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充分利用参考报道揭露美蒋反动派

1948 年春,解放战争捷报频传,全国胜利在望。与此同时,在政治上同国民党的斗争也更加激烈和针锋相对了。在党中央转移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后,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新闻、述评和评论等越来越多。在这些被誉为“射向国民党的重发炮弹”的评论文章中,毛泽东援引了大量的参考报道材

料。如《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驳斥的南京国民党政府所谓“光荣的和平” 论调以及合众社对这一论调的鼓噪;《评战犯求和》批驳的蒋介石元旦致词及外电关于上海对蒋致词反应冷谈的报道;《中共发言人评南京行政院的决议》中引用的决议内容;《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全面和平》中引用的美国大使司徒雷登的谈话,等等,都来自“中央社”和外电报道。这些评论文章大都是毛泽东在夜间写成的,引用的许多参考材料是当天晚上《参考消息》刚刊登出来的。

为满足毛泽东、党中央日益增多的对外部情报信息的需要,这期间,新华社抄收的各国通讯社电讯不断增多,共计抄收 30 家的新闻广播。收集的信息内容范围也越来越广,更加注意配合斗争的需要。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1949 年 3 月,毛泽东、党中央即北上北平,新华总社也随着进驻香山,从进北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半年时间内,围绕着同国民党的军事、政治斗争,同美国的外交、政治斗争,毛泽东及时而充分地使用了大量参考材料。比如,在我军渡江前夕,同国民党进行的关于《国内和平协定》的谈判,关系重大,中外关注。毛泽东通过参考报道,及时了解国民党及尚在其统治下的地区各方的态度及反应,以及国际上,特别是美国的动向和反应。他撰写的评论《南京政府向何处去?》对南京国民党政府内三部分人的透彻剖析;谴责南京当局 4 月 1 日镇压要求接受中共八项和平谈判条件的示威学生造成伤亡一百多人的惨案,等等,其中引用的参考报道不少,而为写这些评论,他看的参考材料就更多了。

开国前夕,对美国关于中美关系白皮书的批判,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毛泽东从 8 月 14 日起接连发表了《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和《“友谊”,还是侵略?》等五篇评论,深刻地揭露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帝国主义本质,指出国内知识分子阶层中一些人对美国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并从理论上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发生和取得胜利的原因。这场批判的靶子——美国国务院 1949 年 8 月 5 日发表的关于中美关系的

白皮书,及艾奇逊国务卿 7 月 30 日给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信,都是根据外电报道及时译编出来的。当得知毛泽东要写评论后,新华社英文翻译组又对译文作了反复认真的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