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的理论构想

  1. 实验目标
  1. 探索形成德智体美劳诸素质教育目标序列和形成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序列。

  2. 课程安排合理,教与学动机不断加强,教学过程良性循环,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3. 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形成合力,构成大教育场,其功能得到优化。

  4. 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高,自尊心强,爱学会学,不断进取,全面发展,学有所长。

  5. 培养出一批教育思想端正,能独立实施激励性教育的、科研型的骨干教师。

    1. 基本概念

所谓激励性就是激发、引导学生获得成功的教育。它要求从改善学生心理素质入手,创设激励学生获得成功的环境条件,充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发挥潜能主动进取,不断体验成功的欢乐,不断增强自尊自信,不断增强学习动机和抗挫能力,保证素质教育的落实。激励性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策略思想,也是一种教育方法。

  1. 变量关系

在学生畏学厌学情绪影响教学效率乃至影响教育目标实施的情况下,贯彻激励性教育思想,实施激励教育的手段,调整教育范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创设激励学生获得成功的环境条件,增强学生学习动机,能促使学生不断努力,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对所输入的措施和学习动机都具有调控作用,整个实验可依靠这两个反馈正常运转,可望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得以实现。

  1. 理论思考

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是有主体意识、自我尊严的人,他们活泼好动、情感强烈、意志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他们需要教师、家长的尊重、理解、鼓励和引导。而不是强制。儿童有共性也有个性,他们的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小学阶段,他们就已表现出了智力差异,兴趣爱好志向的差异以及性格气质的差异。每个人都有所长,都有所短,在某些方面平平,在其它方面可能冒尖,那种施以千篇一律、强求他们齐步前进的“强制性”教育会影响儿童的情绪,会伤害儿童的自尊,会贻误人才的培养!教育现状呼唤“激励性”教育。

激励性教育目标素质化,既有学生在方方面面达到统一的基础素质目标,又有根据社会的多种需要与学生个体差异的多层次的弹性目标,这符合

“基础教育既要为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打基础,又要为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打基础”的要求,也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学校为学生多方位地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内部动力,让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将来在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上获得成功,才能保证人才不拘一格。

鉴于以上理论和思考,我们试图综合吸收古今中外有关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结合本校专面改革方面的经验(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兴趣和自学能力方面),从学生实际出发,探索形成激励性教育和方法体系,构建小学激励性教育的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1. 操作设计

实验的自变量是构建激励性教育体系,方案设计了 9 个操作因子(此处从略),这些操作因子勾勒了“探索激励性教育目标序列”、“创设激励成功的环境条件”、“建立激励成功评价模式”三个方面的自变量,实验要探索的就是这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