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十度与公关设计

公关设计,是公共关系的重大课题。公关设计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有一个十度思维的方法。

1.思维的高度。搞事业要有战略眼光,把握全局。搞公共关系设计也不例外。被李瑞环和薄一波同志肯定为好事的“中国十年杰出企业公关评优活动”的设计,就很有思维的高度,表现在:它一个是中国,二是十年,三是杰出企业公共关系,四是推进我国 90 年代企业公共关系健康而迅速的发展。

评出了全国 39 个公共关系搞得好的大中型企业。国际公关协会向世界各公关组织通报了中国这次评优活动情况。可见,这次评优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2.思维的广度。搞公关设计,知识要丰,思路要宽,点子要多。设计一

个公关活动,事前要进行调查,了解市场需求,掌握公众接收能力,考虑采取什么传播手段最有效、最经济等。而且还要估计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 多手准备,以便在危急中,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如果思维不宽阔,事到临头将束手无策。

  1. 思维的深度。在全国第四次公关组织联席会议上讨论通过了《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准则》,提出了当前公关要上层次、上水平的问题,可以看出, 我国公关事业的先行者看得很远,想得很深。显然,在实践中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就是向纵深的发展。一个组织或企业,设计公关活动也要有深度,在考虑效益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社会效益,急功近利不一定是好的设计,有损于本组织或企业总体形象的设计肯定不是成功的设计。

  2. 思维的速度。当今世界,信息瞬息万变,思维要迅速跟上客观的变化, 否则就被动、挨打。

设计一个公关活动,例如会议的召开,产品的展销,新闻的发布,一般都有一个适宜的时间规定,有一个时间的限制。超前,机不成熟;滞后,机已丧失。因此,要把握住时机。

  1. 思维的力度。公关思维的力度,是指在公关设计中,对传统习惯要有一种穿透力,敢于开拓新的天地。中国公关事业的发展,由于其具有相当的力度,从接待公关发展到销售公关、行业公关、政府公关,直到今天的国际贸易公关,这是一个重大突破,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更加密切。这是一种力度的体现。

  2. 思维密度。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问得越多,答得越多,思维的程度就越密,解决问题也就越精确。

现在,为解决公关设计问题,我国一些专家学者为攻破公关策划学这个课题,提出了 30 多个问题。就是说,为了达到一定的密度,要设计一些控制点,以便“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使公关设计达到预期的目的。

  1. 思维的精度。精度,就是准确的程度。搞公关设计,非同儿戏,数据、观察、信息都要准确,组织分工要严密,不然实施起来就会乱套。

中国十年公关评优活动,其思维方式、组织手段、信息渠道相当严密准确。它不仅有举办评优活动的缘起,有实施细则、组织机构、考评对象与内容、考评个案征集方式、评选、颁奖、进程安排、联系地址和联系人,还有推荐委员会名单,等等,每进行一步,都有具体要求,所以很落实,不愧为一个精确的设计。

  1. 思维的时度。思维的时度,就是说我们要把时间当作一个实实在在的因素来考虑。

公关设计,把握住时度很重要。我们党在绘制我国经济建设蓝图时,80 年代翻一番,90 年代翻两番,都有一个目标要求。我国公共关系,80 年代解决了什么问题?90 年代要解决什么问题?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要求。此外, 把握住时度,还有如下含义,如亚运会、奥运会的召开,一年一度的节日、纪念日,如春节、五一节、中秋节、国庆、元旦,还有圣诞节、艺术节等等, 都是设计开展公关活动的好时机。

  1. 思维的空度。空度,是指空间度。一般说,占居的位置越好,空间度越大,所起的作用也就越大。我们考虑问题,要有空间概念,进入全方位思考问题。

设计公关活动,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横向的、纵向的;不仅要考虑到面,还要考虑到体,在体中又有不同的层面,而且不仅考虑到现在,还要考虑到过去和将来;不管是设计建设型的公共关系,还是维系型的、进攻型的、防御型的,矫正型的、交际型的、征询型的、服务型的、社会型的公共关系,不只是要考虑组织这一方,还要考虑公众和传播这两个方面。

  1. 思维的适度。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质的数量界限。失度就会失误。但是,强调适度不是要堵塞突破,因为突破先前的适度,可能开辟一个新的天地,再现一个新的层次。在新的层次里,又会产生新的适度。

设计公关活动,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公众的需求和消费心理灵活地跟着变化。特别是设计类似过去曾有过的公关活动,更应该注意有新意,有新的项目、新的提法、新的口号。一句话,要花样翻新。否则,就会缺乏吸引力, 甚至使人感到烦腻、反感。思维适度,在确定公关目标、公关谈判、公关广告中运用比较广泛。如公关活动目标的确定,期望值定得太低,效益达不到; 定得太高,目标达不到,影响积极性。因此,要根据需要和可能掌握适度。如作传播频率高的公关广告对树立巩固组织的形象一般说是有作用的,但老是一副面孔,一种腔调,一个口号,久而久之,人们就会感到烦腻,甚至厌恶。可见,不掌握适度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