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扬弃论的总原则

实现文化扬弃,对文化建设事业是一项极高的要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毛泽东曾评价“五四”以来新诗创作的得失,充分肯定新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又指出,它“迄无成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实现文化扬弃的难度。

为了使文化工作者有所遵循,能够知难而进,毛泽东又提出了实践文化扬弃论的两条总原则: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二是坚持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它科学地概括和总结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及思维运动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则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人类优秀文化的智慧结晶。人类的文化发展史本来就是一个在不断地批判继承中除旧布新的客观进程。为着科学地把握和积极地推进这一进程,所以毛泽东指出,“现时的中国新文化也不能离开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领导,即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20)

关于文化发展的规律,恩格斯曾有明确论述。他指出:“任何新的学说”都“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之中”

(21),“任何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

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22)。就是说,意识形态文化的发展变化, 从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基础的进步,而意识形态自身的进步又必然要继承以往留下的思想材料,并根据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对之加以改造、扬弃,以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恩格斯这里着重讲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规律,事实上,一切广义的人类文化形态莫不具有这种不断更新的必然趋势(人们从衣食住行等器用性文化的历史演变中,可以举出无数例证来说明这种规律性)。因此, 毛泽东强调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文化观来指导文化建设。

近年来,有人宣扬所谓“民族文化心理积淀论”,认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观点渗透于人们的心理,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方式,成为稳定的模式, 有一种超时代的永恒性质。如果说,这种观点是指旧的思想文化残存在许多人的头脑中,发生着长期的社会影响,它是有合理性的。但如果认为旧文化可以超历史地延续,将永远制约后世一切人的思想和行为,却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看来似乎是超历史、超时代的文化观念,只反映人类文化的共性。它实际是一种抽象,从来就不能独立存在,而只能寄寓在具体的历史文化形态的特殊性中,而各种具体存在的特殊文化总是不断地新陈代谢的产物,绝没有永恒不变的神奇性质。这种“积淀论”夸大了旧文化的功能,否认了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质的具体变化,陷入了形而上学谬论。客观上,也否认了人们对旧文化的主动改造。毛泽东则以“变”的观点看待文化的历史发展,他认为“中国的面貌,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不应该是旧的, 都应该改变。”(23)也就是肯定文化形态将随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扬弃自身, 有所创新。这才是符合文化发展实际的科学认识。

在以什么思想指导来建设新文化的问题上,理论界是有过争论的。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作指导的这条总原则,并非无的放矢。所谓“全盘西化论”和“中体西用论”,之所以不能有效地实现对旧文化的改造,很重

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理论不具备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指导思想。近年来,又有人提倡“西体中用论”,要以西方文化做中国当代文化之“本体”。这种论调颇产生了一些影响。然而,什么是西方文化之体呢?如果说这个体,是指西方文化的共同本质,那么这个体也是一种抽象,不是具体的东西,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它连“体”都没有,何来“本体”?如果要研究西方文化之体,那就要对西方文化中不同质的文化形态作具体的区分。倘若对现代西方文化做大体的分类,它除了非阶级性的通用文化如科学技术、先进的经济管理方法等之外,还有阶级性文化。而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资产阶级文化, 如以私有制为核心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中典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之类。这些陈旧的文化形态,正是中国人民坚决反对的。难道要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引进做中国当代文化的本体?对上述非阶级性通用文化如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方法,固不妨多多引进,为我所用。但是,这种文化既是通用性的,它本身便是用,而不是体,它本质上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这里谈不上什么体不体的问题。如果所谓体,是指西方无产阶级文化, 那么代表这种文化的最先进的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早在 70 多年前就引进了,而且它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已经不断得到丰富发展。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西体中用论者对此不会不知道。但他们置若罔闻,只是一味含糊其词地提倡以西方文化为体。这是什么缘故呢?说穿了,所谓西体中用论, 如果不是主张者头脑糊涂、概念混乱,就是他们有意掩饰其无批判地引进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托词,实质上要以这种文化来排斥、冲击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建设中国无产阶级新文化。

毛泽东讲的实现文化扬弃的第二条总原则,是强调创造新文化,目的在于适应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精辟地规定了新民主主义的性质,说它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这个新文化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这些新政治新经济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文化的建设要适应中国新政治新经济的需要,当然必须为这些新政治新经济的主体即人民服务。不仅新文化自身的性质是如此,而且新文化的来源也在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包括新政治新经济的实践)中。在《讲话》中,毛泽东明白指出,“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人民的生活才是一切文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批判地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是从“流”中汲取有益的东西,这并不能替代自己的创造。文艺不应拒绝“流”的营养,但更要溯流探源,到“源泉”去取得最新鲜生动的现实原料,才能创造新文艺。因此毛泽东鼓励文艺家,“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总之,“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可见,面向实际生活,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关系到新文艺自身的性质问题,而且是新文艺建设的唯一出路和根本条件。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强调新文化要为新政治新经济服务,这无疑是正确的。在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及时调整文化方针,提出为社会主义服务, 为人民服务的方向,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偏向,当然也是正确的,这是毛泽东文化观在新时期的发展。毛泽东提出的面向实际、为人民服务的总原则没有变,而且永远不会变。

近年来,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出现了“一手软、一手硬”的偏向。文艺

界有人再度拣起“全盘西化论”,宣扬文化虚无主义,如电视片《河殇》就主张要用“兰色的海洋文化”取代中华文化。这实质上是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对中华文化一笔抹煞。这是彻头彻尾的谬论。有的人热衷引进西方的腐朽文化,也有人则宣扬古代文化中的糟粕,使色情、暴力、吸毒、迷信之类的有害东西,泛滥不止。这都是文化建设中的逆流,是一种倒退。这些坏现象完全背离了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严加禁止。不如此,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就是一句空话。

毛泽东文化扬弃论提出的两条总原则,是分别从指导思想和服务方向两方面讲的。这两条总原则在根本上又是完全一致的,二者也是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本身就来自人民群众创造文化的社会实践,又必须回到新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为人民服务,并要经过这种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不断验证和丰富。新文化建设离开了这一指导思想,就成了盲目的实践; 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离开了新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也就失掉了它的理论价值和生命力。因此,两条总原则的内在一致性,体现了毛泽东文化扬弃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阶级性、人民性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