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执行地理教学大纲
北京市教育局教研部郭正权
1986 年底,国家教委颁布了建国以来第四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这部教
学大纲较 1978 年的第三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无论从大纲的指导思想,到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从教学目的任务的制订,直到各部分的教学要求,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这部教学大纲实施几年以来,有力地推动了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1990 年初,国家教委总结了几年来的经验,又对这部大纲进行了某些必要的修订与调整,制订了修订本。另外,1983 年国家教委还制订和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初审稿),为今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初中地理教学作好了准备。由此可见,近几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地理教学大纲的建设,把教学大纲的制订看作是普教战线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中学地理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和理解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在教学中坚决贯彻落实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不断改进地理教学,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下面,仅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和看法。
一、制定地理教学大纲的重要意义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教委根据全日制中学教学计划的要求制订的,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文件。它规定了地理学科总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各年级的教学要求,对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也作了具体安排,同时还对中学地理课的教学原则、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等也提出了基本要求。因此,地理教学大纲是编写中学地理教材的依据,是中学地理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是地理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依据,还是学校对地理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的依据。
建国以来,我国制订和颁布执行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共有六部(1956 年、1963 年,1978 年、1986 年、1988 年和 1990 年),一般都包括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教学内容及其安排、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 1956 年大纲中把前三部分合起来作为大纲的“说明”)、各年级教学内容要点等四个部分。
(一)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教学目的任务是对中学地理教学总的使命所作的具体规定。它是各年级地理教学连续奋斗的总目标,因而最具有法定性。从建国以来的前三部教学大纲来看,一般都强调两大任务,即传授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 1986 年后的后三部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地理知识教育、智力和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三项职能。这体现出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对中学地理教学目的任务这一基础理论问题的认识有了重大发展。教学要求是在中学地理教学总的目的任务下面,对各年级的地理教学提出的具有阶段性的任务和要求。这些教学要求只有在本阶段的教学中去完成,而不能留到下一个阶段。因为各年级和各阶段的课程安排都有一定的联系,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如果初中阶段的区域地理教学要求没有完成,将造成以后不易弥补的知识缺陷,并给高中阶段系统地理的教学带来困难。所以,各年级的教学要求, 分工负责是严肃的,只能互相补充提高,而不能互相“甩包袱”。
(二)教学内容及其安排
教学内容及其安排这部分,确定了教学内容的原则。这部分包括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和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安排两部分。是根据中学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现代地理科学知识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历史经验教训而提出的, 它们是确定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依据。以 1986 年大纲提出的原则为例,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和贯彻“三个面向”的精神两条原则,是从培养目标和地理学科特点的需要考虑确定的,而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安排,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等,则是从可能性的角度考虑而确定的。这些原则一方面作为教材编写中处理各种矛盾关系的准则,另一方面也是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掌握教材重点、难点和深度、广度要求的依据。至于各年级、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安排, 更是科学编排教材体系和教师系统掌握教材体系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主要是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同时吸取前一时期地理教学中的经验教训,针对地理教学中涉及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主要问题提出的。例如,注意地理知识教育、智力和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三项任务的关系及它们之间有机结合的问题;注意地理学综合性与区域性两大特点的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问题,指导学生经常运用地图的问题;以及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积极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等问题,都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大纲对此都作了深刻而中肯的分析,给我们的地理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四)教学内容要点
教学内容要点,就是一般所说的大纲正文。它是根据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和教学内容安排的要求,系统地安排各年级教学内容和章、节、课题及要点,实际上就是对地理知识教育内容所作的具体安排。1986 年地理教学大纲同前三部大纲比较,不同之点就是除了教学内容要点之外,还增加了“基本训练要求”一项内容,这实际上是结合地理知识教育的系统安排,对能力培养也做了系统安排。这些安排正是教师制订每堂课的授课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及重点,设计课堂类型与结构,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布置作业、练习和进行效果检测的主要依据。
二、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特点
《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是在 1986 年制订的,它是在总结 1978 年
以来普教战线教育改革和地理教学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 1978 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为基础修订出来的。这部教学大纲一开头就明确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地理学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指出:“地理课是中学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学好地理课,可为进一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必要的基础。”这两段文字叙述不仅阐明了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在中学教育中所处的地位,而且充分体现出了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那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公民。1986 年地理教学大纲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大纲反映了四化建设的需要和现代地理学的内容。
教学大纲所确定的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是否能够满足祖国四化建设的需要,是否能培养出“四有”、“三热爱”的合格公民,这是衡量一部教学大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1978 年地理教学大纲由于受到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将传统的区域地理知识(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知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而且特别提出了“以自然地理知识为重点“,这样就使我们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不能充分反映出当代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途径。因此,1978 年大纲就不能充分体现出时代的特点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不能全面反映出现代地理学的内容。
1986 年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以“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和贯彻“三个面向”的精神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不仅规定高中地理要以人地关系为基本线索,阐明地球的宇宙环境,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以及人类应如何合理利用环境和保护环境等问题;而且明确了初中区域地理也要着重阐述不同地域中的人地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影响下形成的区域地理特征。这样就使大纲进一步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反映了现代地理学最重要的内容。
第二,大纲反映了近年来地理教学改革的成果,大大加强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思想教育要求。
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中学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是否能够切合当前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实际,这是衡量一部教学大纲质量高低的又一重要标志。1978 年大纲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把传授地理基本知识作为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虽然在教学目的中也规定了培养地图能力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但是缺乏落实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1978 年以来,中学地理教学改革深入发展,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法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到中学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及其落实的措施方面,也越来越明确了;中学地理教学担负着传授地理基本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三项职能,已经为广大中学地理教师所接受;实现三者的统一,全面完成三项任务, 已经成为广大地理教师的努力方向。1986 年大纲反映了近年来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这一成果,不仅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率先提出这个问题,对三项任务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也作了比较明确的阐述;而且在大纲的第四部分,配合各年级、各部分的教学内容要点,系统安排了基本训练要求(共117 项),从而使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任务,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因此,1986 年大纲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教学大纲,而且也是一个智能训练大纲,这一变化较之 1978 年大纲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无疑将大大促进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第三,大纲初步体现了减轻学生负担和少而精的教学要求。
1978 年以来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负担过重,而教材内容“多、难、深”,同授课时数不足的矛盾,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经过几年实践,教材也几经删减, 虽然教材难度也有所降低,但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这反映
出,1978 年大纲从指导思想方面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陷,没有把从学生实际出发、减轻学生负担和少而精的原则,作为制订大纲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
针对这种情况,1986 年大纲将“根据教学计划对地理学科的要求和安排,以及地理学科的性质、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精选教材内容”,作为确定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一条重要原则。同时,本着少而精的精神,在具体安排教学内容方面,朝着减轻学生负担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子。例如,针对初中一年级中国地理分区部分内容较多的问题,决定除首都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区和学校所在地的区域作为必授内容外,其他区域供教师选授和学生自学。这样安排是否意味着降低了程度和要求呢?我认为并不是这样,因为分区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讲授具体的区域地理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自学区域地理、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必须讲授的区域少了,但教会学习方法的这一要求并没有减少,相对来说这一任务更重了,对地理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大纲为了充分发挥“四个依据”的作用,尽量将要求提得明确具体,便于教师使用。
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在发挥“四个依据”的作用方面, 最关键的是指导教学的依据。为了更好地发挥“四个依据”的作用,特别是指导教学这个依据作用,1986 年大纲采取了方便教师使用的办法,将教学要求提得比较明确和具体。首先,在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任务中,明确指出了传授地理基本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以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 这是教学要求的第一个层次。其次,在各年级的教学要求中,分别规定了初、高中不同年级所承担的三项职能的具体任务,这是教学要求的第二个层次。最后,在各个不同年级的各部分教学内容中(大体上以教材中的章为单位), 具体编排了教学内容要点和基本训练要求,从而使知识要求和智能要求进一步具体化,这是教学要求的第三个层次。这样安排,可以使教学大纲各项要求的实现有了可靠的保证。
综上所述,1986 年地理教学大纲是在原有基础上作了较大改进与提高的一部大纲,尽管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还是初步体现了教学改革的精神,可以称得上是建国以来编制得较好的一部大纲。
三、1990 年国家教委对地理教学大纲所作的调整
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自 1986 年底颁布实施以来,经过三年实践,在
1990 年初,国家教委又对这部大纲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制订了《全日制中学
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为什么要对 1986 年大纲进行调整呢?在全国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之前,为了在中学地理课中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适当降低教学的深度和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获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同时,根据国家教委对《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的规定,高中地理课由原来在高二年级开设,每周 2 课时,改为高一年级开设地理必修课,
每周 3 课时,高三年级开设地理选修课,每周 4—6 课时。为此,必须对 1986 年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作相应的调整。
这次对 1986 年地理大纲的调整方案,从总的方面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①大纲对初中部分的调整幅度不大,只是本着降低难度的精神,把初
中学生较难理解的教学内容,由必授改为选授;②大纲高中部分,由于教学计划的调整,课时紧、内容多的矛盾已经缓解,同时涉及资源、人口、环境等有关国情教育的内容较重要,因而高一地理必修课部分调整幅度最小,只是将个别教学难点和其他学科要详细讲授的教学内容,由必授改为选授;③ 在高三年级设置地理选修课,主要是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出发, 在初中区域地理和高一系统地理的基础上着重讲授中国地理和世界部分国家地理,而不是要选修新的地理专业知识。从这三部分的调整情况来看,这次调整的总的原则是:修订后的初、高中地理必修课教学大纲和高三地理选修课教学大纲的总要求,基本相当于现行(86 年)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即初中和高一地理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加上高三地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其深度不超过现行(1986 年)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三个部分的调整内容。
(一)初中部分的调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将(86 年)大纲初中地理教学中普遍反映较难的气候成因方面的教学内容,由必授改为选授。将这部分教学内容,调整到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课“地球上的大气”一章讲授,如:初一中国地理“气候”一章的教学内容要点中的“锋面移动和雨带推移”;初二世界地理世界地理概况一章中的“地球上的气压带”,“地球上的风带”、“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初二世界地理亚洲一章中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等内容, 改为选授并与此相应的基本训练要求均改为选作。
第二、将(86 年)大纲初二世界地理中关于国家地理的教学要求,由原来规定讲授 42 个国家或地区,改为必授 28 个国家或地区,选授 14 个国家或地区。这些改为选授的国家或地区是:亚洲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土耳其和巴勒斯坦;大洋洲的新西兰; 欧洲的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南美洲的智利等。
第三、其他方面降低基本训练要求,或由必授改为选授的内容还有:初一年级地图部分关于阅读和绘制简单地形剖面图的要求,降低为只要求阅读;初一年级中国河流部分中的“黄河的凌汛”改为选授;初一中国地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部分中的”南水北调工程”改为选授。
第四、为了加强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进一步加强乡土地理教学,授课时数由原来规定的 10 课时增加为 12~15 课时。
(二)高中地理必修课教学内容的调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根据国家教委对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将高中地理必修课由高二年级开设,每周 2 课时,改为在高一年级开设,每周 3 课时。第二、将一些偏深偏难的教学内容,由必授改为选授或降低教学要求。
例如,“地球在宇宙中”部分的“天球”,“地球上的水”部分的“密度流、补偿流”等,均由必授改为选授;“地球上的大气”部分的“大气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降低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地壳和地壳的变动”部分中关于“学会阅读地质年代表,记住各代、纪的名称和序列”,降低为只要求记住各代的名称和序列。与上述内容相应的基本训练要求,均改为选作。
第三、将有些学校受条件限制,教学有困难的内容,由必授改为选授。例如,“地壳和地壳的变动”部分的“几种常见矿物”。与此相应的基本训练要求亦改为选作。
第四、将一些在其他学科要详细讲的教学内容,由必授改为选授。例如, “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部分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生产部门”、“农业的历史发展”,“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部分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
第五、将一部分初中地理教学中过深过难的教学内容,调整到高一年级适当的部分讲授。在高一年级“地球上的大气”部分增加以下内容(1991 年秋季开始增加):①大气的降水。水汽的凝结,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 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世界降水的分布;②世界气候类型及其成因。
(三)增加高中地理选修课的安排
根据国家教委对现行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在高中三年级开设地理选修课(从 1992 年秋,即 1990 年秋入学的高一学生升到高三时,开始实行)。设置选修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为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是确定选修内容的基本出发点。
高三地理选修课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地理和世界部分国家地理。中国地理主要讲授与地理有关的我国的基本国情,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的差异, 从而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如何发挥地区优势,趋利避害。世界部分国家地理较为详细地讲述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认识这些国家在处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并有助于学生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认识。
四、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
为了促使我国普教战线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教委按照普教战线教学内容改革总体规划的部署, 于 1988 年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初审稿)》
(以下简称“义务大纲”),从而为编写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和全面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几套不同要求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已经陆续编出,全国各地区和学校正在实验这些新教材。因此,学习和了解“义务大纲”的基本精神,认真吸取“义务大纲”的长处,不断改进地理教学,为 1993 年全面实施“义务大纲”和新教材打下基础,这是当前地理教育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
“义务大纲”的制订,总的来说,是继承、吸取并深化了 1986 年的大纲的优点,同时又突破了大纲的写法,无论从传授地理知识,还是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各方面,尤其是在教学内容的系统、结构安排方面、都具有新意和时代感。
(一)“义务大纲”制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义务大纲”在一开头就明确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
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地理课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对于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将起到重要作用。”这就是说,“义务大纲”的指导思想是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需要出发,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贯彻“三个面向”的精神,为培养“四有”“两热爱”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服务。“义务大纲”的这一指导思想同 86 年大纲是基本一致的,但 86 年大纲是在
“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的第二项中才明确提到,而“义务大纲”则在一开头便明确提出了,这一变化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位置调整,而是着重强调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大目标,明确了总的方向,这是完全符合教改精神的。
“义务大纲”制订的原则主多有以下几点:
第一、既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需要出发,又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面向两个大多数。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和“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而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当前我国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面向大多数教师和大多数学生,这样才能取得实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处理好“三个面向”与“面向两个大多数”之间的关系,忽略和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会给地理教学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方面,一定要做到广度和深度要适当。同 86 年大纲相比较,“义务大纲”适当降低了难度,初步作到了适当拓宽知识面,适当减少知识量。
第二、以“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也是贯穿于地理教学中的主线。“地”即是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作用于地,地的变化又反作用于人。人地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义务大纲”将这一错综复杂的关系作了较好的概括,即“以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这应该成为教科书编者和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
第三、要求明确具体,便于教科书编者和教师使用。大纲的使用对象主要是教科书编者和广大教师。“义务大纲”在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各年级教学要求,各部分的教学内容要点和基本技能训练要求中,对地理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地理基本技能训练、智能培养任务,都作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安排;注意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是“义务大纲”的一个重要特点。所有这些,都为教科书编者和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二)“义务大纲”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和能力培养要求 “义务大纲”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同 86 年大纲相比主要体现在两
个方面。一是在 86 年大纲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初步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二是没有提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而是把它主要留给历史等学科去进行,这样可以使初中地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更集中在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上。
在加强和落实能力培养要求方面,与 86 年大纲相比,“义务大纲”的要求更为具体,数量也有所增加,并且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层次与结构。在地图、图表训练方面,初一侧重读图、填图,初二则侧重使用和分析图;在实际动手、动脑方面,初一侧重操作计算,初二则侧重观察调查;而在思维分析训练方面,两个年级都有所加强(详见下列基本技能训练对比表)。
数量项目年级 |
思维分析 |
观察调查 |
操作计算 |
五项合计 |
---|---|---|---|---|
初一 | 8 8 |
1 4 |
6 4 |
53 61 ( 4 ) |
初二 | 2 9 |
0 11 |
0 2 |
30 45 ( 4 ) |
总计 | 10 17 |
1 15 |
6 6 |
83 106 ( 8 ) |
数 量 项目年级 |
地图 |
地理图表 |
||
---|---|---|---|---|
读图、填图、绘图 | 读图分析 |
读图表(绘图) |
读图分析 |
|
初一 |
15 24 |
8 8 |
5 5 |
10 8 |
初二 |
7 8 |
12 7 |
5 0 |
4 8 |
总计 |
22 32 |
20 15 |
10 5 |
14 16 |
注 左上角数字为 86 年大纲,右下角数字为“义务大纲”,合计中括号数字为选练数。
(三)“义务大纲”在教学内容体系和知识结构安排方面有了明显变化同 86 年大纲比较,“义务大纲”在教学内容体系和知识结构安排方面,
主要有以下较大变化:
第一、区域地理的编讲顺序由“先中后外”改成可以“先 外后中”,即先学地球和地图知识,接着学世界地理,然后学中国地理,最后学习本省地理和乡土地理。这样安排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简单(对世界地理要求比较概括、简单)到复杂(对中国地理要求相对较详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点,便于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知识。
第二、区域地理由“总—分—总”体系改为“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新体系。这不仅是知识内容体系的简单变化,而是体现出“人地关系” 已经成为贯穿整个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本省地理和乡土地理教学的主线和指导思想。
第三、世界地理知识结构由四个层次改为两个层次,由以讲大洲和国家为主改为以讲大地区为主。86 年大纲世界地理教材分为世界地理概况、各洲概述、洲内各地区概况、主要国家地理四个层次。这种安排层次太多,内容繁琐,而洲内各地区概述这一层次内容较空。“义务大纲”改为两个层次: 世界地理概况和 11 个大地区,以讲这 11 个大地区为主,这样使大地区的地理特点更为突出,并避免了重复。
第四、中国分区地理从原来讲八个区域改为讲三大自然区和三个经济地带。八个区域的划分有些地方不够恰当,且知识内容较多,显得有些繁琐。“义务大纲”在加强中国地理总论和本省地理、乡土地理、台湾及港澳地理
的基础上,综合各地区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以及其他人文地理特征,按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域和三个经济地带,分别讲述各区域(地带)自然和经济地理特征,这样讲述脉络清楚,又不显得繁琐,对于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五、本着适当拓宽知识面,适当减少知识量的精神,适当降低了区域地理的难度。知识面的拓宽,主要体现在增加了 86 年大纲初中阶段没有着重安排的环境知识、人地关系方面的知识,以及一部分人文地理知识。知识量的减少,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求学生记住的地名、数据大大减少, 地名从原来的 2000 多个减少到 600 个左右;二是世界地理单独讲授的国家和
地区,由原来的 42 个(1990 调整后有 14 个改为选授)减少到 15 个。随着知识量的减少,内容多、时间紧的矛盾得以缓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降低了难度;而另一方面,随着知识量的减少,腾出时间才有可能拓宽知识面和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加强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的总体水平不是降低而是进一步提高了。
总之,“义务大纲”继承、发扬、深化了 86 年大纲的优点,进一步体现了教学改革的精神,对于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大面积提高地理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作为初审稿的“义务大纲”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还需要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使其逐步完善。
五、认真学习和贯彻地理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
地理教学大纲既然是地理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地理教学的具体要求,是地理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大纲的基本精神,按照大纲的规定去进行教学,认真贯彻落实大纲的各项要求。但是,我们有不少地理教师,长期以来却习惯于靠一套地理课本和一套教学参考书去备课和讲课,从来也不认真学习地理数学大纲,至多也只是在开学初和期末时才翻一下;也有的教师只看大纲第四部分教学内容要点和基本训练要求,不看前三部分大纲说明;还有的教师只看自己所教年级的大纲要求,不看其他年级的大纲要求⋯⋯。这些都是对大纲重要性认识不足的表现,或者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认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和运用教学大纲呢?下面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第一、要认真、全面地学习和深刻领会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首先要充分认识教学大纲对教学的重要指导作用,认真、全面、系统地学习地理教学大纲,特别是要反复学习大纲的前三个说明部分:中学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从而使我们的地理教学和教学改革,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客观标准。因为这三个部分的指导性原则是大纲的灵魂,对于教师教育思想和理论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大纲的系统学习,着重要认识清楚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习和贯彻各年级教学要求,各部分教学内容要点与基本训练要求,才能够真正理解与掌握,而不是机械地套用执行。
第二,在学习各年级教学要求和各部分教学内容要点与基本训练要求时,不能只了解本年级的有关要求,而应对整个中学阶段各年级的要求有个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深刻认识本年级的教学任务在完成整个中学阶段
地理教学目的任务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同前后各年级教学的联系,从而对本年级的教学要求更加心中有数。特别应该强调,任教初中地理课的教师,要对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所了解,不熟悉高中地理系统阐述的人地关系基本原理,要教好初中区域地理也是不可能的。此外,了解本年级相邻学科的教学大纲,熟悉地理知识同有关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对于教好地理课,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也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要全面贯彻落实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地理教师学习教学大纲, 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大纲的基本精神,在教学中全面落实大纲的各项要求。所谓全面贯彻落实大纲要求,就是要在系统学习领会大纲基本精神的基础上,按照大纲规定的各年级教学要求,各部分教学内容要点和基本训练要求,组织安排每个年级的教学活动,制订各个章节与课时的教学目的,筛选和组织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按照大纲提出的教学原则,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去进行教学;最后,在初、高中教学方案实施完毕以后,按照大纲的要求去进行效果检测,以期全面完成教学大纲的各项教学要求。
第四、要及时和不断总结学习和贯彻执行教学大纲的经验体会,并积极对大纲的不完善之处提出修改意见。每一部教学大纲从颁布实施,到真正成为广大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南,都要有一段过程,因此,及时地、反复地学习大纲精神,并及时总结和推广贯彻执行大纲的经验体会,这对于加快贯彻大纲要求的步伐是不可缺少的。另外,任何一部教学大纲的制订,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与不足,而这些缺点与不足只有在贯彻执行中,也就是在实践中才容易被发现,因此,及时地、反复地学习大纲精神,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这对于及时发现和改正其不足,也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