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出了文艺和生活的辩证关系的科学原理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为正确认识文艺和生活的关系奠定了科学的哲学基础。他们还主张文艺应真实地反映生活,小说应“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来打破关于这些关系的流行的传统幻想”, 应“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过,他们都没有对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作过全面的论述。

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提出:外部世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应当了解为不是‘僵死的’,⋯⋯而是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他还指出,“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末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至于文艺和生活的关系问题,他也没有作过全面论述。

毛泽东在哲学上坚持和发展了能动反映论,在文艺理论上把能动反映论和艺术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地论述了文艺和社会生活的一系列关系,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涵义。

一、关于文艺的源泉。他指出:“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这个论断完全符合于自产生文艺以来直至当今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实际。他不但根据文艺的一般规律阐述文艺源泉,而且根据革命文艺的特殊规律进行阐述,指出:“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毛泽东的文艺源泉论的深刻之处,不仅在于科学地解决了人类历史上从未得到解决的文艺根源问题,而且在于它为文艺家必须深入群众生活提供了理论根据。

二、关于文艺家深入群众生活。毛泽东对文艺源泉的论述,主要为了帮助文艺家认识深入群众生活的必要性。所以他接着指出:“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

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行创作过程。”这是由正确解决文艺源泉问题必然提出的对文艺家的要求, 这个要求给文艺家指明了康庄大道。

三、关于文艺反映生活的能动性。毛泽东指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文艺应该把日常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这既是能动反映论在文艺上的运用,又是对文艺客观规律的揭示,对古今中外许多优秀作品创作经验的理论概括。

毛泽东一向主张能动反映论,在此之前就已提出:“反映不是被动的摄取对象,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客观实际情况的能动的反映”。他强调了人的头脑在反映过程中的改造功能,揭示了人脑对感觉材料“去”、“取”、“存”的自觉选择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生发性、迁延性和指向性,造成“系统”的建构性、整合性和创造性,“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性。他还指出:“认识是能动的因素,起着改造世界的作用”。十分清楚,毛泽东所坚持的能动反映论不但根本区别于唯心主义认识论,而且和旧唯物主义机械反映论泾渭分明。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把能动反映论运用于文艺,结合文艺的客观规律,就必然提出六个“更”,主张“典型化”。

典型化是创造艺术典型的必由之路。只有创造出艺术典型、才能“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更高”即“更典型”,正如别林斯基所说:“艺术采用现实的材料,把这材料提高到⋯⋯典型的意义上”。“更典型”,必是“更强烈,更有集中性”,鲁迅在谈创造阿 Q 等典型的经验时说,他那么写,是为了“使作品的力量较能集中,发挥得更强烈。”“更典型”也必是“更理想”,黑格尔在《美学》中讲的“艺术理想”即艺术典型;别林斯基说得更直截了当: “理想或典型形象”。艺术典型是独特个性(个别性)中蕴含一定代表性的艺术生命,所以,“更典型”的艺术形象不仅个性鲜明、独特、突出,而且必然反映事物本质规律,“更带普遍性”,更具普遍社会意义。这说明,在那六个“更”中,核心是“更典型”;它们都是典型化成果艺术典型的诸方面特征。

毛泽东认为不但“可以而且应该”达到那六个“更”,这表明他提倡典型化,倡导典型创造。他指出,通过“典型化”而创造出来的比实际生活“更典型”的艺术典型,就是“人民⋯⋯要求”的艺术的“美”。这种创造,正是文艺反映生活的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四、关于文艺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及其特点。毛泽东高度重视文艺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他认为这种作用是通过对人的精神的作用而实现的,并区分了不同性质的文艺对人的精神的不同作用,指出政治上根本反动的作品起的是“毒害人民”的作用,有些坏作品起了“鼓动群众离心离德”、“拉着人们倒退”的作用,而有些好作品则起了“鼓励群众同心同德”、“促成进步” 的作用,所以他要求革命文艺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精神武器。

作为杰出诗人的毛泽东、谙熟文艺的特性,懂得文艺怎样才能对人的精神起作用,才能帮助人民群众。他指出:“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他还对这种“创造” 和“帮助”的关系作了阐释:通过典型化创造出艺术美的文艺作品,“能使

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这是对典型化的艺术美的功能和作用的充分肯定。“能使人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表明典型化的艺术美富有魅力,能陶情冶性, 深深感染欣赏者的心,激励欣赏者的精神,这正是典型化的艺术美所发挥的美感教育作用的特点。毛泽东早年在致萧子升信中就谈过“美感教育”。在

《讲话》中,他强调革命文艺应具有这种特点,认为只有这样的文艺才能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 那未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地迅速地完成”。

毛泽东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文艺和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的科学原理,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增添了这个重要的新内容,这无疑是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