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课堂讲授失误五十例
北京师院地理系 吴兆钧
为了进一步提高师院地理教学法学科教学和中学教育实习的质量,我从1980 年至 1990 年的数百次听课笔记中,摘录我系 77—86 级本科实习生、分院地理系(78 级)实习生和大专班(83 级)学生的中学地理试教、试讲中有关科学知识的错误,以及北京市部分区县中学地理教师讲课内容中的失误, 汇编成这份《五十例》。
《五十例》包括初一中国地理(24 例)、初二世界地理(22 例)和高中地理(4 例)等三门课程,每一例的基本内容有:实习生所在班级或中学教师所在区县(省略姓名及中学名);讲授课程和章节;讲授错误(失误)的内容及类型;正确的讲授内容或讲法建议等。
《五十例》可供高师参加中学教育实习的师生和中学地理教师参考和借鉴,以加强地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
我系大专班某学生在试讲中国地理(地球和地图部分)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时说:“地球上共有七个大陆”。这是一种概念性失误(也可能是口误),因为混淆了“大陆”和“大洲”这两个概念(或把“六个”, 错说成“七个”)。正确讲法应该是:“地球上共有七个大洲”(或“地球上共有六个大陆”)。
-
大专班某学生在试讲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时说:“东西两半球图上的经纬线的画法与地球仪完全一样”。这种讲法是错误的。因为, 地球仪是按等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它的经纬线没有发生变形,长度量算上也没有误差。而两半球图是按一种地图投影方法绘制的平画地图,图上的经纬线大都发生变形,其长度量算上大部分有误差。所以不能说它们的画法“完全一样”,而只能说它们在形状上“有些相似”。
-
大专班某学生在讲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时说:“麦哲伦绕地球航行一周,回到了西班牙”。这种说法与历史事实有出入,因为麦哲伦本人在航行途中死于菲律宾,而他的船队中的部分船员回到了西班牙。正确讲法是:“麦哲伦所领导的一支船队绕地球航行一周,最后有一部分船员回到了西班牙”。
-
海淀区某中学教师在讲到第一章地球第三节地球上的五带时:“寒带位于南、北极圈”。这是一种含糊的、不完整的概念。正确概念是:“寒带位于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或简化为“寒带位于南、北极圈之内”。 5.我系八○级某实习生在试教中国地理第一章疆域和行政区划时说:“我
国的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内海的面积都比较小”,后一句话是多余说的, 也是一种不确切的概念。因为有些国家的内海(指政治上的内海)面积很大, 如加拿大的内海哈得逊湾等;而有些自然地理上的内海(如大西洋的内海地中海等)面积也比一般的边缘海要大。
- 八○级某实习生在讲中国地理第一章疆域和行政区划时说:“我国西部的邻国有阿富汗和克什米尔,西南部的邻国有印度、尼泊尔⋯⋯等国”。这是在混淆了“国家”和“地区”这两个名词概念以后,所产生的错误概念。因为,首先克什米尔只是一个地区,不是一个国家,因此不能称其为“邻国”
(只可称“相邻地区”);其次,克什米尔地区目前分别被印、巴两国控制,
因此在我国与克什米尔地区的边界线,实际上是同印、巴两国为邻。所以, 正确的讲法为:“在我国西部和西南部,同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国接界。”
- 八○级某实习生在试教中国地理第二章人口和民族时说:“我国是在
1949 年独立的”。这里用“独立”一词是不适当的,容易使学生误解为:在
1949 年以前我国是一个“不独立”的国家(即“地区”)。实际上,我国在鸦片战争以前一直是一个独立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才逐渐变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在政治上处于半独立状态)。因此正确的讲法是,“新中国是在 1949 年建立的”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 1949 年成立的”。
-
八○级某实习生在试讲中国地理第二章人口和民族时说:“由于我国东部地区生活条件比西部好,所以人口较多,密度较大”。这种说法是片面的、错误的,过分强调了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作用,忽视了人类的社会条件和经济活动对人口分布的作用。正确的讲法:“我国东部地区比西部自然条件优越,开发时间较长,工农业生产及交通比较发展,城市比较集中,所以人口较多,密度较大”。
-
八二级某实习生在试讲中国地理第三章地形第三节地形的变化时说: “台湾山脉是大型的断层山”。这是一种概念性错误。因为台湾山脉是中央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脉、台东山脉和大屯火山山脉的总称。它们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只有台东山脉主要是断层形成的断块山。因此正确的讲解是: “台湾山脉最东一列的台东山脉是大型的断层山”。
-
八○级某实习生在讲中国地理第四章气候第一节气温和温度带时说:“位于亚热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积温很高、很高”。此处,用“很高、很高”来形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积温(5000°—7000°),显然是过分的和失实的,容易给学生造成它是全国积温“最高”地区的错觉。而实际上地处赤道的南沙群岛,热带的海南岛、台南和滇南等地,以及南岭以南的亚热带地区的积温(7000°—10000°),都比长江中下游地区要高。因此,正确的讲法应是:“位于亚热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积温比较高(指比暖温带等地区高)。
-
七八级某实习生在试教中国地理第四章气候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时说:“在我国东部季风区,每年 4—9 月,当暖湿的夏季风北上的路途中,遇到较冷的冬季风,就产生了锋面及降水”。这里,把“冷气流”错讲成“冬季风”,造成了在我国境内“冬、夏季风长期并存”的错误概念。
-
七八级某实习生在讲中国地理第五章河流第一节全国河流概况时说:“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以东、阴山以南的地区,都是外流区”。这与我国内、外流区域的实际分布有些出入,在概念上不够准确。因为在阴山(及河套平原)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地区还有小块内流区。因此,在讲述上列这句话以前,还需要补充:“除鄂尔多斯高原地区以外”。
-
七八级某实习生在讲中国地理第五章河流第三节黄河时说:“黄河是人类的摇篮”。这是一种过分夸张的错误讲法,容易使学生误认为全世界的人类都起源于黄河流域。正确讲法为:“黄河是我国古代文明(或中华民族) 的摇篮”。
-
八四级某学生在讲中国地理第八章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时说:“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梅雨季节如果遇到‘空梅’的年份,哪就一滴雨水也没有了”。这是一种地理常识性错误。因为“空梅”只是个别年份梅雨期短或不明显,
降雨量比一般年份少得多,并非“一滴雨水也没有了”。
-
大专班某学生在试讲中国地理第八章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时说:“红壤是一种低产土壤”。这种说法,虽然来源于中学课本,但是与我国南方的现实情况不完全符合,有一定片面性。比较全面的讲法是:“红壤荒地(自然土壤)有机质较少,开垦后如单纯种粮食作物,一般产量较低,但经改良后因地制宜地种植果树、油茶等经济林木,变成耕作土壤,也能获得高产”。
-
分院某实习生在讲中国地理第九章南部沿海地区时说:“台风主要发源在南海”。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应改为:“台风主要发源地在菲律宾以东的太平洋洋面,其次是在南海地区”。
-
分院某实习生在讲到中国地理第十章西南三省时说“冬半年,从高纬来的冷空气,受到云贵高原的阻挡,形成了昆明准静止锋”。这里用“高纬”
(指北纬 60°—90°)代替“四川省”(北纬 26°—34°),显然是不正确的。应该说是“从四川省南下的冷空气”。
-
分院某实习生在讲中国地理第十一章青海和西藏时说:“解放前,青藏高原上的牦牛是主要交通工具,被人们称为高山之舟”。据《辞海》所说, 牦牛应称为“高原之舟”,因它是在青藏高原上的重要交通工具。而不宜称“高山之舟”。通常称南美洲安第斯山的役用羊驼(能驮载百磅货物)为“高山之舟”。
-
七七级某实习生在讲中国地理第十三章北部内陆两区一省时说:“宁夏是著名的滩羊产区,滩羊毛大量出口”。实际上,宁夏以生产做优良裘皮用的滩羊羔皮而著名,并非是大量生产和出口滩羊毛。所以,正确讲法是: “宁夏是著名的滩羊产区,用滩羊羔皮制成的裘皮驰名国内外”。
-
七七级某实习生在讲中国地理第十二章新疆时说:“在新疆地形图上,凡是在天山南北画着绿颜色的地方,都是绿洲”。这是一种严重错误的讲解,竟把用分层设色的地形(绿色代表海拔 500 米以下的盆地等),与代表农业(植被)景观的绿洲混为一谈。使学生误认为准噶尔盆地的中南部地区都是绿洲,而实际上这里主要是沙漠,只有玛纳斯河流域等小片绿洲。
-
八六级某实习生在讲中国地理第十四章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第二节沿海和内地时说:“我国沿海地区比内地人口多”。这是一种不准确的概念性错误。因为狭义的沿海地区(临海的 12 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比内地(19 个省级行政区)少得多,广义的沿海地区(京广线以东)人口总数也不比内地多,只是人口密度比内地大(稠密)。
-
七七级某实习生在讲中国地理第十六章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第一节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时说:“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天然林已全部毁了,现在只有人工林”。这是一种片面的、错误的讲解。正确的讲法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森林,除了滇南谷地、台湾山脉等少数地区保存有天然林以外,大部分地区为人工林和次生林”。
-
七七级某实习生在讲中国地理第十六章第三节水资源时说:“北京市的供水都是靠地下水,天津市都是靠地上水”。这种讲法太绝对化,也不符合实际。正确讲法是“北京市供水主要靠地下水(约占 2/3),天津市主要靠海河、滦河等地表水”。
-
七七级某实习生在讲中国地理第十六章第二节矿产资源时说:“大冶的铜矿与铁矿共生”。这是一种错误的讲解,因为铜和铁不能共生,大冶只有锰、铁共生矿。正确讲法是;“大冶附近既有铁矿,又有铜矿”。
-
顺义县某中学教师在讲世界地理第一章世界地理概况第二节世界的气候时说:“气压带与降水量关系密切,凡是低气压带地区就湿润,凡是高气压带地区就干燥”。这里用两个“凡是”是错误的,因为受季风、洋流及地形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使得在赤道低气压带的某些地区(如索马里南部等)出现少雨(200 毫米左右)的干燥气候,而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东岸地区(如长江中下游等)出现多雨(1000 毫米以上)的湿润气候。因此,正确的讲法为:“气压带与降水量关系密切,一般来说,低气压带地区的降水量比较丰富,而高气压带地区的降水量比较稀少”。
-
东城区某中学教师在讲世界地理第二章亚洲第二节东亚时说“日本的工业品统统输出”。这与事实不符。因为日本全国工业制成品只有 1/3 依赖国际市场,2/3 还要在国内消费,其中主要工业品(如船舶、合成纤维、照相机等)有 2/3 左右要依赖国际市场。所以,正确的讲法是:“日本的工业产品大量销售国外,其中船舶等主要工业品严重依赖国际市场”。
-
八一级某实习生在讲世界地理第二章亚洲第三节东南亚时说:“我国与中南半岛各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这种说法是不合适的。因为按人们的习惯上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这里的“一衣带水”指的是东海。而我国与中南半岛北部各国是“山水相连”的近邻,因我国的横断山脉向南沿伸,形成了中南半岛上的地形骨架,我国的怒江、澜沧江等河的河水与中南半岛上的萨尔温江、湄公河相通。
-
八一级某实习生在讲世界地理第二章亚洲第三节东南亚时说:“马来群岛上的居民几乎都是马来人种”。这一概念不准确,因为马来群岛上的民族得多,其中人口较多的有马来族、爪哇族、巽他族、马都拉族等,他们都属于马来人种(约占总人口 70% )。此外,还有华人、巴布亚人、达雅克族等。所以,比较准确的讲法是:“马来群岛上的居民大多属于马来人种”。
-
八一级某实习生在讲世界地理第二章亚洲第四节南亚时说:“马尔代夫群岛位于德干高原的西南侧”。该处的错误在于以德干高原代替“印度半岛”,一则不合乎地理上的习惯;二则也与实际分布不符,因为真正位于德干高原西南侧的,是西高止山脉及其沿海平原,而不是马尔代夫群岛。正确的讲法是:“马尔代夫群岛位于印度半岛西南面的印度洋上”。
-
七九级某实习生在讲世界地理第二章亚洲第五节西亚时说:“马尔马拉海是世界上最小的内海”。该处的失误,在于形容马尔马拉海的面积(约 11000 平方公里)时过分缩小了。因为,日本的濑户内海(9500 平方公里)等内海比它还要小。所以应改为:“马尔马拉海是世界上最小内海之一”。 31.宣武区某中学教师在讲世界地理第二章亚洲第四节南亚时说:“南亚
在南亚次大陆上”。这句话并没有交待清楚南亚的确实位置。正确的讲法是: “南亚又叫南亚次大陆,它位于亚洲南部,包括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南侧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
-
海淀区某中学教师在讲世界地理第三章大洋洲的国家时说:“澳大利亚的地形特征是二边高、中间低”。该处的失误在于用“二边高”来代替“东西高”,会使人产生疑问:到底是东西高,还是南北高?
-
七八级某实习生在讲世界地理第三章第二节大洋洲的国家时说“在各种地图上,澳大利亚西部的许多小黑点就代表沙漠地形”。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因为沙漠不仅是一种地形(地貌)类型,而且还是一种气候类型(沙漠气候)和植被类型(沙漠植被)。
-
七八级某实习生在讲世界地理第三章第二节大洋洲的国家时说:“在澳大利亚东北海岸,有一系列群岛。名叫大堡礁”。实际上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是由许多“珊瑚礁”形成的,大部分隐没在海面下,只有低潮时才露出海面,所以不宜称它为“群岛”,而应为“珊瑚礁”。
-
七八级某实习生在讲世界地理第九章世界的陆地自然带、海洋和交通时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是从印度洋航海到达中国的”。该生的错误是把马可波罗从海上“返回故乡”,说成“到达中国”。因为马可波罗从威尼斯来中国时以陆路为主(经伊朗高原、帕米尔高原、新疆等),后来从中国返回故乡时以海路为主(经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等)。
-
七八级某实习生在讲世界地理第四章非洲第一节概述时说:“高山气候的主要特点是终年低温”。这种说法容易与极地气候混同起来,没有抓住高山气候最本质的特点:“由于海拔高度不同,气候呈垂直变化”。
-
七八级某实习生在讲世界地理第四章非洲第二节北部非洲时说:“北非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种”。该生的失误是把“阿拉伯人”错讲成“阿拉伯人种”。因为没有单独的阿拉伯人种,北非的阿拉伯人是属于欧罗巴(白色)人种中的一个分支。北非的居民有 80% 是阿拉伯人,所以应该说:“北非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
-
七八级某实习生在世界地理第四章非洲第二节北部非洲时说:“从西亚输往西欧的石油,大多数通过苏伊士运河”。这是在 1967 年中东战争以前
的情况。而 1975 年运河重新开放后这种大多数过运河的情况改变了。因为目
前 20 万吨级以上的油船占全世界油船总吨位一半以上,它们大多数不能通过
苏伊士运河(它只能通航 25 万吨以下的船),而要绕道好望角航道。此外, 西亚还有一部分石油是通过油管直接输往地中海沿岸的。
-
七八级某实习生在讲世界地理第四章非洲第二节北部非洲时说:“埃及的苏伊士湾出产石油,有石油湾的称号。”这是一种张冠李戴的错误,因为世界上被人们称为“石油湾”的地方是大量生产石油的波斯湾,而不是苏伊士湾。
-
七八级某实习生在讲世界地理第四章非洲第三节西部非洲时说:“冈比亚的领土在塞内加尔境内”。这是一种不准确的、错误的概念。准确讲法是:“冈比亚西部面临大西洋,东、北、南三面都同塞内加尔接壤”。
-
七八级某实习生在讲世界地理第四章非洲第四节中部非洲时说:“有色金属就是有颜色的金属”。这是一种严重错误的概念。正确概念是:“有色金属通常指除铁、铬和锰三种金属(元素)以外的所有金属”。
-
分院某实习生在讲世界地理第五章欧洲第六节东欧时说:“苏联境内有世界第一大湖里海”。这是一种错误的概念。因为里海位于苏联和伊朗两国之间,该湖大部分水域属苏联,南部有一小部分水域属伊朗。正确的概念是:“在苏联与伊朗交界处,有世界第一大湖里海”。
-
分院某实习生在讲世界地理第五章欧洲第六节东欧时说:“ 我国的领土海参崴是被苏联侵占的”。这种说法与历史事实有出入。因为包括海参崴(现名符拉迪沃斯托克)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是在 1860 年通过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被沙皇俄国强占的。
-
分院某实习生在讲世界地理第五章欧洲第六节东欧时说:“棉花是喜高温作物,所以集中分布在苏联的中亚地区”。其错误在于将棉花这种“喜温作物”,错讲成“喜高温作物(要求年均气温>15℃)”。
-
分院其实习生在讲世界地理第五章欧洲第六节东欧时说:“苏联的耕地占全苏联面积的一半”。这是用“耕地”代替“宜农地”所造成的错误。实际情况是:苏联适于发展农业的土地约占全苏面积一半,其中已利用的土地只占宜农地的 1/2。
-
西城区某中学教师在讲世界地理第七章南美洲第一节概述时说:“南美洲的位置、地形、大陆形状和洋流等因素,有利于热带气候的发育。这后一句话说得不准确(因热带包括四种气候类型),也不通俗。正确讲法是: “有利于形成广阔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区”。
-
海淀区某中学教师在讲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第三节月球和地月系时说:“每天太阳一落山,月亮就会升起来”。这种说法不准确。因为根据月相,在新月(农历初一)前后的夜晚是见不到月亮的;在上弦月前后,太阳还没有完全西落,月亮就已经升起来了;在下弦月前后,月亮要在半夜才升起来;只有满月(农历 15 日)前后才是:“太阳在西边落下去,月亮就从东边升起来”。
-
八一级某实习生在讲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时说:“对流层的特点是对流旺盛”。这种概念不准确。应改为“对流层的特点之一是对流运动显著,其中在低纬地区对流旺盛”。
-
八一级某实习生在讲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的热状况时说:“大气层好象盔甲一样,对地球表面起保温作用”,应该把“盔甲”换成“温室”更符合实际。因为盔甲是不透光的,而大气层的大气及温室的玻璃是透光的。大气层能使大部分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透射到地面上来,使地面增温;又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并通过大气辐射, 把部分热量还给地面。所以大气层好象温室一样,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
八一级某实习生在讲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节大气的运动时说:“我国冬季一切大气现象都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应改为“我国冬季大部分地区的大气都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更合适。因为,青藏高原、滇南、台湾及海南岛等地,很少受其影响。
中学地理教师和实习生要想保证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除了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外,还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系统性,并且在教学方法(如讲授方法、运用地图等直观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智能等)方面, 作全面的设计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