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灵活运用教法,重视培养能力,建立稳定、持久的学习情绪

“听说读写”法认为语言的习得是通过模仿,靠大量的听说活动来激发学习外语的兴趣,这种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方法来引起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实际上是外部刺激的方法,在教学中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但正如赞可夫所说“外部刺激的方法只能在短时间内奏效,无法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稳定性。”我们农村中学的现状就是最好的证明。钥匙交给了学生, 就应引导他们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在课堂上单纯地靠机械性地反复操练,所记忆的句子是死板的,长期地反复操练“What’s this?”It’s a book.” “Where is‘A’?”“It’s there.”⋯⋯使学生逐渐产生了一种厌烦心理。有些老师迫于升学的压力,强制学生死记硬背课文,使得部分不善记忆的学生产生了厌烦、畏难情绪。此时,要把握好关键,真正永久性地记忆, 必须是彻底地理解句子结构,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学生获得了英语基础知识之后,就引导他们着重培养自己的能力。从初一上学期就开始,强调学生动口(拼读,对话)、动脑(分析,归纳,总结)、动手(书写,利用工具书)的习惯,避免了学生学习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课堂单元教学是按读、听、说、写、阅“五步过程”进行的。

读;即课前默读。讲新课之前,要求学生利用词典,查找本单元出现的词的词性意思及音标(巩固记忆),然后举出例名,可举课本上的句子,对自己举出例子的学生给予鼓励、表扬。这个过程,无形中既扩大了他们的词汇量,又通过动手过程,练习了书法,强化了单词、音标的记忆。如:查找“well”时,举出很多例子:“He speaks English well.(副词,好) My mother is well now,(形容词,健康的,好的)Well,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感叹词,噢,啊)There is a well in the village.(名词, 井)⋯⋯”新教材的编排很具科学性,实践性,“透明度”高(重、难点都集中在单元后的 Cheakpoint 上),学生很容易把握。上课前,检查 5~6 个学生的预习结果,包括好、中、差生,然后给予指导。这样,一些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也有充分的准备,能回答一些较易的问题。

听说:听说过程是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听是说的前提,说是听的延伸。此过程包括听课文录音,回答课后、练习册上所附问题。由于准备充足听起录音来比较轻松愉快,更能用心体会对话、课文的情与景,错误的语音、语调及时得到纠正。听过录音之后,鼓励质疑,提倡研讨,把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让同学们讨论。研讨时,有些问题可以简答,鼓励他们互答,老师再适当归纳总结。(遗留问题写在质疑本上,再作解答。)

写:即活用练习。活用练习是复用练习的更进一步。在写的时候,学生都要开动脑筋,不是照搬课文里的原句,而是组织新的句子。使学生利用课文的内容和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见解,实际上是运用语言。如:学过有关四季的课文后,可让学生叙述自己家乡的春天或秋天:叙述时允许用课文里的语言,但要叙述真实的情景,内容不限于课文(作为 Homework 课后作业)。这样,学生已经不是在死板地背写英语,而是在真实的环境里运用语言了。

阅:即阅读。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要广泛地阅读。阅读分为默读、朗读、精读和泛读。由于单元教学的第一环节就是采用默读的方式来预习的,此过程实际上也包括了精读过程,(精读也叫分析性阅读。)因此,这一环节的

教学,主要是结合阅读练习册,或在每单元学过之后,印发一些难易适当, 既具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短文,根据情况采用朗读、默读、精读和泛读各种形式,着重培养阅读的基本技巧。如训练眼球在阅读中有节奏的活动,扩大学生在阅读中的视距,以提高阅读速度。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能力,更稳定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种稳定、持久的学习情绪建立之后,学生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1994 年的英语奥赛中,有一名同学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二名同学分别获省级二、三等奖。当年中招考试中,有 6 名同学得了满分,及格率达到 100%。因此, 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能代替学生“走路”。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稳定、持久的学习情绪,才能出现生动活泼, 积极主动的学习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