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与道德哲学

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在中外思想史上,道德思想与哲学思想的关系异常密切。在西方,哲学与伦理学原来是不太分明的。在中国,虽有所谓“天道”、“人道”之分,但古代思想家多主张“天人合一”。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有关道德的基本理论问题,就称之谓道德哲学。青年毛泽东非常重视哲学与伦理学这两门学问,对道德与道德哲学有不少精辟的论述。

何谓伦理学?青年毛泽东下过定义。他说:“伦理学是规定人生目的及达到人生目的的方法的科学。”②又说:“夫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 “思想道德必真必实。”③对伦理学的内涵和道德的特点作出了概括。

那么,道德是怎样产生的呢?对于这个中外伦理学说史上历来众说纷坛的问题,青年毛泽东也有自己的明确主张。他说:“道德起于道德哲学之先, 故道德哲学之成,成于经验。”又说:“美学未成立以前,早已有美。伦理学未成立以前,早已人人有道德,人人皆得其正鹄矣。”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毛泽东明确指出:从历史看,道德“纯成乎经验,而非所谓先天直觉也。”④这说明,在道德思想的来源问题上,青年毛泽东的经验论倾向,始终是很明显的。

对于道德哲学,青年毛泽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他看来,道德哲学是同整个宇宙观密切相关的。他曾经强调要探究“本源”之学,指出:“夫本

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吾心之中。”“必须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⑤道德哲学之所以如此重要,还在于它是人的理想和信仰的理论基础。由于青年毛泽东认为“宇宙之真理”,“具于吾心之中”,因此,他完全赞同泡尔生《伦理学原理》中关于“全世界文明历史之生活,乃皆观念之所管辖”的论断,在《批注》中写道:“观念造成文明。诚然,诚然。”“新理想”,“生活理想。”同时,毛泽东指出:“夫所谓信仰者,必先之以知识,知之而后信之。”人们有了道德哲学作指导,就会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提高道德自觉。

中国古代伦理学家多把人性论作为其理论基础,而对于人性的看法又各不相同。看来,青年毛泽东对于中国古代传统的人性论没有作系统的研究, 但他还是承认过人有“得于天之本性”,肯定“崇尚个性”是泡尔生的“好主张”。他还说过:“人类者,兽格、人格并备”。当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曾对“人性”问题发表过原则性的评述。他说:“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⑥这就是说,当毛泽东接受了唯物史观以后,他明确地认为,包括道德思想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的反映。“旧的社会关系,就是吃人关系!”⑦因此,“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⑧他还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包括无产阶级的革命道德。”⑨

道德哲学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它可以揭示道德的进化趋势。道德是“千古不变”还是不断进化的,这历来是哲学与伦理学上两种对立的观念。青年毛泽东完全赞同泡尔生关于道德是随着时代与文化的变迁而进化的观点,即一定的道德适应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进而,毛泽东对道德的普遍性和时代性作了论述。他强调“道德因社会而异,因人而异。”但“道德与时代俱异,而仍不失其为道德”。这是因为,道德虽具有时代性,但也具有普遍性。

既然道德是随着时代与文化的变迁而进化的,所以道德是不断更新的。泡尔生在转引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欲尽革青年时代之见解”的话后指出:“当今之时,无论其为思想、为道德、为生活之法式,一切舍旧而谋新。”对此,毛泽东强调说:“道德哲学在开放之时代尤要。”“吾国二千年来之学者,皆可谓之学而不思。”由此可见,毛泽东的进化观与发展观是一贯的,他曾经批评过:“学问要新,道德要旧”的谬说,指出“道德要旧”,就是“道德要从孔子的变语。”⑩当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在《矛盾论》中,进一步深刻地批判了董仲舒所谓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保守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