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的成效

学校的“内体改”调动了村民参与办教育、管教育的积极性,强化了学校领导与教师的责任感,导入了激励、竞争机制,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1. 全镇干部深知“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的道理,近 5 年先后投

资 110 万元(其中学校投入 30 万元),修建了镇中心校 1430 平方米的教学大楼,1320 平方米的教师住宅楼,420 平方米的中心校单设示范幼儿园,700 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楼和 50 米的直跑道。

  1. 规模化办学初步形成。1995 年秋季全镇小学,实开 34

    个教学班,班平学生提高到 37.7 人;在岗 83 位教师,50 位在第一线上课,其余都在校内

从事不同项目的创收工作。镇中心校由 1993 年的 6 个教学班,扩大到现拥有4 个学前教育班,3 个特殊教育班,16 个普通小学班的规模。中心校学生占全镇小学生总数的 80%。

  1. “内体改”转变了教师提高待遇靠“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树立了事业上靠公平竞争、待遇上要自力更生的创业观念。学校先后兴办了学生伙食团、文具店、工会服务门市部、中心校果园、养鸡场等勤工俭学形式,

    并且工作人员都由教师担任。

  2. 结构工资制的贯彻实施在财政不能足额划拨工资情况下(近 3

    年财政都只划拨教师工资的 70%),既保证了教师工资足额按时兑现,又切切实实拉开了教师之间的分配档次。1995 年春人平福利比 1993 年春提高一倍;复式班,包班上课的教师提高 2—3 倍;期末教师工作综合考核奖(绩效工资)

最高的可得 780 元(一年可得 1600—1700 元),最低的 260 元,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优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大大激发了教职工勇挑重担,敢挑重担, 挑好重担的积极性。

  1. 增强了学校民主化、科学化管理进程。通过“内体改”,不论是干部,

    还是教职工在讨论工作岗位设置、工作量方案的确定以及其它方案、制度、条例时都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从而使广大教师、职工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有效落实。

  2. 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办出了特色。近 3 年来,全镇小学的入学率

    100%,完成率 99.8%,辍学率和文盲率分别控制在 0.15%和 0.7%, 教师的合格率达 95%。1994 年度教育、教学荣获全区教育特等奖,1995、1996 年小学毕业升县中人数都占全区 62.5%,特殊教育被评为地、县“特殊教育先进集体”,“复式教学”、“艺术教育”、“教研教改”、“注音识字” 教学被评为地区先进,德育工作、职工之家建设、体育工作、勤工俭学受到县表彰,中心校 6 名教师、15 名学生在地以上教育报刊先后发表论文和作文51 篇。1995 年底学校被县教育局首批授予“常规管理示范学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