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具有识别和分析主要地貌类型的能力

地理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地理观察,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地貌。地貌也就是地表起伏形态。就全球说,最大规模的地表形态是陆地和海洋,而陆地上又有巨大的山系和辽阔的平原。这种大尺度的地貌,当然容易判别,也无需教师指导。但如果进一步进行划分,陆地上的地表形态,就还可划为山地和平原两大类型。

山地地貌,又可以按其海拔高度分成极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丘陵。还可以按地貌的成因,分为构造山、侵蚀山和堆积山。每一类又可作进一步

的划分。

不同性质的岩石构成的山地地貌形态也有明显的差异,如张家界是砂岩峰林地貌,武夷山是丹霞地貌、黄山是花岗岩峰林地貌,而桂林山水则是喀斯特地貌;黄土分布区则有黄土地貌,此外干燥地区有干燥地貌。海岸地带有海蚀和海积地貌。

地貌的成困类型不同,其表现的形态特征也不同。因此,地理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地理观察时,应能指导学生观察各种类型的地貌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其最基本的办法是“对号入座”可以携带一册地貌成因类型及形态特征表,在实地观察中去仔细辨识核对,便可对号入座判别出是什么类型的地貌了。

显然,地质条件是地貌形成的基础,只有具有了地质观察的基本功之后, 才能比较容易地识别地貌类型。

(二)地理观测

所谓地理观测,是指以观测活动为主的各项地理课外活动,如天文观测, 气象观测,水文观测,物候观测、地震观测等。开展地理观测活动,一般需要较多的仪器设备。显然,天文观测,必需要具备天文望远镜。气象要素观测,要建立小型气象观测场,并在场内按要求安置各种气象要素观测仪表。地震观测需要进行地电、地磁、地应力和地形变的测量,要进行水化学分析, 可以利用中学物理、化学实验室的条件,安装制作一些简便的“土”仪器, 进行长期观测。有关这些方面的观测活动,通常在有条件的中学可以用建立“地理园”来解决,在地理园内建立相应的观测站,进行定期的地理观测活动,并作出相应的阶段分析报告。现在只谈一谈水文观测和物候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