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验的具体实施

  1.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实验启动前,我们就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讨论《方案》,大家一致认为:实施激励性教育,首要的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要尊重学生,用发展变化的全面的观点看待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潜能,人人都有可能成才。统一了认识,我们开始了行动——

新生录取后,班主任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封信,向他们介绍了学校环境,班级情况,提醒他们做好上学准备,更重要的是表达了教师欢迎的态度。

开学的同时,我们创办了家长学校,不定期地以报告、讲座的形式授课。向家长介绍学校改革实验方案,要求家长积极配合我们的教育改革。

学期结束时,我们破除以各主科分数高低为唯一评价标准的传统观念, 取消了以前的成绩单,使用了自行制定的“素质报告单”,这是改革的又一具体行动。我们按整体性原则,动态、静态相结合的原则综合地评价学生。评价内容多元化是其主要特色,它包含思想品德素质、文化智能素质、非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四大部分。这些内容既对学生全面素质进行合格鉴定,又反映出学生的个性特点,既有定性又有定量的分析,既注重静态的学习结果又注重动态的学习发展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记录,也都有需要再努力的地方,“素质报告单”的使用,深受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们的欢迎。

另外,我们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尽可能地让学生受到表彰的机会多一点,我们设立了爱劳动的好孩子、爱学习的好孩子、守纪律的好孩子等各类好孩子奖和小小歌手、小小画家、小小故事王等小小系列奖。有的班主任还在班上设进步奖,一周评一次。这些单项奖的设立,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广泛的兴趣起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1. 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它既包含智力因素,也包含非智力因素,它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是其它素质发展的动力机制,其发展水平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如今的独生子女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在应试教育下心理素质普遍不高,这极大地阻碍了自身发展,激励性教育就是要改变这一状况。

第一,加强思想、纪律教育、及时帮助学生扫除心理障碍。加强学习目

的的教育,启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和纪律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控制和适应环境能力。

第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环境。实验教师,尤其是几位班主任都非常重视这一点。他们尊重每个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努力做学生既尊敬又信任的好朋友;他们与家长加强联系帮助改善了一部分学生与其家长之间不融洽的关系;他们努力营造温馨、和谐促人奋进的班集体,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相处,团结互助,彼此激励。

第三,把心理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去。实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心理教育,活动中努力形成一种民主气氛,尽量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课堂上精讲多练,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各抒己见,鼓励他们质疑、培养独立探索的能力;在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兴趣、学习知识、促进爱好特长、竞争能力的形成。

  1. 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实验要求多方面地提供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内部动力,使整个过程良性循环。为此,我们的操作分两个方面:

第一,充实教学内容

我们开设了语文兴趣课和趣味数学课,拓展了传统的语文、数学内容。这两门课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深受学生的欢迎,不仅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开发了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非智力因素。

其它学科的教师也根据学科特点进行了一些探索,此外,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广阔天地。

第二,优化教学方法

实验中使用的教学方法集中地体现了“激励性”特色——

目标导向:按教育目标设计各学科的训练序列,将大目标分成若干小步子,每节课都有明确的目标。用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目标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认识和兴趣爱好,教学的深度要适合学生,目标设计、作业设计均有弹性,教学中使用面向全体、照顾个别的方法和个体差异评价方法。

激发兴趣:据各学科特点,从兴趣出发,最终使学生对认识活动本身发生兴趣,我们综合使用了多种具体方法,如创设情境、利用媒体、设置悬念、开展竞赛、分组讨论等。

传授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目的地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中发扬民主,综合使用这些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学习,人人都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内部动机不断加强,教学过程良性循环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