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世界观对创作的指导意义

作家世界观与创作的关系,这是中外古今都有争议的一道难题。这一问题的破解,包涵相当的复杂性,任何简单和片面地处理都是要不得的。

毛泽东很重视这一问题,他从战略家的高度,主张革命的作家艺术家必须悉心“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强调要把这二者自觉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像鲁迅那样,既能“横眉冷对千夫指”,又能“俯首甘为孺子牛”,从而担负起新时代的历史重任,创造出各种人物形象,帮助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发展。

当科学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还处在创立和传播的初期,一些倾向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作家,只是同情和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和工人阶级的运动,他们还习惯于从外边或从上头观察和描写无产者的生活和遭遇、欢乐和痛苦。尽管有些进步作家企图以艺术家的勇气和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但他们缺少正确世界观和社会学说的指导,至多只能做到“简单朴素, 不加修饰的”“如实地叙述”(28)。因此,当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只能号召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向莎士比亚和巴尔扎克学习,只能要求文学作品“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来“动摇资本主义世界的乐观主义”(29),这是可以理解的。

列宁对托尔斯泰的研究,涉及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世界观的关系, 指出作家作品、观点、学说、学派中的矛盾与二重性因素,是由作家世界观

——即托尔斯泰主义——的内在矛盾造成的。列宁给高尔基写信,希望他摆脱“造神说”的影响,走出彼得堡,到外地去感受“全心全意投入最激烈的斗争的人的情绪”(30),也是旨在要求作家在现实生活中学得活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讲演以及 1920 年 10 月为全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起草的决议草案中,曾明确提出“应该学习共产主义”(31),指出过“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正确地反映了无产阶级的利益、观点和文化”(32)。但是,列宁没有能进一步详细阐述这一世界观与文艺创作的关系,就过早地去世了。

斯大林是较早论及无产阶级世界观与文艺创作文艺关系的人。在斯大林领导下,以高尔基为首的苏联文艺界最先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精神同创作原则挂起钩来,并回答了“怎么看待世界观在艺术中的作用”问题。1933 年,斯大林在答复一位诗人的问话时讲道:“严肃他说,你们不应该用抽象的观点装满艺术家的脑袋。他应该知道

马克思和列宁的理论,但也应该知道生活。如果他真实地反映我们的生活, 那末他在生活中就不可能不觉察到、不可能不反映使生活走向社会主义的东西。这就是社会主义,这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33)

可见,经典作家是一贯重视革命文艺工作者掌握先进世界观和艺术方法论的。不过,他们的议论带有简明性,象毛泽东那样,几十年内,系统他说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同作家艺术家和艺术创作的关系,全面地解释马克思主义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诚挚地号召作家艺术家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在同假恶丑的斗争中发展真善美,张扬马克思主义精神,这在革命文艺思想史上是不多见的。毛泽东是把马列主义作为“革命作家,尤其是党员作家”“必须有的知识”(34),作为他们“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克服种种有害的创作情绪,彻底解决思想感情问题的有效手段加以强调的。

1938 年 4 月,毛泽东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大会的讲演中就谈到:“亭子间的人弄出来的东西有时不大好吃,山顶上的人弄出来的东酉有时不大好看。”(35)虽然这里说的是内容和形式的问题,但也很明显地透视着作家世界观对创作方法的制约。

1938 年 4 月 28 日,毛泽东到“鲁艺”做题为《怎样做艺术家》的演讲, 谈到:虽然政治上、艺术上要实行统一的战线,“然而艺术上的政治独立性仍是必要的,艺术上的政治立场是不能放弃的;我们这个艺术学院便是要政治立场的,我们在政治上是马克思主义者。⋯⋯每一派都有他的阶级立场, 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劳苦大众方面的,但在统一战线原则之下,我们并不用马克思主义来排斥别人,那是关门主义,不是统一战线。但在统一战线之下我们不能丧失自己的政治立场——这是鲁迅先生的方向,你们鲁迅艺术学院要继续鲁迅先生的方向。”(36)毛泽东谈的是艺术上的统一战线问题,但不难看出,要求革命作家艺术家“艺术上是马克思主义者”,其中就包括着在政治上和艺术上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绝不能因为创作方法上的多元性或多样性而忽视自身科学世界观的立场。

1942 年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毛泽东把延安的“鲁艺”称为“小鲁艺”,认为工农兵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才是“大鲁艺”,广大的劳动人民才是“大鲁艺的老师”(37),完全也是从世界观与文艺创作的关系出发加以论述的。

建国以后,毛泽东对作家艺术家世界观问题的关注更是有增无减。1957 年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召集新闻出版界部分代表开座谈会,会上讲了这样一段意见:“听说有些文学家十分不喜欢马克思主义这个东西,说有了它,小说就不好写了。我看这也是‘条件反射’。什么东西都是旧的习惯了新的就钻不进去,因为旧的把新的压住了。说学了马克思主义,小说不好写,大概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跟他们的旧思想有抵触,所以写不出东西来。”

(38)显然。毛泽东是不赞成有人把具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同文艺创作之间看

成了二律背反的关系的。他主张,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还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的修养:“要提倡大家学它十年八年,马克思主义学得多了,就会把旧思想推了出去。”“当然,学是要自愿的。”(39)总之,毛泽东把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毛泽东还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作为自己提倡的文艺创作方法的灵魂实质和有机成分,高度重视对艺术创作原则的指导作用。抗战

时期,他就提出“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40)。在他看来,“一 种艺术作品只是流水帐式地记述现状,而没有对将来的理想是不好的。在现 状中看出缺点,同时看出将来的光明希望,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41) 到 1958 年,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郑重提出“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 应采取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42),这就把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文艺创作方法之间的关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 不能不说是毛泽东贡献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特有的东西。揭示作家审美感情实现的新途径

毛泽东是重视文艺的审美本性的。他明确指出“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 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43)。“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 的倾向。我们应该进行文艺问题上的两条战线斗争。”(44)

笔者以为,毛泽东对审美问题更具特色、更有创见、更为深刻的意见则是对作家艺术家如何才能达到内容和形式、真实性和倾向性统一的论述。他是要求把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思想,把想表达的革命意愿,“转化”为对新的时代、新的人物、新的生活的审美感情,而这种审美感情又要体现在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之中,体现在完善的艺术形式之中,作为审美的最高境界的。毛泽东从多方面对审美“转化”的阐释,说明他抓住了文艺的特质,并且找到了作家实现新审美感受的可靠途径。

文艺是一种特殊的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形式。它要诉诸欣赏者直接的视听感觉,用各种形态的艺术形象去唤起欣赏主体的愉悦感情。文学家要使自己的作品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必须熟悉自己服务对象的心理、爱好、情感和语言。不仅要观察了解他们,而且要真心实意地体验他们。“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45)。毛泽东认为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是第一位的工作”(46)。正是由于高度重视这一点,他才使新文艺的审美特性有了可以实现的理论依托。这是深谙艺术创作规律的见解。这种见解,对从根本上杜绝文艺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杜绝将艺术形式变成某种内容的化装宣传,将文艺作品当成演绎政治观念形象手段的倾向, 是颇有好处的。

这里有一个思想倾向“转化”为主体情感体验的取向问题。毛泽东不赞成有些文艺家不爱工农兵感情,不爱他们的姿态,不爱他们的萌芽状态的文艺,有时也爱,但那是为着猎奇,为着装饰自己的作品甚至是为着追求其中落后东西而爱的不良取向。他希望文艺沿着工农兵前进的方向去提高,这就实际上规定了文艺家审美好恶的取向标准和美学方向。

英国“新左派”批评家伊格尔顿曾经说过:“确实可以把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史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专门研究作者(浪漫主义和 19 世纪);专注于文本(新批评派);近年来明显地把注意力转向读者。这三者之间,读者一直是最受冷落的——这是令人奇怪的,因为没有他或她就不会有文学作品的文本。文学作品的文本不是放在书架上:它们是表明作品含义的过程, 只是在阅读的实践中才能实现。”(47)

我们无须在这里详尽历数 20 世纪文学理论发展演变和递嬗的过程,只要看一看毛泽东对读者问题、“接受者”问题的关注比后来的“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提早了 20 年,就足见他的智慧和敏感了。从某种意义上,

可以说毛泽东是现代文学理论发展第三个阶段的真正发端者。只要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一种体系结构解析开来,人们就很容易发见其中蕴含着大量后来才出现的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的思想因子。

毛泽东不仅重视审美根本规律的把握,而且重视艺术其他规律的探索。他曾提出艺术美和生活美的关系问题,文艺源和流的关系问题,文学党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艺术的民族保守性和革新性和关系问题;他还提出过艺术的典型化原则,中西结合原则,新诗歌创作的形式原则;他探讨过艺术的形象思维问题,美的阶级性与共同美感问题,优秀“民主文学”的“人民性”

  1. 问题;他

对古典诗同曲赋、古典小说、笔记小说、诗话词话、近现代文学,都有精湛的研究;他主张按照艺术科学进行艺术的自由竞争,开展充分说理的文艺批评,学术问题上要民主,对一时“难下断语”的问题,可以“暂时存疑”

  1. ⋯⋯总之,毛泽东的文艺美学思想极其丰富,有待于我们从更深广的角

度去作新的解释,新的开掘。

邓小平曾经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列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列主义者。”(50)以此为标准,人们可以说,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家是相当杰出的。

历史已进入新的时期。新的时代条件为毛泽东文艺理论的发展又提供许多新的机遇。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祝辞》,以及新时期以来他的一系列有关文艺问题的讲话,正是这种发展的生动体现。现在,我们面临着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大好时机。我们要以毛泽东为榜样,在文艺理论上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这,就是我们对毛泽东最好的纪念。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