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收集动机
在管理者开始收集资料前,要先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你想得到哪些具体资料?
-
哪种资料一定要有?
-
哪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可能藏有目标资料?
不分主次、漫无目的永远是收集资料的人最易犯的毛病。就像你曾经不知道需要哪些信息,却连续收集一个月结果仍似懂非懂一样,总以为只要坚持收集,就能分清目标;事实上这种好运气出现的机会微乎其微。最后的结果是,你面对一堆“都有用”的资料,却不知该用什么。下面这个例子是说明从假设需要到调整焦距、到收集资料的过程,这是许多成功企划案的步骤。
1986 年春天,卡文和同事在东京原宿的竹下路做了一次“新人类形象”
调查。这条长仅 400 米的商业街,一到了假日,总挤满了无数青少年。他们想了解青少年为何对这条街这么感兴趣,以找到青少年的行动模式、文化倾向和新一代的消费模式。
1.“竹下路”模型
行动前,他们开了一次动员会;一群人正儿八经地坐在桌边“发呆”。这是咖啡、香芋加闲聊的会议。他们把酝酿出来的想法逐一记在纸上,利用文字再产生新想法,帮助他们理清思路,然后进行大分类,最后罗列出问题。
“竹下路行动”实施准备范例: 卡文等在这次行动中想了解什么? 为什么年轻人会聚集到竹下路去? 年轻人的理由是什么?
竹下路商店的理由又是什么? 什么样的年轻人到竹下路去? 他们为什么选择竹下路?
他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力?
他们共同接触的传播媒体是什么? 他们接触哪一类的文字和电波信息?
受这些信息影响的人,生活背景如何? 他们住在哪里?
来自哪种家庭?组织成员如何? 商店提供哪些商品和服务?
这些商店在何处,制造方法如何? 商店经营的背景如何?
他们的价值观和想法如何?
这些经营者有哪些共同点? 大企业有没有参与其中?
商店街用哪些特别方法吸引青少年聚集? 他们的消费能力如何?
有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如何支配?
理论上他们有故意诱导年轻人走向的可能,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他们对同一事物产生兴趣,并采取实际行动,是不是受传播媒体影响? 2.系统整理的步骤
上述例子可能并不适用于每位管理者,不过如果仔细推敲进行的步骤, 其实可以归纳出五个原则:
- 发现不寻常的事物
不用心观察、见怪不怪是许多人丧失机会的原因。以日本人来说,在 80 年代前期,常有许多情侣在传统咖啡店里相对而坐,他们既不交谈,更不“眉目传情”,根本就是漠然冷对。为什么浓情蜜意的人进了咖啡店就变样了? 如果有人能进一步了解,极可能发现另一个消费市场。
- 亲身体验
1988 年,日本推出高级国产车 SIMA,每部卖价高达 500 万日元,却离奇地畅销,成为当年最热门车种。许多人都在思索其中的原因,而各媒体的从业人员却拚命地绕着车子的名字、配件、性能打转,起码有一半的记者连车子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就编出了各式各样的理由来说服读者。其实这部车最大的优点是它有略似女性身体轮廓的“性感曲线”,吻合强调 Body Concious 的时代潮流,证明“女性化”的机械产品有市场。自诩“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你,有时也该活动筋骨出门看看,免得被二手资料所蒙蔽。
- 追溯既往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时间流程,就像每个小孩都有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一样,没有人会凭空冒出来的,管理者要追究他的生活背景、亲人, 才能了解儿童的行为模式。其它事理亦然。
- 扩大空间
在狭窄的环境里,许多思考被挤压的结果,造成其本质逐渐泯灭,思考的敏捷性荡然消失。与其在自己的部门里苦思,倒不如看看别的部门的流程? 与其困在本行业,倒不如看看其它行业?看看其它的国家?闭门造车是会永远失败的。
- 用图解方式联想
当管理者感觉思维混乱时,最好拿出纸笔来,写下关键字或画些图形, 借有形的图文思考,用自己的想法来启发自己。其实从现在个人电脑的普及来看,很可能将个人的原始想法输入电脑,等累积一定程度时,再利用电脑的移动功能审视、分类这些构想。用电脑整理构想时,不妨在每一行的起头订一个代号,英文字母、注音符号都可以,以方便检索和归类。
资料的类型
资料的价值
收集的目的脑内和脑外的资料
可产生利益的资料
制定目标
收集的动机整理构思
系统化处理
设定产品形式
资料收集的基础收集的计划时间·人·经费
工作管理
制定工作规则
统一规格
收集的原则统一文具用纸
统一使用工具
用最原始的资料
发现不寻常事物
用不同角度观察
收集的焦点
追溯既往
用图解方式联想
当然,如果觉得使用电脑不方便,用卡片处理也是一种方法,只是每一
张卡片只能写一件事情,才不会混淆。