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充分发挥学生个人和小组群体的功能,有助于学生以主人翁姿态参与教学过程,积极创造一种富有人情味的、充满创造气氛的新型学习方式。

(四)变注入式教学方法为探求式教学方法

有些学校的学生上地理感到枯燥无味,重要原因之一是注入式教学方法相当盛行。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地理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忽视了让学生通过探求式学习来独立地获取知识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地理教学的特殊性,更加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协调好教师、学生、教材、教具诸要素的关系。地理园(室)的教学手段(如地图、模型、实物、标本、仪器等)和实践场地, 起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媒介作用,有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材和教具进行探求式的学习。上述“中国地形”一章的教学,就是利用地理园(室)进行探求式教学方法的做法,它包括如下几个程序:(1)学生利用教材、教学地图掌握课题;(2)教师提出或学生自己提出一些学习问题,把本课题的学习引向深化;(3)学生在地理园观察或实践活动,初步独立地解决问题;(4)个人或小组交流初探成果;(5)得出原理和概念;(6)通过教师或教材对成果进行验证。由此看到,利用地理园(室)进行探求式教学能达到两个目的: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教科书的知识及其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知识及其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这两个目的的结合,就组成了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我们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学会、会学、爱学”。只要我们努力创设与运用地理园(室)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探求式学习的工具,就会使学生牢固地、灵活地掌握所学知识,就会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就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变死记硬背式考试为掌握运用式考试

利用地理园改革考试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地理园利用各种模型、标本、实物、仪器,作为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媒介,作为形成和运用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的桥梁。地理园考试着重突出实践性。考试的形式有:(1)开卷式。学生可以翻阅书本或笔记本,观察实物回答。这种形式促使学生通过具体事实去理解概念和原理,而不是机械地背诵某些概念和原理。(2)闭卷式。通过实物感知或实际操作,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得出概念、原理、规律和理论。这种形式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选题式。教师编好若干组不同的考试题目,学生抽选题后,利用模型或仪器作演示, 在教师和全班学生面前回答。这种形式既发挥个人独立思考的作用,又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互相启发,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提出问题式。编成若干小组,每组 4 人左右(注意学习成绩上、中、下学生搭配)。通过模型或实物由甲小组提出问题,由乙小组作解答,教师分别视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质量评分。这种形式消除了学生对教师命题的神秘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让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一次明确和掌握教材重点、难点的学习过程,对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甚有裨益。(5)竞赛式。将各种反映地理事物的模型、标本、实物标上数码,然后发给学生一份印有各种地理事物名称的考试表格,让他们通过观察活动,在表格中填上相应的数码, 看谁答得对和快。这种带有游戏性的考试形式,既使考试变得轻松愉快,又

培养了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识别能力。有些学校还把学生在地理园的实践活动和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年总成绩的一部分,这大大加强了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

三、利用地理园(室)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利用地理园的各种模型、标本和实物进行教学,其目的是借助直观形象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达到正确理解和掌握地理概念和原理。因而,教师在自制这些模型、标本和实物时,应力求使它们能正确地反映地理事物的特征,切忌制作粗糙,缺乏科学性,否则,就容易使学生接受了错误的地理概念或原理。

第二、地理园(室)是为教学而服务的。但不少学校建好了地理园之后, 只在上课时供学生使用,课后则成为只能在栏杆外观赏的景物,图象陈列教室也很少时间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学习,因此,没有充分发挥地理园(室)的教学作用。所以,在加强管理的前提下,地理园(室)应经常对学生开放, 各种实验仪器要提供给课外活动小组开展实践活动,这样才能使地理园(室) 办成“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教学基地。

第三、利用地理园(室)教学,教师如何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十分重要。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地理园(室)的实际拟好学生的学习问题,设计好教学程序。在地理园进行教学之前,安排好学生的自学,使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和明确教师提出的学习导向。实践活动时,要让学生独立地观察、思考、分析、论证,并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则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和调控好学生的活动。课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第四、兴趣课和课外活动课是地理堂教学形式的延伸和补充。开展这些活动除要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自愿参加之外,还要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统筹安排,教师制订好活动计划。既不能使学生的地理课外活动无组织性,又不要使有组织的地理课外活动过多过重,以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身心健康。

第五、地理园只是大自然和人类活动的某些客观事物的缩影,因此,我们应该把大自然和社会视为地理园的补充和延伸。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让他们在大自然里考察到地理事物和地理环境的“庐山真面目”,在社会中体察到人类的经济活动。只有把地理园与大自然和社会这一大课堂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把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 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求实精神。

实践证明,地理园和地理教室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设备之一,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一座重要桥梁。因此,已创建了地理园(室)的学校,应该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如何进一步发挥它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为培养新时期的人才而作出贡献;尚未创建地理园(室)的学校,应该本着“因地制宜”和“逐步完善”的原则,为“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积极开展地理活动”而创造必要的条件,把地理园(室)建立起来, 从而推动地理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撰写地理教学论文北京市第一中学 张 钟一、什么是地理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从字面上讲,就是专门论述地理教学方面的文章。地理教学论文有长有短,内容各异,但是不是所有研讨地理教学的文章都可以称作“论文”呢?下面,我们先以两篇加强地图基本技能训练方面的文章为例, 进行一些比较和分析。

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如何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的初步技能》。该文先用两段文字,简要地阐述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接着就转入正题,说明:“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掌握阅读、运用地图的初步技能,谈几点体会。”谈到的体会主要有三点:一是从看懂地图入手,使学生掌握阅读地图的一般方法,其中特别谈到了要使学生掌握好定方向、量距离、辨高低和识图例这四个方面的技能;二是在理解地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运用地图的技能,关于这个问题,文章只作了一些解释,说明这样做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具体阐述应当怎样使学生在理解地图的过程中增强阅读和运用地图的技能;三是通过填绘地图的练习,提高学生阅读、运用地图的技能,其中具体介绍了在指导学生进行填图练习和绘制示意图练习两方面的做法。另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在地理教学中如何训练培养学生读图、绘图、分

析图象的能力》。该文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研究目的;第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第三、能力指标和训练方法;第四、研究结果和体会。在谈到研究目的时,该文首先简要阐明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然后结合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阶段进行读图、绘图和分析图象能力的训练,在训练中调动和启迪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培养其分析、推理和综合能力, 逐级提高他们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从地图上独立获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在研究对象和方法方面,文章简要地指出,研究对象为高二、高三文科班和初一、二年级共 210 人;研究方法主要为(课堂)观察法和调查法(问卷调查和谈话调查),再加上测试方法。在能力指标和训练方法部分,文章分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具体阐述了地图训练的能力指标和训练方法。初中阶段的指标是:①了解并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具有在地图上定方向、识比例、量距离、辨高低、知图例、会注记、画剖面等初步能力;

②在地图上确定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即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邻位置的能力;③在地图上确定各种地理事物的性状、分布及其所反映出的地理特征的能力;④通过分析不同地图的内容,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及地理事物简单成因的能力;⑤绘制简单的轮廓图、分布图、示意图的能力。训练方法可采取描图彩绘法;读各类图法和绘简略图法等。高中阶段的指标是:①从地图中理解、分析和掌握地理概念的能力;② 从地图中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演变,并掌握其规律的能力;③从地图上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对比阐明地理特征与成因的能力;④分析地图对某一地理事物进行评价的能力;⑤绘制地理略图、示意图、模式图、统计图等的能力。训练方法可采取读图分析法、识图评价法和绘图理解法等。在研

究结果和体会部分,该文首先用统计表的方式,将经过一年训练的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了对比,并做了分析。最后,文章总结了几点体会:①读图、绘图、分析图象能力的训练要注意目的性,加强计划性;② 读图、绘图、分析图象能力的训练,要注意过程的规范化与程序化;③读图、绘图、分析图象能力的培养训练,要注意调动、启迪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培养分析、判断、推理和综合的能力。

从上面两篇文章的对比情况来看,虽然是内容非常相近的研究课题,然而写出的文章质量却相差甚远。两篇文章的共性,除了研究课题基本相同以外,还有一点就是都有教改实践,都是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而两篇文章的差别主要有三点:第一是文章的针对性。前一篇文章的针对性不够强,只是从地图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这个一般道理出发而采取措施,而后一篇文章则是根据自己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掌握地图技能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而提出研究课题,制订具体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当然也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此可见,针对性强不强,常常是直接影响教改文章的目的性和效果;第二是教改实验的层次和计划性,前一篇文章的教改实验缺乏层次,安排也不够具体,缺乏计划性,而后一篇文章则针对初高中学生的不同条件和问题,制订了不同层次的能力目标,实现这些目标的措施也比较具体,计划性较强;第三是实验效果的检查分析,前一篇文章只强调了做法, 而缺乏效果的检查分析,后一篇文章则很重视效果的检查,不仅有定性分析, 而且有详实的定量对比分析,因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综上所述,两篇文章的本质区别主要在于,前一篇文章基本上还是属于教师教改实践经验的纪实性文章,缺乏在教育理论和现代地理学理论指导下,对教改实践经验进行必要的分析与升华,因此严格说来,还不能算是一篇地理教学论文;是一篇教学经验总结的文章。而后一篇文章则是一篇典型的地理教学改革实验论文,它对于问题的提出,教改实验的理论依据,教改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方法与步骤,实验的效果和体会,都作了比较清楚明确的阐述。所以,这是处于两个不同层次的地理教学文章。如果我们在地理教改实验论文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加强对实验效果的分析,突出那些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经验和体会,并上升到地理教学法和地理教育学的理论上去,那么就会写出更高层次的地理教学和教育论文。

所谓地理教学论文,就是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和现代地理学基本原理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地理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对于地理教学的基础理论问题与实际应用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并对其普遍性规律所做的科学总结。

二、撰写地理教学论文的重要意义

正如前面所说的,地理教学论文既然是地理教学研究活动的成果和对地理教学规律所做的科学总结,那么撰写地理教学论文实际上就是开展地理教学研究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只有把撰写地理教学论文同广泛开展地理教学研究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正确认识撰写地理教学论文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