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历史的反思和面临的任务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一般原理,使它与中国文化的革新与建设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的正确理论和方针。实践这一理论方针,我们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在 1957 年后, 在“左”的思想路线影响下,使得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和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正确方针的执行受到极大的干扰。到了“文化大革命”,“左”的路线恶性发展,把传统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不加区别地统统当作封、资、修加以批判, 实行文化虚无主义和排外主义;另一方面,又以批判封建主义为名,把真正封建主义的东西在革命的名义下复活起来,从而极大地阻碍和破坏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总结和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恢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和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正确理论和方针,正确地认识传统文化,正确地认识西方文化,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促进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一般原理与中国新时期的现实在更高水平上的结合,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

继承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吸取西方先进文化两个方面,都是建设具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是缺一不可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我们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为中心”, 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的确立,以及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排除了“左”的干扰,进一步为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指明了方向。首先是对外开放的实行。不开放,闭关锁国,就不能发展自己,经济上是如此,文化上也是如此。拒绝接受外国的进步文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都是不可能的。由于实行对外开放,毛泽东提出的中国民族文化与外国先进文化的融合的思想,正在逐步得到实现。同时,我们也正以空前的规模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发掘、整理、研究和传播的工作。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要发展民族文化,就必须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它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的兴衰,同时也是增强我们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振奋民族精神, 加强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条件。把民族文化遗产,一律加以批判打倒的“左”的做法和民族的虚无主义恩想,只会自我阻断我们民族精神命脉,自我毁灭我们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基础,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萎缩下去,我们的民族文化就有失去独立和生命成为一种毫无生气的依附性的文化的危险。

要做好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和吸收外来进步文化的工作,我们仍然要坚持毛泽东倡导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克服和纠正一切形式主义的思想方法。新时期以来,面对世界和中国历史性的巨大变化,面临新的文化挑战, 如何对待民族文化传统和外来文化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被重新提出来,其中就有全盘西化与回归传统,中体西用与西体中用,文化寻根与走向“蓝色”, 哲学启蒙与以夏变夷,彻底重建与复兴儒学等主张。这些主张,既是历史上古今中西之争在新条件下的继续,又具有更加复杂深刻的时代内容。它们既是对中国长期以来古今中西文化冲突的历史反思,又是对中国文化面对新的古今中西冲突挑战的不同回答。他们的主张内容各异,甚至存在着巨大的差别,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分别作出恰当的评价。但这些主张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的倡导者缺乏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缺乏共性与个性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对于民族文化传统,对于西方文化,采取一种形式主义的方法。这种形式主义看问题的方法,不能正确处理古今中外的文化关系,也会影响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这也进一步说明,发扬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树立辩证的思想,克服和纠正形式主义的思想方法,对于我们处理好文化建设中的古今中外关系,对于从事民族文化遗产和外来先进文化的借鉴、吸收工作,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我们还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我们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的目的是什么?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的提出,进一步回答了这个问题。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不是要回归传统,越搞越古,而是为了今天的文化建设。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超越传统,实现创造转化,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的文化成果得以充分开发利用,获得时代的新生命。我们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也不是全盘西化,越搞越洋,而是为我所用,为中国的文化建设所用。以我为主,兼取众长,相互融合,开拓创造,创造出既非古代又非外国的,融贯古今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总之,继

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和吸收外国先进文化,要着眼于今天,立足于中国,

目的都是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对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古今中西之辩,作出的历史结论,也是对我们文化面临新的古今中西冲突挑战的回答。我们坚信,顺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道路,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世界的文化将走向中国,中国的文化也将走向世界,中华民族的文化,必将重放异彩,在世界文化中放射出愈来愈灿烂的光辉。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