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
如何开展中学地理教学改革
北京师大附中王树声
一、地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时代在前进,科技在发展,生产力不断提局,为科研和生产培养人才的教育正面临新的挑战。输送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些人才,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新课题。世界各国也都在进行探索,并开始了一场竞争,谁重视教育,谁掌握更多新型的各方面的合格人才,谁就能赢得未来。由于培养目标的改变,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这些都从时代背景和形势发展上说明了地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培养的人才, 要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因此,新时期全面发展的人才素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体质与精神面貌等),也要求教育要制订具体的培养目标与相应的战略措施。目前基础教育中的办学思想、教育结构和体制、教育内部机制、教师队伍以及教学内容方法等,都处于历史转变时期,正在经历着一番变化。这些使各科教学也必须考虑自己的转变,以适应总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因而从我国教育发展与培养目标出发也说明了地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地理科学的发展与教育科学的发展,都为地理教学改革在内容、方法与指导思想上提出了明确的依据。地理学科主要取材于地理科学,地理教学又需要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特别是当前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地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都应该在地理学科中有所体现。只有及时地、恰当地反映了地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新理论、新成就,才能确保地理学科的应有水平和先进性,符合时代的需要。从地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地理学科的改革,因而也说明了地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任务与职能随着教育思想的发展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今天我们的教学则必须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地理教学要适应这种变化,要进行教学改革。这种教学任务的适应(包括教师素质),必须与职能的变化相适应。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学科——地理学科,要从本学科所处的地位和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出发,积极稳妥地在教学指导思想、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以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这是从教学任务与职能的变化要求来说明地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即从教育、教学的对象学生来看,也在发生变化。由于知识的横向联系增多,信息来源迅速而宽广,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与手段正不断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能力结构、认识水平已不同于过去的任何年代。显然原有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也必须作与之相适应的改革。
地理教学改革决不仅由于面临的形势而被动地适应,从学科自身的发展与提高,从知识内容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科学化,从地理学科所担负的教育、教学任务,都要求我们必须开拓创新,探索改革之路,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二、怎样开展地理教学改革
(一)胸中有改革——转变教育思想
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在于教育思想的转变,它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这是教育思想的表现形态和不同层次。教育指导思想反映国家和社会办教育的根本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方向,从宏观上对各级、各类教育起着控制与调节作用。教育观念是教育工作者和其他社会成员对教育的看法,表现为各种观点,如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等; 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直接支配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其他社会成员的教育观念,表现为对教育各方面的评价,可能形成舆论或压力,也会影响某些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育理论是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教育科学知识体系, 是经过长期教育经验积累和系统研究而形成和发展的。它有系统化的教育思想,可以揭示教育规律,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质并指导实践。
以上三者相互影响和渗透,对于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讲,尤其应该注意教育思想的转变,所以我们在探索本学科教学改革过程中,就必须研究当前社会生活条件及意识形态对教育思想的影响,并注意教育思想在目前各种表现形态的作用,以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地理教学改革中常谈到的教学,要从传授知识向知识与能力并重转变,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从教师的单向传递向师生间的多向交流转变,从单一目标向多层次(全面发展与注重个性发展)转变等,都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在教学中的具体反映。从地理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学校与教师个人条件,把有关教育思想转变的具体内容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制订出改革方案,这就是目前地理教学改革的实际问题。
教学改革并不神秘和高不可攀,但难度也确实存在。这主要由于教育思想的形成是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原有的已形成习惯定论的东西若想从头脑中清除,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改变某些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科学的教育观念,是一个长期的思想教育与自我提高的过程。只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胸中有改革,把现实与未来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工作与教育事业联系在一起,把地理教学与培养人才联系在一起,有方向、有目标、有动力,我们就能从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新型的合格人才。在教学中千方百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着眼于灵活掌握知识并形成能力;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开拓学生知识眼界,意在创新、博才;使地理这门联系着人类未来的学科,从小扎根于青少年的心中,使他们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同时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了解祖国,更加热爱祖国,为建设与保卫祖国而发奋学习。使地理学科成为学生爱学、想学、要学、会学的学科。这些都需要每位地理教育工作者认真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教学过程,把教学改革的思想落实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方能获得。那种认为地理教学改革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变花样,或是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种种做法,显然都是与教学改革的精神背道而弛的。
(二)学会、会学、会想——地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学生通过认知、理解而掌握了知识,仅仅是第一步,掌握知识并能驾驭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真正掌握。有的教师把它总结为:懂(学懂并理解)、
会(运用做题)、对(解决问题正确)、熟(灵活运用及迁移)四个字。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过程掌握知识的规律、结构、联系和学习方法,即要使学生从教学的客体变成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中间要明确目的、培养兴趣、掌握方法,并积极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学会容易,而会学则难,会学的关键则在于会想,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各项能力,其中特别是思考问题的能力。
现代脑生理学的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有四个不同功能的区域:接受新信息的感知区,贮存信息的贮存区,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想象区,对信息进行评价处理的思维判断区。相应地具有四项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各项能力的核心,创造力则是思维力的最高层次。地理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通过不同的组织教学方法,学生认识过程的方法,以及各种直观方法等,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地理观察力的培养,内容丰富,方式多样。如课堂教学中对教具、仪器
的演示,板图、板画的展现,课本插图与地图的阅读,各种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课外日常生活中如天象、气象及物候的变化,月相及其出现日期(农历)、时间、方向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及不同季节日出、日落方向的变化等,以及大量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都可作为观察的内容。
地理记忆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是很重要的,许多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地理演变过程等都需要记忆。其中尤以地理位置的空间分布记忆最为重要,因为只有空间分布明确,才能分析空间结构,思考空间联系,进行多种因素的迭加,并从静态到动态进行空间想象,所以运用地图能力的基础即在于对空间分布的记忆。培养地理记忆力要注意第一次出现新知识的识记环节,使学生在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接受新的地名或数据。如通过教师指图学生读图,师生同时画图,教师写学生读,教师提问学生指图回答,或按教师要求学生填注空白图等多种形式,反复进行以加深印象,使信息的输入是在有意识注意的情况下进行的。
地理想象力的培养对形成概念、加强理解、加深记忆有重要作用。由于许多地理事物的分布遥远,许多地理景观不能亲自一一感知,许多自然现象的演变难以直接观察等等。这就需要凭借想象,想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联系,想象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运动和变化;这就需要地理教师用教学语言、用直观手段、用设计的各种问题启发学生的想象。
地理教学中的思维力,包括对地理事物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推理(归纳与演绎)等。如分析区域特征,分析某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影响因素或形成条件,分析某国或某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或不利因素,分析一地农业或工业的发展条件,以及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某些问题等。综合需要把多种地理事物特点概括总结,找出共同联系,如综合某项地理事物特征,综合地理的分布规律、运动规律或变化规律,综合多种地理现象的共同因素或不同地区的共同特点等。以上一般能力的培养,是在地理教学中结合传授知识经常可以进行的,可帮助学生学会想问题,会学习,主要靠教师要善于引导、辅导、指导,设计问题,不断启发学生会思考,愿思考,教师也就从“教会”而转为“会教”了。
(三)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创造新的课堂教学形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作为唯一传授知识的方式,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就是不断积累知识,因此只能在已有知识范畴内重复前人已经掌握的内容。今天则需要以启发诱导方式,使学生能独立探求知识, 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敢于向权威挑战,学习的任务不是仅仅积累知识,而应主动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了解前人探求和发现的途径。这就需要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转变,从单向传递向多向交流转变,拓宽知识领域,扩大获取知识的渠道,鼓励学生的探索钻研精神,为了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把新的教学形式引进课堂,因而应不断创新,创造新的课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