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确立大小“参考”的报道思想

毛泽东特别重视参考报道,是出于指导革命、推进建设和开展外交斗争, 以及锻炼广大干部、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的需要。

1.毕生重视并大力倡导调查研究的毛泽东,把“大参考”作为对外部形势和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主要情报信息来源,作出决策、发表言论的重要依据和了解外界对中国反应的重要渠道。

毛泽东对“大参考”的报道,有许多指示和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是: 时效迅速,客观全面,切忌主观,如实反映,译编准确。

·时效迅速·毛泽东要求“大参考”报道时效迅速,有重大事件和局势变化时,立即提供外电报道;中国采取重大举措时,及时提供外界反应,有的影响很大的行动,他指示等外电有了报道,再正式宣布。如 1964 年 10 月我国首次爆炸原子弹成功,根据他的指示,在外电反应纷至沓来后,才正式发布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抗美援朝、中印边界自卫生反击战等,也是这样。

毛泽东总是希望尽快尽多地看到外电报道。在延安时,由于条件所限, 新华社每天的参考报道和传递方式,不能满足他及时研究国内外形势的需要,于是,他常常在晚上亲自到新华社看刚抄收并译出的参考电讯。有时在晚饭后独自走下凤凰山,信步直奔新华社;有时夜间 11、12 点钟,由警卫员提着马灯陪同前来。他到新华社看参考电讯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并常就时事问题发表看法,提出需要注意的方面。

新中国建立后,周恩来直接指导参考报道工作,他要求新华社一收到重大新闻,立即向总理办公室报告。周恩来除亲自告诉毛泽东这些重要的国际信息外,常常叮嘱新华社及时向毛泽东提供重要的参考材料。

·全面客观·毛泽东曾多次指示要尽多地收集外部世界各方的情况,特别强调向中央提供参考报道要全面,正面的反面的、好的坏的都要反映。他很重视外界同我唱反调的言论。比如,他看了 1957 年 6 月 24 日《参考资料》刊登的美国《新共和》杂志的一篇文章,在给陈云的批语中写道:“17 页有一句话,值得研究一下。这一句话是唱反调的,但也应当促使我们注意。”

(14)

·切忌主观·毛泽东要求参考报道从选材到标题都不要带主观成份,尽量客观。他对《参考资料》上的标题倾向性太大,曾多次提出意见。“文革” 期间,周恩来多次强调指出,“毛泽东交代过,《参考资料》不要自己标标题,原来怎么标就怎么标,让读者自己判断”;“《参考资料》编辑有时有些主观,标题作的不一定符合实际内容,其实可以不这样搞,按照毛主席的指示,用人家原来的标题。”

·如实反映·1969 年 6 月 17 日,毛泽东针对《参考资料》关于我党九大反应报道的标题批示说:“外国人,外国党评论九大,编者不要随意加‘妄评’字样,如实地向中央提供就可以了。”这里虽然是指的标题,但“大参考”要如实地、原原本本地反映外界关于中国的议论,是他一贯的思想。至于记者写内能,毛泽东说:中央给记者的任务就是如实反映情况。记者反映情况就是执行自己的职责。中央怎样判断,这是中央的事。他强调“我们的情报要真实,不要扯谎”(15)。记者要如实反映情况,必须作调查。对调查应持的态度,毛泽东说:“调查应本实事求是原则,有则有,无则无,多则多, 少则少,力避主观夸大,但也不要故意缩小。”(16)

·译编准确·毛泽东要求“大参考”的报道准确无误,发现译编差错便给予批评指正。在转战陕北期间,“四大队”提供的参考材料中,把一条“中央社”电讯的电头错为“合众社”。毛泽东发现后,把“四大队”负责人范长江召去,严肃地质问:“长江同志,你为什么造谣呢?⋯⋯如果我党中央把国民党的报道当成美国的报道来批评,岂不让人家笑话吗?”1958 年 10 月,《参考资料》关于台湾海峡地区局势报道未抓住美台矛盾加剧的动向, 不符合中央政策,受到毛泽东的批评:“从最近《参考资料》上台湾海峡地区局势新闻的标题和编排可以看出,《参考资料》的编辑人员不了解中央在这方面的政策和方针。他们应该好好学习。”

2.毛泽东把《参考消息》作为一个特殊的窗口和一种特殊的教材,让广大干部和群众透过这个窗口,了解和认识复杂的世界;有时还通过这个窗口就将要发生的重大事态选择外电外报有关的报道,向读者“吹风”;让党内外同志通过这张独特的报纸,接触反面材料,经受锻炼,健康成长。

中共中央确定,扩大发行的《参考消息》“选载当天收到的各外国通讯社、台湾国民党通讯社所播发的消息,和各国报刊、台湾香港报刊所发表的有参考价值的材料”(17)。毛泽东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人“经常比较敌我两方的宣传,让他们知道世界是复杂的,每个问题都有对立面。这样才参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他强调《参考消息》“连那些骂我们的言论也登”,“不要封锁,封锁起来反而危险”。

毛泽东很重视反面教材的作用。他说:“发行《参考消息》以及出版其他反面教材,就是‘种牛痘’,增强干部和群众在政治上的免疫力。”(18) 他还说,“没有‘蒋委员长’,六亿人民教不过来的,单是共产党的正面教育是不行的。”(19)他利用反面教材的一个常人不敢为的例子是:在西藏发生叛乱、印度反动派大肆进行反华宣传时,他指示《参考消息》刊登印报诬蔑中国、丑化毛泽东形象的漫画。这样做,诚如他提出由《人民日报》发表西方报刊污蔑他是“比希特勒更甚者”的言论漫画时所说的一样,是“让世界人民想一想,在西藏问题上和革命与反革命界限问题上闹清楚”(20)。

毛泽东让《参考消息》刊登敌人攻击言论,包括诽谤他的材料,表现出

伟大的政治家气魄的宽阔的胸怀。但他对有关中国重大举措的外电报道的处理,则非常填密、严谨。突出的例子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过鸭绿江这一重大行动,他当即写信给胡乔木:“外国通讯社如对志愿军有反映,请注意在四、五天内不要登载在《参考消息》上。”(21)从这一安排上我们可以领略到, 在毛泽东作出重大决策时,《参考消息》作为全局中的一个棋子也在他的运筹之中。

毛泽东的一些批示表明,说得好听与不好听,不是登不登《参考消息》的界限。为了让人民认清帝国主义反共反华的面目,有时往往选登其具有代表性的诬蔑攻击言论。

毛泽东一再指示《参考消息》报道不要倾向性太大,标题要尽量客观, 让读者自己判断。1972 年 107 日,周恩来指示:“《参考消息》从今天起一概不要有倾向性,完全客观,毛主席已说过多次。”

毛泽东关于《参考消息》的一系列指示,体现了人民领袖对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关心和信任,以及增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思想。

毛泽东、党中央出于革命斗争的需要,在形势将出现重大转折或将有重在举措时,便让《参考消息》选登一些有关的外电外报材料,向大家“吹风”, 使人们在思想上有所准备。

1957 年扩大发行《参考消息》,同当时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无关系。

1956 年苏共 20 大后,世界共运内部矛盾发展,斗争加剧,相继爆发的波匈事件,在中国广大党员和干部中引起很大的震动。因为他们从报纸宣中只知道社会主义国家团结、进步等光明面,出了大问题便难以理解。所以,中共中央在 1956 年底发出的关于扩大《参考消息》订阅范围的通知中说,“有必要使我们的干部,及时地知道我们的敌人的情况和敌人的观点,以及我们的朋友的那些和我们有所不同的观点,以便避免他们在观察时事问题时的片面性和思想僵化现象”。《参考消息》报扩大发行后刊登了大量“兄弟党的通讯社和报刊的材料”,使广大干部对随后来临的共运大论战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

这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突出例子是,毛泽东批准《参考消息》于 1971

年 6 月刊登斯诺采访毛泽东、周恩来的一组报道,为中美关系将出现重大变化和纠正林彪、江青一伙的极左行径,在群众中作了广泛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