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美遏苏的“一条线”和“一大片”的国际战略

自新中国诞生,我国对外一直是以反对美帝为主。直至 1970 年毛译东发表的五·二○声明,主要矛头还是对着美帝。但在这之后,我们的提法逐渐变化,虽仍然提反对两霸,但主要是指向“苏联社会帝国主义”。1973 年 2

月 17 日毛泽东在会见美国基辛格博士时,提出“一条线”的思想。1974 年 1

月 5 日毛泽东在会见日本外务大巨大平正芳时,又提出“一大片”的思想。所谓“一条线”是指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到美国都在这条线上;“一大片”是指这条线周围的所有的国家。“一条线”和“一大片”的思想是毛泽东新的国际战略。其主旨就是要团结这“一条线”和“一大片”中的所有国家,即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这是毛泽东根据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美苏战略态势和中美苏三国关系的变化所作出的新的国际战略抉择。这一抉择有着重要的现实依据:

第一,美苏争霸态势易位,呈苏攻美守;在两强争霸世界的矛盾斗争中, 苏联处于主要矛盾方面。

进入 70 年代,美苏军事力量对比发生重要变化。1974 年苏联战略核武器的数量赶上美国,在核武器运载工具和投掷重量方面已取优势,其近海防御性海军也发展成为一支能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这种军事力量的巨大变化,构成 70 年代美苏争夺态势变化的基础。面对这一变化,美国在战略上没有迅速作出调整。仍把很大一部分力量用在亚洲方面。而苏联则凭借增强的军事实力,利用美国陷入印支战争的困境,加紧在欧洲和中东地区同美国进行争夺。至使美国从 70 年代一开始便处于同苏联争夺的战略被动地位。美苏态势的变化,引起毛泽东的注意。他逐步把视美帝为主要敌人的注意力移到苏联方面。在 60 年代末的外宾会见中毛泽东曾几次指出:美国现在困难

很大,日子不好过。进入 70 年代后毛泽东更明确地指出:在苏美争夺中,苏取攻势,美取守势;苏联野心很大,想霸占欧洲、亚洲,甚至非洲北部;苏联是当今世界的主要威胁。

第二,苏联在中苏边界大量增兵,挑起武装冲突,成为中国安全最大的威胁国。

在赫鲁晓夫当政的最后 4 年中,中苏边界虽发生过一些事件,但相对来说比较平静,还未大量增兵。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华政策比赫鲁晓夫走得更远,尤以对中国施加军事压力和进行军事遏制最为明显。1969 年发生的苏军侵入我黑龙江省珍宝岛地区和新疆铁列克提地区两起武装流血冲突,是当时中苏边境最严重的事件。在苏联日益严重的军事威胁的情况下,毛泽东在国内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并在会见外宾中多次指出,苏联想控制中国;中国要准备打仗;现在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三,美国放弃长期奉行的僵硬的对华政策,为中美两国的接近提供了回旋余地。

1969 年尼克松入主白宫后,特别感到苏联已成为美国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于是,急迫地想通过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以增强美国对苏联的力量,进而维持全球均势,保持美国的领导地位。毛泽东作为一个富有远见的政治家,

当然注意到美方所作出的姿态,在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毛泽东不失时机地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1970 年 10 月 1 日,毛泽东引人注目地在天安门城楼上会见了他的老朋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及其夫人。次日会见的照片赫然出现在《人民日报》上。这种事情的发生当然不是偶然的。同年 12 月 18 日, 毛泽东再次会见斯诺,向斯诺透露了欢迎尼克松来华的意思,1971 年 7 月, 基辛格秘密访华。翌年 2 月尼克松亲访中国,并在上海签订了《联合公报》。中美关系的逐步恢复,不仅使双方放弃了敌对立场,而且为两国联合抗苏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上述情况表明: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己发生变化,由于美国的削弱和与中国关系的改善,中美矛盾已从主要矛盾降到次要矛盾;而苏联的扩张和武装挑衅,则使它与中国的矛盾激化,由次要矛盾升为主要矛盾。为此, 毛泽东改变了 60 年代“反帝、反修”而主要是“反帝”的国际战略,适时地提出联美遏苏的“一条线”和“一大片”的国际战略。这一国际战略的总体构想是:以苏联为主要对手,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同第二世界国家的联合,建立包括美国在内的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这一国际战略的指导思想。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与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亚非拉新独立国家的出现,使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出现新的组合,形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三个世界。毛泽东根据这一世界形势的新特点,于 1974 年 2 月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明确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这一理论的一个重要意义即明确了苏联霸权主义的地位。毛泽东将苏联与美国一起划为第一世界,使人们易于明确当前国际舞台上苏美军备竞赛和战略对峙,主要是为了争霸。进而明白了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同反对美国霸权主义一样,都有利于国际无产阶级和世界各国人民。这个问题的明确,对于中国有效地开展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斗争是十分有利的。 2.联美遏苏,是实施这一国际战略的重要一环。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

毛泽东虽然在国内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中国陷入长期内乱,但他始终警觉地注意维护国家的安全,密切注视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来自苏联的威胁,引起毛泽东深深的思索。为避免两面作战,毛泽东高度策略地运用苏美之间的矛盾,形成和美国的联合。应该指出的是,毛泽东与美国的接触是很有分寸的。他始终把握住三点不放:一是明确中美联合的目的就是要整垮苏联的霸权主义。二是不留情面的揭露美国在与苏争霸抗衡中想打“中国牌”的阴谋。三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毛泽东在中美关系问题上显露出来的胆识和远见,不仅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也为后来中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且对当时的世界战略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是实施这一战略的主要内容。第三世界是中国在世界上反对霸权主义可以依靠的基本力量,毛泽东对于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关系始终是十分重视的。他多次指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他反对当时世界上把美国、苏联、中国称为“大三角”的说法,他对第三世界的朋友说: “我们另一个三角,叫作亚、非、拉。”(13)毛泽东对中国属于第三世界的界定,实际上是确立中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位置。这为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产生了积极影响。

  2. 大力开展同西方国家的友好合作,也是实施这一战略不可缺少的部

分。西方国家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从其历史,认其继续保持殖民剥削残余,以及从其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来看,都说明继续保持着帝国主义特征。但是,它们现在同样受到霸权主义的控制、威胁和欺负,是制约战争的和平因素。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引导人们看到这些国家同霸权主义之间的矛盾:一方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另一方是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正因如此,西方国家理所当然地属于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统一战线中的同盟军。

“一条线”、“一大片”的国际战略的实施,对于建立国际斗争新格局, 促进中国同更多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这一时期,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结束了中美两国 20 多年的敌对状态;与日本正式建交;几乎改善了同所有西方国家的关系;继续发展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可以说整个 70 年代,是中国外交大踏步前进的时期。这与毛泽东国际战略的指导和影响是分不开的。

但毛泽东在联美遏苏的国际战略中对于来自苏联的威胁估计过于严重。他当时认为苏联业已变质,不再是社会主义,而是社会帝国主义,是最危险的世界战争策源地,也是最危险的敌人。因 此,在决策上把备战放在第一位, 立足干旱打、大打、打核战争,国防上处于临战状态,对国际上的和平与裁军持消极态度。在同第三世界某些国家的关系中存在“以苏划线”的现象。所有这些,都使中国的对外形象和对外关系受到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