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地位

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估价,最科学的办法还是把它放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系统中去考察,因为这里的可比性更多一些。荷兰莱顿大学教授、国际知名学者福克马在一部关于中国文学的著作中曾说:“毛的文学导师是列宁”

(13)。倘就 1942 年前后的状况而言,这个判断有一定的真实性。但是,若就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全貌来看,这个判断显然是有局限性的。

对于毛泽东文艺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史上的地位,笔者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如果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发展比作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毛泽东文艺思想无疑是这条河床中水面最为宽阔、流量最为宏大的一段(14)。笔者的这一结论是从研究了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发展的历史后得出来的,是在比较毛泽东与其他经典作家的过程中确定下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摆正了文艺在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位置;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艺术的本质及其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关系;第一次从无产阶级立场总结了艺术掌握世界方式的基本规律,从而,为科学文艺学说的诞生奠定了稳实的基础。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文艺观的 19 世纪中后期,欧洲乃至世界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独立的劳动群众的文艺运动,还没有出现有组织的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文艺新军。宪章派诗歌、巴黎公社诗作,以及象格奥尔格·维尔恃这样“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侍人”(15)的作品,都是当时零星的产物。因此,总结新时代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文艺运动经验的任务,历史地落到了后来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上。列宁一生十分关心无产阶级和苏维埃的文艺事业,对无产阶级政党在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工作做了许多宝贵的指示,并且担负起了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俄苏文艺运动结合起来的使命。他提出了“文学的党性原则”,提出了文学“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思想,提出了“两种民族文化”学

说,提出了批判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睿见,并把辩证法、唯物史观、能动反映论出色地运用到对列夫·托尔斯泰、赫尔岑、印·阿尔曼德、阿·阿威尔岑柯、高尔基、鲍狄埃等作家及其作品的评论上,使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明显呈现出列宁主义阶段的面貌。尤其是列宁有六年多领导俄苏社会主义文艺运动的经验,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规律,这是一笔难得的思想财富, 但列宁一生毕竟很少有时间能比较集中精力地研究文艺问题,他说过:“我感到遗憾的是,过去没有时间,将来也不会有时间来研究艺术。”(16)他太忙了。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占去了他的主要时光。

斯大林经历了较长时间来领导苏联的文艺运动,对社会主义时期的艺术创作方法,文艺的内容和形式,作品反映新的生活,支持文学新生力量,以及开展文艺领域的思想斗争和理论探讨,都有许多好的论述。斯大林在领导文艺的实践中是有过失的。但他终其一生坚持和捍卫了无产阶级的文艺路线,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发展是有功绩的。

相比较而言,毛泽东一生对文艺问题关注的持久和深入,涉及面的广泛和博大,著述和言论的数量之多,内容更具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和社会主义时期文艺运动经验总结的特点,并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民族的具体文艺实践结合起来,这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突出的。福克马曾指出毛泽东在战争年代那样紧张复杂的工作条件下来抓文艺理论, 说明他十分重视文艺。并说,“在西方,还很难找到一位政治家对文艺有如此高的期望。”(17)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付出了惊人的代价。而这个过程,无论是历时之长久,问题之繁复,斗争之剧烈,还是为此花费精力之巨大,在国际共产主义文艺运动史上,都是仅见的。毛泽东晚年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膨胀在领导文艺运动中犯过严重的错误,发表过一些实践证明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言论和意见。但是,作为理论体系而存在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却是经得起历史检验、具有科学形态的永恒价值的。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文艺运动和社会主义文艺运动规律的理性概括。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它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