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制定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一整套方针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论述过艺术发展问题,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但由于他们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所以都没有把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为一个现实问题加以论述。列宁在十月革命前为了说明无产阶级的党的文学部分不能和其他部分刻板等同起来,提出了两个“广阔天地”的论断。在十月革命后, 他一方面指出艺术家“都能够有权利按照他的理想来自由创作”,同时也指出“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努力去领导这一发展”。为了使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得

到健康发展,他坚决和搞虚无主义的“无产阶级文化派”作斗争,强调要批判地继承文化艺术遗产。可见,列宁有一些关于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构想, 但尚未制定成一套明确的方针。斯大林提出“竞赛”的主张,认为“问题不在于禁止,而在于通过竞赛,创作真正的、有意思的、富有艺术性的苏维埃性质的剧本,来代替旧的和新的非无产阶级的低级作品,逐步地把它们从舞台上排挤下去”。可以说,“竞赛”是斯大林制定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方针。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提出过“应该容许各种各色艺术品的自由竞争”的主张。在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他制定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一整套方针,这就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1951 年和 1952 年,毛泽东两次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题词,

作为我国戏曲事业发展繁荣的方针。这是他对自己在 40 年代两次提出的“推陈出新”的发展。对于我国戏曲事业来说,这是一个不可割裂的完整的方针。要发展戏曲事业,无疑需要“推陈出新”,它的实质是正确地对待和处理戏曲的改革与创造问题;但还必须同时提出“百花齐放”,其原因正如周恩来所解释的:“我们要发展自己的戏曲艺术,首先得承认‘百花齐放’,也就是首先要发掘我们民间的戏曲艺术,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推陈出新’。如果不先‘百花齐放’,那你怎么去加以改革,怎么去加以发展呢?没有基础怎么改革,怎么出新呢?”因此,“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发展戏曲事业唯一正确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毛泽东于 1956 年 4 月 28 日在中央政

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的。同年 5 月 2 日,次年 1 月 18 日和 27 日,他都阐述

了“双百”方针。1957 年 2 月 27 日,他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实行这个方针,“并不会消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地正是会加强它的这种地位。”同年 3 月 12 日,他又指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我们从他的一系列阐述中可以认识到,“双百”方针是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在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艺术科学文化的迫切要求上,为了正确处理艺术科学文化领域中的矛盾,促进其发展、进步和繁荣,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文艺界和其他领域的指导地位而提出来的。这个方针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包含着对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和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经验的总结,包含着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我们党领导艺术科学文化的经验的总结,而且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这是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艺术科学文化发展规律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的成果,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艺术科学文化发展繁荣的正确方针。

早在 1915 年秋,毛泽东在致萧子升的信中提出:观西洋史,当注意中西之比较,取于外而资于内。后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联合政府》中,他一再提出批判地继承文化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艺术的主张。1956 年4 月 25 日,他把批判地学习世界上一切民族一切国家文学艺术中一切真正好

的东西作为“我们的方针”的内容之一。同年 8 月 24 日他指出:“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不要全盘西化。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

族风格的东西。”1964 年 9 月 27 日,他正式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的方针。可见,这方针是他经过许多年深思熟虑、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以后才提出来的。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繁荣的一整套方针,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是个创举。当然,这些方针无疑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文艺思想。例如,我们从“双百”方针中就可看到它和马克思提出的“应该用自己的风格去写”,“给作家指定一种风格⋯⋯是错误的”的一致性,也可看到它和列宁提出的两个“广阔天地”、斯大林提出的“竞赛” 的一致性;但马克思、列宁的都不是作为文艺方针提出的,斯大林的虽作为文艺方针提出,却远不及毛泽东的全面、完整、深刻、理论内涵丰富。所以, 毛泽东提出的这套正确方针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大贡献。它们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